爸爸去哪兒中硬漢陳小春向兒子Jasper道歉的那一幕,讓父母們汗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兩天,《爸爸去哪兒5》第一期開始熱播了,我也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陳小春向兒子Jasper道歉的那一幕。

在找房子的過程中,Jasper走路慢慢悠悠,邊走邊玩,陳小春不停地催他快點走,語氣有點不耐煩。

在幾次催促之後,Jasper仍然走得很慢。

陳小春站在高高的台階上,回頭看Jasper還是沒有跟上,脾氣爆發了。

他歇斯底里地喊道:「哎!快點!」,把Jasper 嚇住了。

這時,Jasper 小聲說:「我知道」,並問爸爸:「你怎麼了?」。

但是,因為隔得比較遠,爸爸陳小春聽不清Jasper 說的話。

他的火氣似乎更大了。

最後,Jasper 用喇叭對著爸爸喊:「你能不生氣了嗎?」

看到這裡,不得不為4歲的Jasper的情商所折服。

不過陳小春接下來的表現也非常棒。

兒子的話讓他馬上醒悟過來,意識到他的暴脾氣可能讓兒子受傷了,馬上語氣緩和下來,向兒子道歉,並耐心地等待Jasper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上來。

後來,晚上跟應采兒通電話的時候,陳小春也說,自己「不棒」,「Jasper很棒」。

說完,還再次向Jasper道歉,並擁抱了他。

講真,陳小春的表現特別真實。

誰都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尤其是每天都要辛苦工作和孩子相處時間少的爸爸。

但是,當他意識到自己錯了,能夠馬上放下架子跟兒子道歉,就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兒。

懂得向孩子道歉,是成為一個好爸爸/媽媽的開始。

因為沒有永遠正確的人,也沒有永遠正確的父母——在我們做出事情的時候,如果能夠及時向孩子道歉,及時改正,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在孩子們眼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

從心理角度來說,他們對父母的這種理想化,有助於孩子建構更加健康完善的自我。

換句話說,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不過,很多父母們會站在「榜樣」的位置上下不來。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在自己情緒失控對孩子暴力相向的時候,在對孩子失信的時候,或者父母沒有搞清楚狀況就對孩子一頓批評指責之後,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威形象,而拒絕跟孩子道歉。

他們常用的藉口是,「孩子麼,懂什麼」。

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父母都會犯上述列出的那些錯。

那麼,我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道歉?

答案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說,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是父母能對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下面,我們就結合微信後台的類似問題做些分享。

孩子那麼小,有道歉的必要嗎?

一位媽媽講了自己和孩子的一件事:

在十字路口,我見路上沒車,拉著孩子想要快速通過馬路。

孩子卻緊緊拽著我的手,說,「媽媽,闖紅燈危險,等一等。

」我一邊顧著看車,一邊急忙拉著孩子衝到了馬路對面。

到了馬路對面,孩子小臉嚴肅地對著我大聲說:「媽媽,闖紅燈是不對的,你怎麼闖紅燈呀?」周圍有很多人看著,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小聲辯解道:「路上沒有車嘛。

」孩子卻不依不饒:「你這樣就是不對。

」孩子纏著我使勁鬧,我覺得很丟人,就惱羞成怒地對孩子嚷道:「就你懂得多。

」說著強行拉著他回家。

就這樣,孩子一路上不停地鬧脾氣,還哭著堅持說我闖紅燈就是不對。

我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想著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讓我顏面掃地,就很生氣,最後還打了他幾下……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

大多數家長就像這位媽媽一樣,在孩子面前做錯了事情,要麼轉移話題,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就是用家長權威鎮壓下孩子的不滿。

一位家長曾這樣說:「給孩子道歉,他還不得爬到我的頭上了?而且他那麼小,懂些啥?」他的話無疑道出了大多數父母的心聲,但卻完全漠視了孩子的感受。

其實,權威不是靠硬撐裝出來的

好的父母權威,要靠孩子發自內心尊重才可能建立。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則先要學會尊重孩子。

