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年齡段的寶寶打不得 寶寶爸媽千萬要謹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很少會打孩子了,不像以前家裡孩子多,真是不打不成材。

雖說少,但是並不是說沒有,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謹記,孩子在兩個成長階段是不能打的。

兩個年齡段的寶寶不能打

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衝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

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復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

對於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

比如,牛奶打翻了,孩子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教訓。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

讓孩子明白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麼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給孩子適當安慰,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

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不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1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

打罵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

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

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打孩子的後果

生理上的創傷

大人的力量是遠遠高於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長生氣時,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

如孩子認錯態度良好則罷,如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

不少家庭悲劇就是這麼造成的。

大多打孩子的家長要理智一些,他們認為,孩子總歸要打,但頭打不得,打屁股沒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壞。

事實上,屁股照樣是可以「打壞」的——輕者,孩子皮下血腫,神經受損,重則,殃及內臟(如腰部的腎臟等)或由於廣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

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又怎能夠經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

心理上的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

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

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

有個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幹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

」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3、恐懼感: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

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

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

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

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

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干,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

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6、暴力性:經常挨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由於怕挨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挨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後可發展為仇恨父母。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屁股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報導,新研究主持人之一默里·施特勞斯表示,研�咳嗽倍�4項相關研究進行深入分析後發現,父母打孩子屁股或其他肉體懲罰與青年期的以下三種性問題的增加具有極大的關聯性:1.言語或者暴力強迫約會對象與之發生性關係。

2.婚前性交不使用保險套等危險性行為。

3.性受虐狂(只有打屁股等體罰才能性喚起等)。

這些研究結果連同100多項其他研究結果表明,打屁股是導致性暴力及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根源之一。

多項研究結果與打屁股負面作用調查結果吻合率為 93%;90%的美國父母打孩子屁股,因此,防止性暴力和關係暴力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

另外,其他研究表明,打屁股並不比其他管教孩子的方式更有效,因此父母沒有必要動輒狠打孩子屁股。

一項以32個國家14000多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的新調查發現,29%的男生和21%的女生發生過強迫性行為。

該調查最重要的發現是,小時候體罰每加重一級 (根據輕重將體罰分成四個級別),男性發生言語性強迫行為的比率提高10%,女性強迫性行為比率增加12%。

體罰與暴力性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更大,體罰每加重一級,暴力性行為的幾率就會猛增:男性33%,女性27%。

此外,施特勞斯發現,小時候受體罰最輕的人長大後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的比率為12.5%,而小時候受體罰最重的人長大後發生危險性行為的比率則高達25%。

施特勞斯還發現,與從來沒被父母打過屁股的學生相比,童年遭受過體罰的學生發生危險性行為的比率更高。

施特勞斯總結說,研究說明,打屁股等體罰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正是造成不安全性問題的關鍵。

平時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在打孩子屁股了,因為打孩子的屁股,孩子在成年之後,性能力可能會有一些影響,而且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暴力傾向,孩子會變得更加的有暴力,所以說我們不應該,用暴力來管束孩子,如果孩子錯誤的話我們可以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他為什麼錯了?然後該怎麼樣去改正,你要正確地幫助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的屁股,到底能不能打?

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不聽話打屁股的觀念在中國已經深入每一個家庭。已經成為一種大眾父母習以為常教育孩子的方式。奶爸也是這麼過來的人,被爸媽口中(信不信我打你)這樣一句大眾名言給嚇大的! 所以呢,...

打屁股影響孩子性健康,下手前請三思!

美國家庭問題研究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遭受打屁股或其他體罰的孩子,長大後發生性問題的機率大大增加。一位加拿大的醫生指出,打孩子屁股、大聲喝罵孩子或大力搖晃孩子,容易令他們對別人心存敵意,長大...

千萬別打2歲前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一位媽媽跟我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

最新研究表明,寶寶被打屁股長大「性暴力」

作者:鄭州康馨心理諮詢中心——史欣鵑美國新罕布夏大學家庭問題研究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遭受打屁股或其他體罰的孩子,長大後其性問題的發生幾率大大增加。一項以32個國家14000多大學生為調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