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輸式的技能和知識的教育為什麼不適合於六歲前的兒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兒童的學習取決於他的生理成熟,如果教育以成人為本,兒童成長的真理就會被忽視,非但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會遭到破壞。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歲之前是一個形成過程,在六歲之後是一個成熟過程,形成過程從無到有,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在經歷生命已經設定好的所有過程後,才能出現最終結果。

家長如果以自身的需求為本,不以兒童的成長和建構為本,就會造成兒童發展的扭曲。

以成人為本的教育

用以往的教育觀念來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聽不懂別人說什麼,也不會自我表達,更無法回答我們的問題,甚至於連自己臉上的肌肉都不會使用,而教育需要將成人認為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他們,這個傳授的方法就是講解、演示和提問,而他們則用聽講、抄寫、回答的方式來學習。

一個不能做這些事情的嬰兒是無法對其進行教育的。

成人通過提問來檢查兒童是否將我們教給他們的東西學會了,兒童通過回答來展示他們從成人處接受的內容是否都記住了。

這樣的教育模式中,成人決定教育的內容,處於主導地位,兒童成為被動的接收者。

然而問題在於每一個成人都會忘記自己六歲之前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需求,在不懂兒童的基礎上,成人就會選擇自己生活中認為有用的東西灌輸給孩子,而兒童的生活與成人的生活完全不同。

前些年,全國興起了神童熱,許多成人認為要想在社會中很好地生存就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生存技能,可以通過知識的積累達到這樣的目的。

出於這種觀念,許多父母按照某個神童的模式塑造孩子,孩子剛剛呀呀學語,就馬上教他們認字、背詩、學算術,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後,與同齡兒童相比較,發現經過訓練的兒童確實比未經訓練的兒童掌握了更多的具體知識。

但很多孩子在七歲之後,開始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有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極其優秀,但升入初中之後,無論怎樣用功都學不好。

還有的神童雖然小小年紀就可以提前進入大學,但其心理狀態遠沒有發展成熟,終身痛苦不堪,無法享受正常生活帶來的幸福。

在這場全民運動中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但為數太少,與大量失敗的不成比例。

最終大家發現,許多沒有經過這種特殊訓練的孩子在一定的年齡階段所達到的技能水平,與早期訓練過孩子完全一樣,甚至超過了早期訓練的孩子。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在1929年作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格塞爾選擇了一對雙生子進行對比研究,在試驗之前,他已經肯定雙生子的行為發展水平是相當的。

在雙生子兩歲零兩個月時,研究人員對雙生子A進行爬樓梯、搭積木,運用詞彙等訓練,而對B則不進行相應訓練。

這種訓練持續了六周,其間A比B更早地顯示出某些技能。

六周過後,當B內在的能力達到能夠學習爬樓梯時,才對其進行訓練,發現只用了少量的時間,B就達到了A的熟練水平。

根據研究結果,格塞爾斷定,兒童的學習取決於他的生理成熟,如果教育以成人為本,兒童成長的真理就會被忽視,非但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會遭到破壞。

以家長為本

每個人都有一個與他人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由於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許多家長接受的養育方式和幼年時所處的成長環境通常是不完善的,因而帶有一些人格問題和心理問題,再加上成人在學習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存困難,種種因素使得家長從自身出發教育孩子,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設計孩子的教育方案。

「望子成龍」多出於這樣的心理,用對孩子的期望彌補自己過去的缺失,結果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發展需求,這樣肯定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困難。

祥祥的媽媽有一個脾氣暴虐的父親,十五歲之前,她是在打罵中渡過的,這樣的生活給她帶來了嚴重的自卑感。

上中專之後,童年情感的缺失使她很快沉入到戀愛的情感之中,中專沒畢業就先懷孕了。

這件事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更加重了她的自卑感。

祥祥來到這個世界之後,她發誓將來要讓孩子特別出色,而出色的具體表現就是講禮貌、講文明、學習優秀。

她不斷地這樣要求孩子,並跟老師溝通,使學校的老師這樣配合她。

了解到一些賞識教育的知識後,她也懂得了賞識孩子,只要是符合傳統中「好孩子」要求的表現,就拚命地誇獎。

有一次,祥祥因為老師要求的一篇課文沒有背會而不敢上學,這不符合優秀學生的標準,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媽媽的標準,他不敢向媽媽說出真實情況,同時又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一種罪過,感到內疚自責。

幾重壓力之下,他的精神崩潰了,最後醫生診斷他為精神分裂。

後來在調整中,祥祥重新獲得了愛和自由,沒有人按照一個事先制定好的框架來要求他,他表現出與以前優秀學生的表現完全相反的行為:開始用惡毒的語言挖苦別人,在背後說每一個人的壞話,想盡辦法向父母要錢,購買那些花花綠綠的垃圾食品……而我們發現這些行為全來自於他母親的行為特徵。