向孩子道歉這個行為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

而且,這行為也對孩子做了很好的示範,用行動告訴了孩子:掩飾或者否定無助於問題解決,承認錯誤和缺點,並著眼於如何改進和提升,才是成長的一部分。

勇於向孩子道歉的父母,是值得尊敬的人。

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也將成長為這類人。

所以,父母做錯了事,只需蹲下身來,看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我錯了。

媽媽不應該……」

需要提醒的是:向孩子道歉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自己哪個事情做錯了,哪句話不該說,以及為什麼要向孩子道歉。

否則,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孩子還會覺得父母反覆且奇怪。

道歉可以,但不要補償過度

一位媽媽通過「積木育兒」求助:

前幾天我動手打了孩子。

原因是我十點就讓他上床睡覺了,可折騰到凌晨一點半了,他仍然精神十足,一點瞌睡都沒有,不是翻來覆去地折騰,就是纏著我給他講故事、和我聊天。

我實在是又困又累,沒了耐性,就動手打了他。

打了他之後,我自己都被嚇到了。

我想我的樣子肯定嚇壞他了,他不停地哭鬧,很傷心,怎麼也哄不好,後來還是他爸爸接過去哄的。

事後我一直不能原諒自己,但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突然著了魔似的,根本停不下來。

孩子這幾天一直不理我,有什麼事就找他爸爸。

我該怎麼做,該給孩子道歉嗎?孩子之前一直纏著我要一套樂高機器人玩具,因為價錢貴,我一直沒有同意。

我在想要不要買給他做補償呢?

這位媽媽內心充滿了自責,覺得自己是位不稱職的媽媽,不應該對孩子發火,更不應該打孩子。

的確,打孩子確實不對,但打了一次孩子並不能說她不是稱職的媽媽了,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不如換個角度:父母犯錯,恰是父母提升自我的一個機會。

所以,別對自己太苛刻,冷靜下來,然後解決問題。

首先,想要用物質去補償孩子,肯定不妥。

這樣做會容易讓孩子對「愛」產生嚴重的曲解:媽媽的愛、歉意、愧疚等可以用物質來衡量和交換。

那麼,可能今天孩子會要假的機器人,明天就會要真的機器人,父母給不給呢?不給,在孩子看來,那就是父母不愛自己的表現。

很多自私的孩子、俗稱的「白眼狼」孩子,就是這樣被「物質補償」養大的。

對於上面案例中的媽媽來說,孩子之所以不理睬自己,其實就是在等一個與媽媽和解的機會。

這個機會孩子自己不會尋找,需要媽媽主動去製造。

比如,找一個和孩子獨處的時間,合適的環境,提出跟孩子好好聊聊那天晚上發生的事情,並且誠懇地跟孩子說:「你是不是還在生媽媽的氣?媽媽想跟你說對不起。

那天媽媽因為太累太睏了,情緒不好,結果就打了你。

一般聽到大人這樣說話,孩子內心繃著的弦兒基本也就變柔軟了。

也有時候,孩子可能之前積累的負面情緒終於找到了出口,大哭起來,甚至表現出對媽媽的攻擊,但這個時候,只需要媽媽一個溫柔的守候、親親抱抱,很快親子之間,也就能和解了。

情緒平復之後,不妨好好聊聊如何解決晚睡問題。

如可跟孩子商量:幾點應該上床;關著燈講一個故事就睡覺;關燈後就應該保持安靜等。

從個體發展來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指向分離的,孩子只有經歷依戀父母——質疑父母——挑戰父母——脫離父母束縛的過程,才能獨立於父母,成為獨立的個體。

所以,父母從神壇上走下來,平等與孩子相處無疑將親子關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我看來,這也是父母對孩子道歉的最大意義所在。

所以,請記得:我們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父母,我們的兒女,也永遠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

但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卻可以創造完美的家庭、和諧的親子關係。

更多內容,請看:

同樣上幼兒園,不一樣的親子關係,不一樣的入園效果!你準備好沒

孩子小小年紀就得糖尿病,驚呆媽媽,醫生揭露真相,媽媽大呼後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