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願意,做好這四步,就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幾天過六一,給孩子選禮物,看到網上琳琅滿目的各種玩具,不禁跟老公感慨,「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啊,這麼多好玩的玩具,想想我們那會啥都沒有,好不容易有一個玩具都是好幾個孩子輪著玩。

」可是再轉念一想,現在的孩子在享受豐富物質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本該屬於他們的自由、快樂的童年。

鄰居家的孩子今年小升初,每次周末在電梯裡見到他,都是去上輔導班,有一次暑假見到他,問他:「放假了,總算能玩了吧,不用再上課了。

」可是他卻愁眉苦臉的說:「放假還不如上學呢,放假每天要去上輔導班,還有很多的作業。

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以成績論成敗的社會,很多父母都把自己的期望和對生活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承擔了很多不屬於他們的東西。

九歲男孩自創的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就唱出了現在無數孩子的心聲,「……我知道少壯要努力,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我只是個孩子啊,其實也會俏皮。

我只是個孩子啊,給我多一些擁抱吧。

我只是個孩子啊,請給我一支畫筆。

我只是個孩子啊,讓我為童年畫出最美的四季……」

聽到孩子的心聲,很多家長都有所觸動。

是啊,他們只是一個孩子,他們很多的問題和我們所謂的不良行為,只是為了獲得愛和歸屬感。

而我們很多時候卻忘記了他們是個孩子,對他們有很多的要求和期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是環境的壓力,周圍人的比較,我們自己內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很多時候會讓我們違背初衷去從眾,會讓我們走入望子成龍的誤區。


客觀的環境我們無法改變,那麼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讓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呢?我認為,身為父母,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四步。

第一步: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6歲是兒童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和父母的依戀關係沒有建立起來,或是有親子中斷(0-6歲期間,父母與孩子分離時間連續超過3個月),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甚至造成創傷。

我自己本身就有親子中斷,我深深感受到它對我的影響。

親子中斷最典型的影響就是與父母及他人無法親近,比較難進入親密關係,沒有安全感,自卑,很難接納自己。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不要完全撒手讓老人去帶。

如果你問孩子,六一兒童節最想收到的禮物是什麼?我想,可能不是芭比娃娃,不是變形金剛,也不是新衣服、新鞋子,而是父母能夠全身心地陪他一起玩。

這裡所說的陪伴,是高質量的陪伴,而非我們一邊低頭看手機,一邊讓孩子自己在一邊玩。

很多家長認為,我跟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至於幹什麼就不重要了。

孩子能感受到我們是不是真的想陪他,還是只是想敷衍了事。

通常下班後,我會找個時間專心陪孩子玩半個小時,當我做自己的事情時,孩子能非常配合的自己在一邊玩。

因為他知道媽媽愛他,媽媽有專門的的時間會陪他玩。

如果家長很忙,每天也要盡力抽出10-30分鐘的時間,來陪孩子,建立屬於你們的的特殊時光。

這不僅能促進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

第二步: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小的時候我們會被大人貼各種各樣的標籤,不管是我們所認為的好的標籤,或者壞的標籤,這些都會對我們的自我認知造成影響。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小的時候,經常有人說我是個乖孩子、懂事的孩子,我也一直以這個形象來要求自己,自己想要的不敢去爭取,而是主動讓給別人,因為我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我要為他人著想;有一些不好的想法,或者想要做一些叛逆的事情,馬上會被自己拍回去,因為我是一個乖孩子,我不能做出格的事情,不能讓大人失望,所以從小到大,我都中規中矩,到現在這個標籤依然會影響到我。

而有些稍微調皮好動的孩子可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久而久之,他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於是自暴自棄。

我們有多少人,因為這樣那樣的標籤而把自己困住,甚至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然而,現在我們又給我們的孩子貼上各種標籤,如此輪迴,我們深陷其中卻不自知。

不管是聰明、漂亮、勤奮、膽小、壞、笨,這些都是我們對孩子的評判,不是孩子本身,然而,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孩子就會把它們當做對自我的認知。

這世界告訴孩子:「如果你聰明、美麗、有才能,你就很特別。

」但是,微美克人的創造者木匠伊萊對胖哥(繪本《你很特別》中的人物)說:「你很特別,因為你就是很特別,不需要任何條件。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被我們尊重對待。

第三步: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在其《孩子挑戰》一書中寫道,「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

然而,我們很多的行為,常常與鼓勵背道而馳。

為了讓孩子專注於學習,或者認為他們做不好,我們包辦了很多他們本來自己能做的事情;孩子成績考不好,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訓斥他們;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較,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關注孩子的缺點,試圖糾正他們。

我們的行為阻礙了孩子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

其實孩子在這種時候,恰恰是最需要鼓勵的。

但對一個我們認為沒有達到我們要求的孩子進行鼓勵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況且我們很多家長不知道什麼是鼓勵。

我們只會對孩子說:你真好,你真棒。

我們以為這就是鼓勵了,這其實是讚美。

鼓勵和讚美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先區分開來。

讚美就像糖果,可以偶爾使用,大部分人喜歡糖果,但是太多會令人上癮,對「自我價值」的深刻認知和創造不健康。

只有正確的鼓勵才能幫助人們發展出有能力和自我價值的自信。

我們要學會正確的鼓勵。

那什麼是正確的鼓勵呢?正確鼓勵,有三種方式:

1、描述型鼓勵:「我看見+具體的行為」。

看到孩子在打掃衛生——媽媽看到你把桌子邊邊角角擦的很乾凈,看到你主動倒垃圾。

2、感謝型鼓勵:「我謝謝+一個具體的付出或貢獻」。

孩子幫忙洗菜——媽媽謝謝你幫忙洗菜,讓我節省了做飯的時間。

3、授權型鼓勵開頭:「我相信+一個具體的嘗試和努力」

孩子考了100分——你這次考試得了100分,媽媽相信這是你努力的結果。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 ,並貫穿整個童年。

我們需要對孩子表達出不間斷的信心和信任,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第四步:帶著愛放手

龍應台在其《目送》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們要知道,親子關係最終是要走向分離的。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帶著愛慢慢放手,讓他既能感受到家的支持,同時也能獨自做出自己生活中的很多決定,去過屬於他的生活。

很多時候孩子準備好了去獨立,但是家長卻沒有,遲遲不肯放手,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

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讓他們按照我們鋪好的路去生活。

可是我們能夠一輩子讓他們生活在我們的羽翼下,一輩子為他們負責嗎?

孩子需要我們的指導、鼓勵和愛,但同時我們要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為離開我們的羽翼保護之後成功的生活做好準備。

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他一方花園,給他養料和空間。

不管他是自由開放,枝繁葉茂,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我們都為他鼓掌!

紀伯倫說過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真心希望,我們都能好好想想,作為父母,我們的初衷是什麼。

如果你願意,請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