所以家長如果以自身的需求為本,不以兒童的成長和建構為本,就會造成兒童發展的扭曲。

另一個案例是關於一個漂亮女孩子的,幼兒園的小朋友管她叫「蝴蝶王」。

在她出生之前,奶奶盼孫子都快盼瘋了。

她出生的時候,在產房外焦急等待了好幾個小時的奶奶,一看她是個女孩,一句話都沒說,掉頭離開了醫院。

這一天,蝴蝶王的媽媽,緊緊地抱著女兒發下重誓:一定要把女兒養育成世界上人見人愛的孩子。

四年里,媽媽將自己需要呵護和珍惜的心理全部轉移到蝴蝶王身上,每天把孩子打扮得一朵花一樣。

雖然家境不太富裕,但蝴蝶王光公主裙就有好幾件。

在人群中,蝴蝶王確實引來了很多注目,無論走到哪裡,大家都像欣賞一隻美麗的蝴蝶一樣注視著她,使她覺得自己每時每刻都在舞台上,一言一行都用舞台動作表演著。

有一天,媽媽突然發現,其他孩子對事物關係的辨別能力要比蝴蝶王強得多,而且蝴蝶王的數字概念還不如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她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四的數字和四的數量配對。

這時媽媽開始著急了,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規劃,每天拚命地在家裡一遍一遍地教女兒。

這樣的教學活動使蝴蝶王這個一向嬌慣的小公主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每次教學活動都在孩子的大哭和母親的心痛中結束。

在後來的調整中,我們給蝴蝶王穿上普通的運動衣。

不到兩個星期,蝴蝶王就像成了另外一個人,她行為粗暴,打遍了所有的老師和小朋友,而且滿嘴髒話。

她從一個假公主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由於去掉了虛假做作的外殼,她無法找到真實的自我,自然地表現出過去從周圍人身上注意到的不良行為。

蝴蝶王的媽媽無視女兒自然發展的精神氣質,而以自己的需求來設置女兒的發展方向,幾乎害了孩子。

重結果 輕過程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歲之前是一個形成過程,在六歲之後是一個成熟過程,形成過程從無到有,每個階段都不盡相同,在經歷生命已經設定好的所有過程後,才能出現最終結果。

正如青蛙的孩子是蝌蚪,而蝌蚪的外形離青蛙差得很遠。

如果蝌蚪出生後,青蛙媽媽發現它們不像自己,而要掀起外面的黑皮看看裡面是不是綠的,那麼所有的蝌蚪都不會變成青蛙。

好在青蛙媽媽們不會這麼做,而好奇的人類卻有可能這樣。

設想人類的寶寶如果不是在人類的腹中完成物質胚胎過程,而是也像精神胚胎一樣在人類製造的外部環境中形成,那爸爸媽媽可能每天都會掀開蓋子翻看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寶寶。

他們懷疑,我們的正在桑椹期的小寶寶會不會變成一個真正的人類?由於我們無法相信自己的判斷,也無法相信這個桑椹體將來的結果,就天天忍不住去翻看,想:是不是該加水了,腿怎麼還沒長出來呢,眼睛怎麼還沒睜開呀?天天去研究嬰兒的這個部分會是將來的哪一部分,並且想方設法地給他各種各樣的催長素之類的營養品,希望自家的胎兒比別人的發育更早更好。

這時大家不再專注於這個胎兒,卻轉而去關注那些能使胎兒成長得更快的各種藥類。

事實上兒童的精神胚胎正在遭受這樣的命運,由於必須得在母親的體外形成,其發育過程總是受到父母的各種干涉。

我們看到養育孩子的成人們,正是像我剛才所假設的那樣來對待孩子的精神胚胎。

由於不信任孩子會按照上蒼給他的自然密碼發展成適合於生存的人,家長總是試圖迫使他在生長期內就出現最終的結果。

這樣,當孩子還處在精神胚胎期的時候,就已經是體無完膚、傷痕累累了。

有這樣一對夫婦,在生下孩子以後,就發誓要好好地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考上名牌大學。

