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真的錯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早戀,是每個家長心中的一根刺。
小時候告訴我們,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早戀會讓成績一落千丈。
到了青春期,不許我們好好打扮,沒人追求最好。
上了大學,還是要以艱苦樸素為主,也可以找個對象,但一定要同城,和我們一個區就再好不過了。
轉眼快要畢業,聽媽媽的話長大的小孩們,缺乏和異性交往的經驗,焦慮不知如何是好。
而媽媽們開始瘋狂催婚,仿佛天上就能掉下個好對象,穩定工作、有房有車、一年抱倆。
既然這麼著急,中國家長又為什麼忌憚早戀?早戀對青少年的那些危害真的靠譜嗎?
早戀這個詞很混蛋
要研究恐懼的原因,不如先了解一下,早戀,到底是怎麼來的?
首先,「早戀」是個中國特色的人為概念。
查閱其他國家的相關文獻,至多只有「puppy love」,「first love」的說法,重點在於研究青少年戀愛的現象:隨著青春期發育,青少年萌發愛意世人的本能,因此既然已經發生了戀愛,就不能稱之為早。
並且他們的研究認為,青春期戀愛是一種需要培養的個人技能,而不是一種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早戀其實也是個新詞。
最早大面積出現,是在70年代號召禁止大學生早戀的學術論文里。
雖然在今天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在當時跟今天禁止中學生早戀的思路如出一轍:早戀耽誤學業、滋生個人享樂主義、影響年輕人投身於國家建設。
即便到了90年代,對大學生早戀依然嚴打嚴查,談戀愛的不能當幹部,不能評先進,被發現了還得挨處分。
最可怕的是,為了禁止大學生戀愛,學校在畢業分配時甚至會刻意的把情侶分配到不同的省市。
很多人認為,當時禁止大學生早戀,是因為那時候中國的青少年發育晚,所以即便上了大學,也都還是乳臭未乾的小孩子,現在的小孩發育早了,所以禁止早戀提前到了中學。
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隨著營養逐漸改善,相比幾十年前中國青少年的發育時間確實提前了。
1985年-2000年15年間,中國女生的月經初潮平均年齡每10年提前2.5個月-4.6個月。
根據2013年中華醫學會的調查,中國女孩的初潮年齡比十年前提前了0.81歲。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青少年開始發育的時間相差不到1年,並不足以解釋為什麼當時連大學生也要禁止早戀,因為真正的原因並不在青少年發育的遲緩。
40年前提出「禁止早戀」的真正目的是控制人口,而且不只是針對大學生,早戀針對地是全體低於法定結婚年齡的中國人,換言之,沒到法定年齡(男性22歲女性20歲)的都屬於「早戀」。
1987年江蘇省人口普查辦公室曾出具過一份報告,15~19歲組育齡婦女生育子女占全部出生人數的比例有1980年的0.97%上升至1986年的4.78%,同時,該組育齡婦女生育率由2.7%增至14.62%(已標化),增加了近4倍多。
據此江蘇省人口辦公室推算,1986年全省約有8.5萬嬰兒是因為早婚帶來的。
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在中國最發達的東南沿海省份,究竟為什麼這麼多人早婚早育?
江蘇省人口普查辦公室調查了唯寧、宿遷、濱海等蘇北三縣238名早婚婦女,發現因家庭困難、為了錢嫁人的占比34.62%,因為農村早婚早育的落後習俗、為了解決兒子婚姻困難犧牲女兒利益的占比40.29%,被迫早婚早育的少女加起來共占74.91%,真正因為自由戀愛促使結婚的只有24.73%。
經濟落後、文化愚昧才是中國農村婦女早婚早育最主要的原因。
在80年代計劃生育、人口控制的高峰期,靠漫長的經濟發展、逐漸糾正中國農村落後的婚戀觀念,顯然是低效的,延續計劃生育、強制墮胎的手段,棒打鴛鴦、嚴禁早戀更符合一貫的作風。
時至今日,計劃生育的時代已經終結,人口紅利殆盡,鼓勵生二胎的眼看著即將到來,但早戀一詞並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家長們依然在用幾十年前的一套說辭,限制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里、學習現代知識的青少年,不要像落後的農村婦女一樣,為了錢、為了身體殘疾的父母、為了自己兄弟能取一個好媳婦,而早戀早婚早育。
這顯然是荒誕的。
早戀,這麼一個稀里糊塗的概念,又到底是怎麼樣成了每個中國家長心裡繃緊的那根弦的呢?
