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熊孩子又打人了 我該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寶寶情報局——
-
官方微信號:bbqbj2016
-
上海電視台首檔大型親子服務節目
-
重點關注親子教育問題
-
是由醫生、育兒專家、心理學家及父母組成的全方位原創科學親子教育平台
"孩子又打人了,說了好幾次都不管用,我該怎麼辦?"
孩子打人或被打,對於家長來說,每天都像李安的新電影一般,以120幀、4K、3D高清上演,是讓家長想模糊都模糊不掉的焦點,甚至成為了家長心中的一根刺,拔或不拔....都痛。
兩到三歲的孩子其實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也知道了自己小拳頭的厲害,於是就開始有了打人這種攻擊性行為。
當孩子打人時,父母會焦慮,擔心孩子闖禍,把別人打傷了。
更擔心孩子未來人格的發展。
而當孩子被打時,家長更會心疼,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
該讓他認慫,還是抗爭?如果選擇後者,那世界上不就又多了一個打人的孩子。
「打人」,是孩子在社交過程中繞不開的一堂課。
只有看到孩子動手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去引導。
寶寶愛打人,寶寶是這麼想的
軍軍快17個月了,每當與家人或鄰居玩得高興時,會突然舉起小手打人家的臉,打得叭叭響,躲都躲不過。
但總覺得他這樣也不是表達不滿,也不是挑釁,那是什麼意思呢?
孩子到了八九個月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可以隨意做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
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新變化,並且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願意使用。
他們會不停地扔東西、動手打人,並由此觀察大人的反應。
有的大人會高興地回應:「瞧,這小傢伙真有勁兒」,或者親其小手表示「做得好」,這無疑給孩子的行為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暗示,自然孩子會做出更積極的扔或打的行為。
而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欺負別人,忍不住心裡冒火。
在孩子眼中,當斥責還不夠嚴厲時,他會想「原來爸媽會變成這樣,真好玩!」,如果斥責變成了暴力,孩子更是什麼也聽不進去,只覺得「爸媽不愛我了」而哇哇大哭。
久而久之,暴力複製粘貼,小孩變得更擅長用「欺負」這種暴力行為。
養孩子,懂他最重要。
首先要想的是,他們欺負別人的原因是什麼?
大部分時候,2歲左右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惡意的。
皮皮,22個月,虎頭虎腦的,一臉無害呆萌樣!可是,「皮皮看到其他的孩子,就會上前撞倒他們,然後等待看看會發生什麼,」皮皮媽媽回憶著說。
對皮皮而言,「撞」是一個偉大的實驗。
幼兒們只是在玩,想施展出自己的體能,或測試一下這個動作帶來的反應。
打人咬人會傷到別人?本寶寶不知道啊!
嬰兒的一些共情反應是純粹、本能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能力會慢慢的內化至價值觀,直至成為道德行為的核心。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研究表明:孩子一般要3歲左右才能逐步完善同理心。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會意識到,打人會傷害到別人。
此外,3歲之前的寶寶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
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因此,打人咬人,不代表他是壞孩子!用「暴力」來社交,這只是孩子社交發展上的一個過渡期,並且是可控的。
寶寶打人,管還是不管?
可能有的家長會覺得,既然孩子打人時成長中都會經歷的,那就不用多管了。
甚至有的家長看到自家孩子打人而不是被打,還會心中竊喜,認為這樣不容易被欺負,長大後肯定不會吃虧。
但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在一項針對兒童社交關係的心理學研究中,讓 20 個兒童在一次夏令營後,分別對夏令營中的其他小夥伴進行好感度等級評價(例如,「你最喜歡跟誰玩,最不喜歡跟誰玩,請按照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給你的小夥伴排排隊。
」),並給出這樣評價的理由。
綜合所有兒童的評價後,研究者得出了這次夏令營中兒童們的「社交情況」。
小朋友的「票選」中,那些具有攻擊性、不合群的小傢伙,永遠都是他們朋友圈被排斥的對象。
同時研究也表明,攻擊性是一種穩定、持續的特性。
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
另一項研究發現,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如果10歲左右愛發脾氣,長大後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所以,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
寶寶打人,到底該怎麼管?
●防患於未然
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
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見到陌生人的時候?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並為他準備一些小點心。
如果你的寶寶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
平時在玩的時候,也要有意識的教寶寶如何正確表達友好。
教寶寶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
這些示範其實就是在教寶寶,當他們語言還不完善,但他們想表達的時候,怎樣的動作才是正確的。
●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懲罰
一旦打人事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
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
因為,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
懲罰也是白費力氣,1歲的孩子還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為聯繫到一起,還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
因此,對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處罰是很難達不到效果的。
另外,父母態度的前後一致性至關重要。
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
那麼,當打人事件發生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靜
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
2.然後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
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對象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
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
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
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
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
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
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
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
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可以繼續這樣哦。
」
6.循環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鍊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打人」是很多孩子在成長中都經歷到的,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並學會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自然會與他人友好相處。
讓世界充滿愛
從此世界和平
責任編輯/Anne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源於網絡
本文為《寶寶情報局》版權所有,歡迎轉發朋友圈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如何教育打人的寶寶!
【成長問題】我家有個剛滿三歲的男寶寶,最近特別喜歡打人,每次帶他出去玩,他總能找到攻擊目標,有時看見遠處的小弟弟,都會跑過去打一下再跑開。昨天帶他下樓玩,他又打了一個坐在手推車裡的寶寶,每次我都...
專家說 | 家有愛咬人的「小老虎」,父母該怎麼辦?
很多孩子是很有個性的!比如有些家庭里的孩子喜歡用「咬人」和「打人」去探索世界,家長覺得不應該去做太多的約束,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好了,所以就沒有管。但是等到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尷尬了。做遊戲的時候咬小...
孩子受欺負或者喜歡欺負別人,你會怎麼辦?
大人在生活中相處總會有小摩擦,更別說小孩子之間。在朋友圈中經常看到這個話題: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或者欺負別的孩子,有些父母選擇忽視,覺得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孩子可以處理好;有些家長教育自己孩子忍讓和...
大家注意!寶寶這樣成長會影響他一生
孩子們在一起嬉鬧玩耍,難免會有矛盾,有了矛盾,有的孩子總愛用拳頭解決。在一旁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是打人的一方,不是被打得一方,心裡總是竊喜。覺得這樣不容易吃虧,長大後肯定吃虧。可是,真的是這樣麼...
別以為孩子強勢愛打人是好事,他吃苦的日子在後頭!
孩子在一起嬉戲玩耍,難免會有矛盾,有了矛盾,有些孩子就愛用拳頭解決問題。有些家長看到自家孩子是打人的一方而不是被打的一方,心裡難免會有一絲竊喜,覺得這樣不容易被欺負,長大以後肯定不會吃虧。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