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場面:孩子拒絕分享玩具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小恩
分享是美德,也是一個塑造合作型性格的基礎。
在恩吉拉的店面里,小恩常常聽到父母會把:「你讓弟弟玩一會嘛」、「你要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只是孩子完全聽不進去,依然我行我素。
講個小小恩兩歲時候的事。
有一天,我帶他去游泳,在小區里遇到他的小夥伴瑤瑤。
兩個小朋友手裡都拿著零食,小小恩手裡是一包好多魚(不是打廣告啊),瑤瑤手裡有一袋奶片。
瑤瑤媽媽很客氣,要瑤瑤把奶片分享給小小恩,瑤瑤也很聽話,立即拿給了小小恩。
小小恩這小吃貨樂呵呵地讓我給他打開,我就說:「瑤瑤給你分享了他的零食,你要不要也分享一些好多魚給瑤瑤啊?」這小子居然不願意,很堅決地拒絕了我的提議。
一直在等待的瑤瑤就很失望,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瞬間氣氛尷尬起來,我只好一邊跟瑤瑤媽媽表達歉意,一邊安慰瑤瑤:「瑤瑤不哭,下次阿姨給你帶一模一樣的巧克力!」
雖然只是一個偶遇小插曲,我卻免不了有些擔心,小小恩這麼不懂分享,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怎麼辦?
回家,我馬上和我的老師探討了這個問題,他給我講了美國著名兒科醫生William Sears的一個闡述:占有欲是孩子在2-3歲自然而然產生的,是獨立意識的一種體現。
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往往很霸道,但這卻是他成長的必經過程。
往往我們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一味的只用成人方式去解讀,就很容易為孩子正常的占有欲貼上「自私」的標籤。
1、為什麼擔心孩子拒絕分享?
現在,小小恩雖然他依然不是人群中那個最大方的,但大部分時候,他會看著小朋友考慮幾秒,然後把玩具分享給他們。
我也在反思,為什麼當時我會擔心,會急於糾正他的行為呢?
一個原因是對孩子正常行為的誤讀,另一個原因是我急著追求『分享』這個行為,卻忽視了主動分享和被動分享的區別。
出於他人的要求、外界壓力的分享,是被動分享。
主動分享,是孩子理解到了分享的價值,比如分享不等於失去、分享能增加互惠性、分享帶來滿足感等等,自發主動的行為。
2、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雖然兩者表現形式一樣,內涵卻大不相同。
顯然,主動分享才是健康的。
而要讓孩子學會主動分享,恰恰急不得,不但不能急著要求孩子分享,反而還要尊重他們的『自私』行為!
看到這很多家長就不理解了,為什麼教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讓孩子學會自私?因為,孩子主動分享,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孩子要具有「所有權」意識。
孩子是首先具有「所有權」意識,然後才願意分享的。
比如,孩子知道這個玩具是我的,我借給你玩,但不等於它就會變成你的,它最後還會回到我手上,這時候他對自己的玩具才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會願意分享。
這種意識一般在孩子兩歲左右出現。
當你家孩子說「這是爸爸的手機」「這是媽媽的帽子」這樣的話時,表示他們已經開始區分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
這個時候,孩子的占有欲很強,表現很「自私」。
比如在一起玩耍時,別的小朋友剛剛碰到他的玩具,他就會大聲制止:「這是我的!」如果其他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他會大哭大鬧。
或者,像小小恩兩歲時一樣,即便小夥伴先給他分享了零食,他也會拒絕分享自己的。
這樣的行為恰恰說明了他們的心智在成長。
還好,對小小恩當時的「自私」行為,我選擇了尊重,而不是打擊或者強迫,甚至在後來我會鼓勵他告訴小朋友:「這是我的,但我現在還不想分享給你。
」
後來,我發現分享第二個前提是孩子要有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分享嘛,就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用,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
所以,要做到分享,首先要能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求。
