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餵酒,我們還有六大逗小孩惡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圖片

全叔,是微博網友對成都全搜索新聞網的暱稱。

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我們。

《全叔讀報》是我們開發的一個品牌欄目,不那么正經八百,但也不會一副很low的樣子。

本期撰稿/陳幾手

最近連續發生了兩起有關「逗小孩」的悲劇:攀枝花一兩歲男童,在父親朋友「哄逗」下喝下二兩白酒,酒精中毒身亡;今年2月,廣西一兩歲男孩在親戚「哄逗」下,喝下自家釀米酒,酒精中毒致腦損傷。

兒童器官發育不全,應完全杜絕酒精,但很多親朋好友的心態是,「沾一點喝沒事」、「早點嘗酒味以後出社會能喝酒有出息」……不止是「逗酒」,還有很多惡習是伴隨著「逗」與「好心」這樣的名義進行的。

拿性別開玩笑

逗小孩的人最喜歡問「你是男的還是女的」,明知答案還故意追問捉弄。

2010年一期《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主題是「嬌滴滴少女系男孩」。

主持人問小朋友「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孩子答「男生」,會被追問「你是女生還是男生?」此時有孩子下意識答「女生」,引得觀眾鬨笑。

教育專家、石景山實驗幼兒園園長張艷君在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說,家長或朋友反覆詢問孩子性別,並看孩子反應,大人覺得有趣,實際上對孩子是一種取笑和逗弄。

特別是3到6歲兒童,已有性別意識,再這樣詢問他們,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產生懷疑,有的孩子則會想:「你為什麼要這麼問,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了?」

拿「父母生弟弟妹妹後不愛你」等家庭關係問題開玩笑

父母生二孩,這時有親朋好友鄰居愛逗,「你媽媽更愛妹妹,以後不管你了,怎麼辦」。

二孩的確會對親子關係帶來新影響,既有可能是負面的,如孩子情緒波動甚至發生報復行為,更可能是正面的,如讓孩子意識到責任感,促進與父母感情。

關鍵是如何引導。

張艷君說,對小孩子來說,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對他們的愛。

所以,一旦有人跟孩子說這樣的話,孩子的反應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不愛我了?」親子教育專家、重慶師範大學教授周小燕也說,父母感情、家庭關係類的玩笑,是絕對不能給孩子開的,容易給孩子造成不安全感,例如「生個妹妹來和你爭寵」等。

拿物質引誘孩子做不合適的事

孩子長大後,父母用物質獎勵的辦法來鼓勵孩子勤奮勞動、自力更生、幫助他人,這是一種合適的教育方式。

但有些人卻把物質誘惑引向不合適的方面,甚至是做壞事。

有人覺得,孩子是不會說假話的,所以利用這點滿足成年人「窺淫癖」,最常見的一個玩笑就是,「小明,除了媽媽,爸爸有沒有親過其他阿姨?你告訴叔叔,我就給你玩具。

還有網友在論壇抱怨,有朋友如此逗自己孩子,「你爸爸上學時,我們叫他大狗,那你就是小狗。

來給叔叔阿姨們表演下小狗是怎麼叫的,叫得好叔叔就把巧克力給你吃。

有時,親爸親媽也幹這事兒,譬如說,「你爸爸睡著了,快去戳他的大肚子,打他一下,媽媽就給你糖。

孩子本身就缺乏對事務的價值判斷力,再以物質引誘,危害很大。

張艷君說,「這會誤導孩子,讓孩子認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想要的東西。

有的孩子會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取悅大人。

甚至有的孩子認為,大人提了這個要求,如果不去完成,會是沒禮貌的,這實際上是取笑逗弄孩子的行為,會讓幼兒產生心理衝突,對原有的觀念產生質疑,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

搶奪孩子東西並說「你不把東西給叔叔玩,太小氣了」

帶過孩子去公共場合玩的家長都會遇到如下情景,自己孩子去搶奪他人玩具,然後趕緊上前阻止,並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搶……」

不搶他人東西,很多父母都是這樣教的,孩子漸漸也會接受這樣的規則。

但有時候你會發現,一些成人特別喜歡用假裝搶孩子東西來逗樂,且搶完後還假裝循循善誘地來一句,「怎麼這麼小氣呀,叔叔拿你的玩具都不可以?」。

這種行為,會造成孩子思維的混亂:小朋友不能隨便拿別人東西,成年人可以?

先給苦吃再給「蜜」吃

這也是常見的一種逗孩子方式。

譬如孩子正拿著餅乾吃,這時有人一把搶過來假裝自己把東西吃了,孩子的反應,多半是回搶,搶奪不成,發現東西沒了,嚎啕大哭,這時大人又笑嘻嘻地把先前搶過的東西「變」了出來,孩子破涕為笑;再如家長本來答應帶孩子去公園玩,然後又突然故意撒謊說「今天爸爸媽媽太忙不去了」,在孩子又哭又鬧後,又照原計劃去了公園;再如大人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但故意先拿其它孩子並不喜歡的東西出來,最後才拿出孩子喜歡的東西。

看著孩子情緒由沮喪轉為開心,某些大人似乎獲得了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但其實,這種不斷試探孩子底線的逗法,易讓孩子形成哭鬧達到目的的習慣,讓他們意識到:「只要自己不滿意,家長就會給予更多關注和物質」。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琚金民說,大人逗寶寶,往往先逗哭後鬨笑,讓孩子情緒轉換太快。

孩子的情緒是由大人的「引逗」牽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喜怒無常就難以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體驗,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玩笑不是不可以開,在和孩子互動時,一時開心總難免說點玩笑,這時,家長該怎麼做呢?

周小燕表示,父母用善意的謊言與寶寶開完玩笑後,要把話圓回來,維護好孩子思維模式。

例如逗孩子說他的臉蛋是小花貓,孩子跑去看了鏡子發現是乾淨的。

媽媽就應該說,「呀!原來是媽媽看錯了,寶寶觀察力真好!」

拿孩子身體能力缺陷或糗事開玩笑

世界是多元的,人都是有差異的,但孩子很難正確意識到這一點。

很多大人把央視春晚小品中那種以嘲笑他人生理缺陷為樂的笑料模式,也帶到了與孩子相處中。

比如說孩子「長得肥像大饅頭」、「你的頭好大喲」,再如「xxx兩歲都會講話了,你三歲了呢」。

這種玩笑的危害性不像前面所說的玩笑那麼隱蔽,所以不多舉例子了。

總之,逗孩子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和愛,別拿成人世界的玩笑,去模糊孩子的價值觀。

當遇到他人以不合適的方式在逗弄自己孩子時,家長應該打破面子思想,站出來阻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寧願你不喜歡我的孩子,也不希望你這樣逗她

逗孩子,是很多大人和孩子交流中已經習慣的一部分,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大人之間開玩笑,講究一個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逗孩子的玩笑卻常常不知分寸,傷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大人們,請不要這樣逗孩子了!

元旦期間,媽媽帶小寶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大人們看到可愛的小朋友,自然惹不住想要逗逗他。但是聽了一個阿姨的話,小寶立馬哭了出來。原來媽媽需要臨時出去下,阿姨就逗小寶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小寶以為媽媽...

千萬不要讓別人隨便逗你的孩子

記得小的時候,不管我怎麼歇斯底里的喊、叫、打,大部分大人都像在看一場戲,他們那個樂啊,如果我哭了就更好玩兒了,「矮油還哭了你看你那個樣子好醜啊balabalabala……」。最感謝的,是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