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這一步,你怎麼管孩子都是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個小調查:孩子犯錯的時候,你會採用什麼應對辦法?

有人選擇講道理。

有人選擇批評和責罵。

還有少數人說,必須打,不打不長記性。

可惜,上述管教方式,似乎都不能讓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所在。

下一次,同樣的錯誤還是照犯不誤,甚至還可能為了逃避懲罰,而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譬如撒謊,譬如變得退縮,譬如非常逆反。

故而,缺了這一步,你怎麼管孩子都是錯!

搞好親子關係,否則你怎麼做都是錯

對急脾氣的父母而言,處理孩子的情緒還不是第一位的。

他們首先需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

比如,你自己先隔離兩分鐘試試。


然而,你也許會說,那誰誰誰家,孩子照樣打呀,照樣罵呀,還不是挺好的?我們小的時候不也都被打過嗎,也沒有什麼問題啊。

那是因為父母並沒有將打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更多的時候,他們跟孩子建立了不錯的親子關係,讓孩子確定:父母是愛我們的,即使打我,也是因為愛。

而一旦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了懷疑,那麼被打的經歷就是非常痛苦的,甚至因此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和心理疾病。

所以,請一定記住,親子關係不好,你怎麼做都是錯。

反之,只有在親子關係健康的基礎上,你對孩子才能發揮更積極的影響力。

你的那些育兒方法,才可能在你的家庭里、你的孩子身上發生作用。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是更好的解決方式

孩子犯錯了,不要急於懲罰孩子。

我們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他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

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我很不高興你的做法」、「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

❶ 讓自己平靜下來;

❷ 讓孩子知道你生氣了;

❸ 給孩子反思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和時間。

如果實在忍不住打了孩子,也請在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及時和孩子溝通,明確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講道理要就事論事,點到即止

孩子情緒平穩了以後,父母可適當跟孩子講講道理。

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切忌帶批評指責意味的方式。

一來,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二來,很容易傷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更好的講道理的方式是:針對問題,提煉問題的關鍵點,簡單明了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討論可行的解決辦法。

另外,道理也不要講太久,如果犯一次錯誤就長篇大論幾個小時,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囉嗦和厭煩。

讓懲罰變得積極有愛

美國教育家瑪瓦·柯林斯(MarvaCollins)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所在的城市青少年犯罪非常嚴重,很多青少年吸毒,並加入街頭幫派,她的學生一開始幾乎都厭惡學習,厭惡學校。

然而,在她的教育下,這些「不可教」的學生都從小學一直上到高中畢業,接著又都上了大學。

她創造了一個個教育奇蹟。

在分享教育經驗的時候,瑪瓦說到了一個「寫出100個原因」的獨特懲罰方式,當然,小孩子可以替換成「說出……」的方法。

並且,每天向孩子傳遞正面信息,讓孩子從小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尊,卻是不分年齡、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

這是瑪瓦·柯林斯積極學習法的核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聽話,父母這樣做,比打罵孩子管用多了

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曾經經歷過父母打罵的家長,沿襲了上一輩的教育方式,也會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些家長也認為,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只要出發點是好的,那麼就理所應當,然而,...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為有...

話題 | 不打不成器?孩子犯錯究竟該不該打?

導讀中國有兩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我國傳統的教育手段離不開「打」字。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就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