但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和成人不一樣,孩子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知道還有別人的角度。
在恩吉拉店面里小恩常常看見兩歲左右的孩子在那玩玩具,不太管別的小朋友感受,其實是因為他感覺不到。
怎樣才能讓孩子理解到別人的感受呢?我們有個成語叫「感同身受」,自己有過相似的感受,便能更好的理解別人。
有時,小小恩想要我分享給他某樣東西,我會拒絕,他會很不開心,在短時間內我不去安慰他,而是放任他以自我為中心,專注在自己的感受里。
他會發脾氣,會哭鬧,會很不爽,所有「自私」情緒的發泄我統統接納。
但之後,待他慢慢安靜下來,我會鼓勵他講出剛剛所感受到的,我不加以評論,只是默默聽著。
看起來,孩子好像什麼都沒有學會,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他已經潛移默化地體會到了被拒絕分享的感受。
之後,當他本能地想拒絕別人時,如果我有提醒:「小小恩,還記得你被拒絕時的感覺嗎?小朋友如果被你拒絕,應該也會一樣難過吧!」他往往會在思考猶豫片刻之後,大方分享給對方。
也要讓孩子體會到被分享的快樂。
當小小恩分享給小朋友玩具,如果小朋友懂得說聲「謝謝」,報以燦爛的微笑更好,如果沒有,我會適時給予鼓勵:「你看,小朋友玩得多開心啊,他心裡一定在感謝你呢!」。
再者,我們自己做出榜樣,比如,把東西借給鄰居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去,一起感受到獲得分享方的開心和感激,這種耳濡目染的方式會比要求孩子分享更管用。
大家有沒有發現,「主動分享」的兩個前提,都與「自私」有關。
我覺得,孩子主動分享,還得掌握一個說「不」的勇氣。
因為,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真正的分享不是有求必應,而是在雙方都愉悅的心情下進行的。
就干開始我舉的例子,瑤瑤先分享了給小小恩,小小恩是不是就應該分享給瑤瑤呢?
出於社交規則,我們往往會要求孩子這麼做。
但這是「被動分享」。
「被動分享」在孩子的世界裡並不少。
孩子的被動分享除了源自父母要求,很多時候還源自同伴威脅,諸如,「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好了。
」
而健康的「分享觀」,不該是被動的。
我們是希望通過分享這個行為養成合作型的性格,但合作的基礎肯定不完全是犧牲自我、成全他人。
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尊重他的心理發展,在願意分享時分享,不願意分享時鼓勵他大方告知對方原因。
這樣,孩子也能懂得,不強迫別人分享是最起碼的尊重。
現在,大多數時候,小小恩都會主動分享。
但偶爾,我還是會適當引導,有小朋友想要玩他的玩具時,我不會跟他說:「小小恩,你能和小朋友分享這個玩具嗎?」之類的話,我會說:「這個弟弟好像很喜歡你的玩具呢,他肯定在想,哥哥要是能讓我玩一小會,我就開心死了。
」用強調別人感受的方式友善提醒他。
如果他仍然說「不」,我也不會要求什麼。
我是希望小小恩明白,是否分享的決定權一定在他自己,因為這個玩具是「他的」,也是讓對方小朋友理解到,因為這個玩具不是「你的」,所以你需要尊重和等待。
———————————————————————————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孩子拉肚子是消化不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該補鈣了?孩子挑食不吃飯是什麼原因?1歲真的必須斷奶嗎?寶寶怎樣才能長高些?
如果你有這些育兒困惑可以關注我們哦~
有6個小朋友圍著孩子要他分享玩具,這位美國媽媽這樣做,讓孩子既不會被欺負又懂得分享
最近,啊咘在Facebook上看到一篇被轉發了超過20萬次文章,講的是一位美國媽媽對孩子是否應該分享玩具的看法,這篇文章開頭的第一句就顛覆了很多人的觀念:「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文章全文如下:
我的孩子不願意分享怎麼辦
有多少次你從孩子的嘴裡聽到這些話:「不行」,「這是我的!」「我想要!」。分享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容易,這個年紀的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一階段也是孩子成長經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大多數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