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中國式禮貌傷害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言: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里發展安全感。
幼兒逐漸學會了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家長們常說的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趕快說阿姨好呀!」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地要他們手中或懷裡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靦腆的輕聲說:「阿姨好。
」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邊往後縮邊打量似的看著我,不說就是不說。
站在一旁的大人也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害羞的孩子
每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
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
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
而這種種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大人們「高高在上」,而自己是這麼矮小之下,被揪出來。
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揪出來批判,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就能承受呢?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不到大人一半的幼兒呢?或許其中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
我們覺得他們那小小的身軀里,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
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
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罷了。
也或許我們這樣的自信,相信小小孩就是要以較嚴厲的話語來教導,正應了那句俗話「棒下出孝子」!
從被尊重中學會有禮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以正向、有尊嚴的、又有意願的學會和人打招呼?首先我們必須帶領孩子認識的是:什麼是禮貌?「禮貌」不是只有外在形式的執行,重點其實是在感受的交流。
所以我們要以「感受性」為中心,來引導幼兒學習禮貌。
比如說,以感受,來理解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的感覺(是不好意思、害怕);以感受,來說明友善的向他人問好,那是一種關心,別人會多麼開心,而自己也會因為這友善的交流,感到溫情。
以友善的感受交流為基礎的認知,會自然的帶領幼兒學會尊重他人。
所以說,最重要的關鍵,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
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有位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
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地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今天很高興遇見王阿姨。
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成功的打招呼例子裡,仔細去分析,你會發現那一來一往間都以感受的交流為中心,所以充滿了友善和尊重。
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
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因為她了解孩子會害羞;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因為她明白自己得先伸出友誼的手;她不強迫孩子馬上響應,耐心等待孩子的響應,因為她尊重孩子必先觀察她的需要。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跟智慧: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本文轉載合作夥伴:土星微家園
---更多童真快樂智趣教育請關注巴布熊貓公眾微信號:babo2004---
你常逼孩子打招呼嗎?原來我們竟錯的如此離譜!
當孩子見到熟人不打招呼時,大人通常做法是要求孩子問好。這時候,我們沒有蹲下身來去體會孩子的感受,體會他們內心發生的變化。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趕快說...
幼教博士:別逼孩子打招呼!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文:李坤珊(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系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的教師訓練中心和幼兒園,育有一兒一女。教學專長:幼兒發展、兒童文學、幼兒課程設計與教學、幼兒外語教學、幼兒語文與數學教學、蒙特梭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