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別一有事就體罰孩子,再生氣也不要打,告訴你為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我們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知道「體罰是不對的」。

但今天,當我們面對那個比20多年前的自己頑劣一千倍的孩子時,體罰成了我們最迅速和最簡單的解決方式。

但是,這樣對嗎?

我們收到了一封署名為「丁丁爸」的來信,不知道是否替你說出了心裡話?——

「我5歲多的兒子精力旺盛、自我意識很強,非常不聽話。

很多次,當這個小搗蛋鬼不斷造反時,我實在控制不住想要打他屁股。

但我和妻子之前已經講好,絕對不能打孩子,身為父母的我們要言行一致,因為我們不能一邊教育孩子『要行事溫和,不能對人有不禮貌的行為』,一邊卻粗魯的對待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

確實,打屁股夠解氣!當你的淘氣鬼不聽話,向你頂嘴,或者因為貪玩在規定時間不回家,你被氣得手足無措時,你肯定會質疑,淘氣鬼的屁股真的打不得嗎?儘管體罰一再被批評,但它從未在這個星球上消失,甚至未見減少。

體罰作為一種習慣被「遺傳」:研究者發現管教孩子的方法會從上一代延續到下一代,在家族傳統中流傳下來。

即,挨打的孩子以後會變成打孩子的家長。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受到過體罰的兒童成年後成為家長,更傾向於打孩子,幾率比其他家長大50%。

體罰與區域文化相關:如果整個社區「流行」體罰,那同社區的父母都會受到影響。

這樣說是因為,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生活在美國西部和南部的父母比北部和東部的父母更容易打孩子,而非洲裔的父母比白人父母更容易打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

體罰不分階層地域廣泛「流傳」:上面一項總結也許會讓你覺得,體罰與否與文化素質相關,其實也不盡然。

美國一個訪談節目裡,美國現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承認打過女兒屁股,但她同時表示,這一做法沒有一點效果。

前第一夫人蘿拉•布希也打過女兒的屁股。

中國更是有「棍棒出英才」「棍棒出孝子」的古訓以及不勝枚舉的名人「成功案例」。

學齡前兒童,特別是男孩,成為體罰的「重災區」。

兩三歲的孩子多動而好奇,最容易惹父母生氣,也最容易挨打。

一項調查顯示,33%的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對於「使用輕度體罰來糾正孩子錯誤」這一行為沒有異議。

而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更淘氣,所以挨打的幾率也更高


研究表明,男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更具有攻擊性,所以更應該嚴格約束,比如從別的小朋友手裡搶玩具、揪小狗尾巴讓它咬別的小朋友,都是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也是男孩子挨揍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

TIPS:「打屁股」支持者絕對不是少數。

美國一項對1000名父母的調查顯示:81%的父母之前至少打過孩子1次;22%的家長每周至少打孩子1次;80%的孩子在五年級之前至少挨過1次打。

體罰也許在當時能夠發揮作用,但對孩子的成長仍舊弊大於利。

的確,比起漫長的講道理和長期的好習慣培養來說,打屁股通常能起到立即制止不良行為的效果。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我們常常被當時的效果所迷惑,其長期效果卻是負面的。

事實上,體罰而引起的焦慮、暴躁等精神狀況異常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發現和證實。

研究發現,每月挨打超過兩次的三歲兒童,在5歲前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對人有敵意,這一幾率高達50%。

潛在的威脅還不至這一項,受到體罰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具有攻擊性、發生抑鬱和難於處理人際關係。

通過體罰這種暴力而對孩子造成的一時的壓抑,往往會導致日後更大問題的暴發。

從長期的影響來看,體罰一般會導致四種行為:憤恨、報復、反叛、退縮。

經常接受體罰的孩子勢必會存在其上之一種或幾種心理。

而這些行為的任何一種都有可能成為引發某種精神疾病的導火索。

兒童學家向我們解釋:「我們不斷發現體罰危害的證據,比如體罰引起焦慮等多種精神狀況異常,這些證據都會有力的駁斥『體罰有利』的論點。

父母們現在一致同意二手菸、甲醛污染、乘車不使用汽車安全座椅等對孩子有害,以後會不斷有證據證明,體罰孩子和以上那些不良因素一樣,對孩子成長沒有任何益處。


如此多的父母選擇體罰,其實是因為並沒有找到一種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你伸出手去處罰孩子之前,不如試試以下幾種「非暴力」解決方式:

方法一 積極的鼓勵

適合年齡: 1Y+

具體操作:通過語言教導代替體罰,讓他知道什麼時候他的行為是正確的,以後應該怎麼做。

針對具體行為的適時的鼓勵更有說服力,比如「剛才你用語言表達了你的憤怒,而不是用拳頭,你真的很棒。

方法二 安撫孩子的情緒

適合年齡: 2Y+

具體操作:孩子哭鬧發脾氣往往是通過這些行為吸引你的注意力。

這時,你故意忽視或者因此而大發雷霆,其實都沒能滿足他心底真正的需求。

走過去摟住他,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生氣了。

媽媽現在可以聽你說話……」等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但對於你禁止的事情,你需要始終堅持立場。

方法三 積極的暫停

適合年齡: 3~7Y

具體操作: 在孩子發脾氣過程中不妨來一次「暫停」,按照1分鐘1歲的規律(如3歲3分鐘),跟他一起暫停正在進行的活動,幫助他冷靜下來——但不要把孩子一個人關禁閉,那相當於另外一種體罰。

等待「暫停」結束,再平靜地與孩子討論錯誤在哪,下次該如何避免。

方法四 讓孩子承擔邏輯後果

適合年齡:4Y+

具體操作:讓他知道自己錯誤行為會產生的後果,自己負責。

比如把牛奶撒在地板上,那就讓他拖乾淨;再比如在機動車道騎車,那就剝奪他一周的騎車權利。

這樣孩子再做決定前就會先預想一下這件事的邏輯後果是什麼。

Tips:對孩子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均視為體罰:

打屁股;用手搧孩子臉;用皮帶或者物品(如木棒、木棍)打孩子,都是體罰。

甚至一些平時我們不太視為體罰的一些行為也被專家歸為體罰,如當寶貝淘氣時,輕拍他裹著紙尿褲的小屁股;或者當孩子向火爐摸去時,父母拍打孩子手進行制止等。

擴展閱讀:

這些話不要常掛嘴邊,只會「傷害」孩子,沒別的效果!

猛戳【了解更多】,春天這樣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棍棒"你準備好了嗎?

自古以來,「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是在我們文化中沉澱很久的「鐵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才能促其成人成才。「棍棒加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用一種肉體疼痛...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屁屁」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打屁屁」懲罰一下,至少能引起孩子注意到自己的行為不當,讓孩子更聽話一些。還有一些人堅持「不嚴加管教會慣壞孩子」的傳統信念,「打屁屁」是為孩子好。但最新研究表明,「打...

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面對熊孩子的熊,很多父母都會說「打一頓就好了!」,長輩們也信奉「孩子不打就會被寵壞」的教育理念。有一個調查了991位父母的樣本中,35%的父母對自己1-2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94%的父母對自己3...

這兩個年齡段的寶寶打不得 寶寶爸媽千萬要謹記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很少會打孩子了,不像以前家裡孩子多,真是不打不成材。雖說少,但是並不是說沒有,但是爸爸媽媽一定要謹記,孩子在兩個成長階段是不能打的。兩個年齡段的寶寶不能打儘量控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