早戀和學習好差沒關係
在很多中國家長眼中,考上大學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成功,寒窗十年就是為了考大學,他們忌憚早戀,最在意的就是早戀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每日不思進取只思春,約會打啵壓馬路。
但事實並非如此,早戀影響學習這件事,基本只是家長們的腦內劇場。
首先,在新時代的少年們眼裡,早戀並不是什麼禁忌,大多數中學生對早戀司空見慣。
在華中師大所調查的207名中學生中,支持早戀並認為是青春期正常需要的約24.2%,羨慕早戀的約12.6%,持無所謂態度的約46.9%。
覺得早戀也就那麼回事兒的少男少女們,自然也不會早早給自己戴上愛到海枯石爛的枷鎖。
近半數的中學生對於自己的戀愛關係都很佛,「順其自然」成了概括愛情期待的重要關鍵詞。
無法忽略的另一點是,不管家長們怎麼反對,早戀已經普遍發生了。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對於14-17歲的青少年進行的調查,有50%的少男和35%的少女,已經愛上過一個異性,目前有確定戀人的,在少男和少女中都占14%。
此外,還有33%的少男和29.1%的少女已經有過單相思的經歷;29%的少男和24%的少女已經經歷過了失戀。
那麼按照家長們的邏輯,恨不得班上一般的男孩都是不好好學習談戀愛的壞孩子,那三分之一的女孩們都很可能是沒什麼出息的小太妹了。
神奇的是,華中師範大學的調查結果正好與家長們的預設相反,早戀這件小事,在好學生中發生的機率(17.5%)與在所謂差生間的機率(19.5%)沒有太大差距,淡然也包括那些成績中不溜秋的(15%)。
與此同時,早戀和最後的成績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美國學者針對戀愛中的中學生們搞了次追蹤,和那些沒戀愛的一起對比,在高中錄取率和大學錄取率兩個方面,二者間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計。
想來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學這個階段,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單調生活。
在這樣的世界裡,少男少女間強烈的性吸引力可不是來自於有房無貸,工作穩定,甚至也不是長的好不好看。
扭曲的早戀扭曲的性
中國家長視早戀為洪水猛獸,最終級的擔憂是早戀帶來的性行為。
根據為紀委的統計數據,中國每年至少有1300萬的人流手術,而其中未成年少女至少有325萬人。
這麼多流產的未成年少女怎麼來的?
首先要界定的是,青少年時期到底該不該發生性行為。
中國14-16歲中真實經歷過性行為的男生占13%,女生占8%。
相比歐美國家,單說15歲少男少女有過性行為的比例都在20%以上,英國甚至達到將近40%,中國青少年的性行為比例並沒有高到令人髮指。
歐美國家的父母和咱中國爸媽想的一樣,都不贊成過早發生性行為。
在美國,只有6%的父母認為14-16%歲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不是一件錯事。
這一階段的青少年確實心理發育不夠成熟,難以承擔在發生性關係之後的種種情感變化。
當然,更令人擔心的是一系列青少年危險的性行為,因為避孕不當導致的懷孕,因為濫交導致的性病等等。
但是,早戀和危險的性行為真的直接相關麼?兩者是不直接掛鈎的,尤其是在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潘綏銘教授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只有在15歲和16歲愛上異性的少女,其性行為的發生可能性才增加5.8倍,這是少女最可能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段;而14歲和17歲,少女太不成熟或者過於成熟,反而降低了性行為的幾率。
專一的態度、愛人的能力、負責的戀愛關係,反倒是很多中國單身到畢業、畢業就結婚的成年人,根本沒有體會過的愛情滋味。
說白了,父母們應該擔憂的不是早戀和性行為本身,而是中國青少年接受的性教育遠遠落後於他們的動手能力,根本意識不到什麼是「危險的性行為」。
性教育才是目前防止危險性行為最有效的方式。
一項關於83個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性教育效果的報告中顯示,三分之二的危險性行為都可以通過性教育規避。
事實上,大部分中國父母不僅掌握了一定的性科學知識,而且對於在家庭和學校開展性教育持有開放態度,但85%家長自稱沒有對孩子進行過性教育。
中國家長們還處在床頭櫃里的保險套被發現,騙孩子是小氣球的階段,怎麼指望他們講清楚如何避孕,怎樣安全進行性行為呢?
讓我們再回到潘綏銘教授關於14-17歲少年的調查,作為最有可能意外懷孕的受害者,只有5.1%的少女曾經在學校聽到過避孕知識,而你不知道什麼事懷孕的卻有8.8%。
與此同時,在學校聽過避孕知識的少男也只有6.0%,還有11.2%看不懂「避孕」這個詞。
到這裡,中國家長們恐懼早戀的原因終於清晰了起來。
這是出於一種「未雨綢繆」的保護欲,更準確的說,是一種「我也弄不懂這是什麼,總之你別做」的懶惰教育。
很難說,信奉「早戀等於懷孕」的父母,和相信「接吻就會懷孕」的人,哪一個更荒謬,那一個更無知。
孩子「早戀」怎麼辦?
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千古難題,它常常讓許多父母和教師陷入尷尬境地。2015年8月初,應邀參加一個留守兒童問題的座談會。有一位與會者說,某地一位14歲的留守女童,已經是第二次懷孕,而第一次僅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