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習慣實際上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父母的影響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孩子所接觸到最多的人就是父母,父母對孩子影響深遠,父母的教養方式帶來的影響甚至是一輩子。

禮貌篇。

孩子的價值觀雛形,來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有一次出門,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對母女,孩子很小,兩歲左右,公交車上擠滿了人。

公交停站的時候,走上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車上沒有人站起來要讓座,人多,頓時汗如雨下,老人也是無法再往前挪動,剛好在小孩座位前面停下來了。

小孩叫道:媽媽,媽媽!她媽媽就說:寶寶,我們把座位讓給這位奶奶坐好嗎?小孩馬上拉著媽媽手,迅速地從座位上下來了,老人說:你們坐,我站會兒,站會兒。

老人聲音沒有太多力氣,手裡提著的包也只能是放在地上。

那位媽媽繼續說:寶貝,我們再讓開一點點,讓老奶奶坐上去,沒有關係的,寶貝!孩子也點點頭配合媽媽,大家看著這對母女,笑了。

行為篇。

比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在逛街,看見一位媽媽帶著一位小朋友,三歲的樣子。

小朋友不想走路,就一直說:媽媽,我要抱抱,我要抱抱!媽媽就說:寶貝,我們說好了一起出來逛街的,而且我們說好了不要抱抱,寶寶自己能走路!小朋友繼續:不要走路,不要走路!媽媽問:那寶寶為什麼不願意走路!小朋友說:寶寶累!

(三歲的小孩沒有累與不累的概念,學話都是跟著大人的節奏。

)媽媽說:寶寶累,那我們休息一會再走,可以嗎?休息了就不累了!小朋友點點頭:好吧!沒有繼續再看他們,因為猜想小朋友後面會斷斷續續繼續要抱抱,而不願走路!

社交篇。

三歲正在上早教的小孩,小孩之間都是純真的交往,他們沒有太多價值觀的渲染,他們世界裡的概念都是純真的,簡單的,這就是孩子的世界。

小夥伴之間分享的小禮物,分享完畢要還給小夥伴,但是其中有一個小朋友,他把小夥伴的玩具放進書包里,帶回家了。

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爸爸是怎麼做的。

首先並沒有批評小孩子,沒有責問小孩子,而是面帶謙和的微笑,蹲下來,跟小朋友說:寶貝,這個小玩具看起來很有趣!小朋友點點頭:嗯,是的,爸爸,很好玩。

這位爸爸繼續說:寶寶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呀?小朋友睜大了雙眼直點頭:恩恩!這位爸爸說:那這麼有趣的玩具是哪位小夥伴分享給寶貝 的呢?

小朋友就開心地笑了:是涵涵的玩具!然後低頭不好意思,害羞地說:被我帶回家了!爸爸就笑了:寶貝沒關係,今天咱們選一個自己的好玩的玩具,和這個玩具一起放進書包,明天早上咱們就去跟涵涵分享好嗎?小朋友說:那太棒啦,分享玩具咯!

諸如此類的小故事不勝枚舉,是不是帶來很多關於早期教育 的反思呢?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是在生活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焦急,孩子焦急,父母謙和,孩子謙和,父母的善舉,孩子也自然得到領悟。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老師的知識傳授在起作用,更在於父母的耳濡目染,身體力行,這是關於修養的養成,關於幸福力的給予!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能夠走多遠!在孩子的教育這條路上,我們更加要合力鍥而不捨,一路前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