兩口子從孩子兩歲起就開始教他英語,到了三歲又加進了德語。

三歲半的時候,奶奶來了,開始教他上海話。

姥姥看了不服氣,又教他閔南話。

孩子每天在五種語言中不斷地切換。

父母對結果的重視使這個孩子成為神童。

四歲生日時,這個孩子的神童名聲已經在他生活的區域內傳開,人人羨慕。

爸爸媽媽受到鼓舞,更加兢兢業業地每天給他按時上課。

有一天在英語課上完,要開始上德語課的時候,小小的孩子突然目光呆滯,臉上肌肉抽搐。

媽媽問他話的時候,他根本無法回答,嘴裡發出任何人都聽不懂的哇哇的聲音。

經醫院檢查,這個孩子大腦語言區域發生紊亂。

這對父母無視孩子的發展,一心想得到一個自己設定的結果,由此而害了孩子。

許多家長並沒有如這位家長一樣苛刻過度,但也同樣地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設定了一個結果:幼兒園要成為什麼樣,要考上一個什麼樣的小學,要考上一所什麼樣的初中,要考上哪一所大學……然後就開始按照這個目標訓練孩子。

由於過程並不是目標本身,而父母心中卻只有目標,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個基點都感到不滿足,只有達到目標的那一天父母才能感到滿意,暫時的滿意後又開始向下一個目標奮進。

這樣,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需求發展自己,而成為一個達到家長目標的工具。

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由於作為一個人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沒有自然地成熟,一個發展水平向另一個發展水平的過渡沒有自然地完成,所以在有利能力、有意義的自居作用、有效防禦、成功的升華能力等方面都建構不夠,更無法將這一切整合在一起,將對自己的外在要求與自己的本質合而為一。

這樣即便是結果已經達到了,但是由於人格不完善,也會給孩子生存帶來困境,使孩子一輩子都找不到幸福感。

而完成了結果的父母會在回味自己成功的喜悅中渡過一生,失敗的父母則會在譴責孩子和失望中渡過一生。

如果我們不為孩子設定結果,而是抱著喜悅的心情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里程碑,我們就會把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當作成功,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這樣,家長和孩子才會真正地沉浸於成長的快樂之中。

名詞解釋

有利能力:由於環境的刺激作用,一些孩子會被某些事物吸引,利用它發展自己的某些能力。

對於人類來說,有利於人類生存的能力就是有利能力。

如有的家長認為看電視不利於有利能力的發展,因為一個看電視長大的孩子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寫不出來。

由於沒有親身經歷帶來的行動體驗,電視的刺激使他們對身邊的真實事物不感興趣,不能獲得有關真實事物的概念,將來他們的行為設想就會是幻想式的。

當他們以行動實施這種設想時,就會遭遇失敗。

所以看電視不能給孩子帶給有利能力。

自居作用: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中都有一種自居形象,這種自居形象會產生一種作用,影響著這個人的行為和思想。

兒童早期會以自己的父母形象自居,少年時期會以自己崇拜的偶象自居,青年以後,會將自己的諸多偶象的優秀特質提取出來與自己的特質整合,再加上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信息,形成一個獨立的自我——自居形象。

這個能力需要在完全隱秘的情況下,有一定的獨立空間下形成。

一個被他人組織,精神內容完全被他人控制的人,無法形成自居作用,也無法完成每一階段的自居過渡。

有效防禦:一個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採取的措施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取決於這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發展,如果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大量時間和機會被別人左右,無法自然地經歷環境衝突,不能成長起屬於自己的解決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難時,都有他人教授解決措施,兒童就無法成長起屬於自己的有效防禦能力,無法應付變化無窮的衝突和危機。

成功升華能力:當一個人被一項事物所吸引,就會由此產生體驗的願望,這個願望會使人設計一個行為過程和行為結果。

如果這個人認為行為過程的設計是可實施的,並且達到的結果令他想往,那麼他就會實施這項設計。

如果實施成功,他就會受到鼓舞,將成功因素提取出來,帶著巨大的動機去進行下一個行動,下一個行動就成為上一個行動的升華。

如果實施失敗,這個人就會去修正失敗的因素,他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成長,同時獲得問題圓滿解決的鼓舞。

他也會將這些的因素提取出來,帶著巨大的動力去實現下一個目標。

這就是成功的升華能力。

沒有成功的升華能力,人類就不會產生內在的發展動機,而被迫的發展也就是沒有動機的發展,一般都會流於形式,成為一種表面現象,得到的內容無法被學習者所利用。

弊端

1、以成人為本的教育扼殺了孩子自我學習的機會和創造自己精神模式最佳時機,造成厭學。

2、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被破壞,不能建構起紮實的內在基礎,將來一遇到問題,就會崩潰。

3、由於違背了兒童內在精神的愉悅需求,使孩子產生巨大的痛苦,造成心理扭曲。

【微信公眾號-育兒快訊】

一對80後父母,從事兒童教育6年,寶貝1歲4個月,特開辦的兒童教育公眾號,育兒快訊(ID:yuerkuaixun)更多教育話題.育兒資訊,家長課堂,請關注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