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哭大鬧不罷休,當寶寶變身難纏的「小惡魔」,我們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寫在前面:

孩子是如此豐盈的生命,時而可愛,時而天真,可以是最暖心的天使,當然也可能變身難纏的小惡魔……

爸爸媽媽用愛為孩子畫出無垠的自由疆土,孩子在這疆域中摸索著,一磚一瓦建造屬於自己的城堡。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要接納承擔孩子的每一面。

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不是縱容孩子的「壞行為」,而是接納孩子必然會有的「壞情緒」。

有時候,「壞情緒」是孩子需要愛的信號,我們要跳出來抱抱他、鼓勵他。

有時候,「壞情緒」是孩子建立規則的附帶品,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消化,而不是僅憑一個「壞」字,就收回了我們的愛。

行動派家的小芋頭現在一歲兩個月了。

一歲以內,芋頭是個非常easy的孩子,這個不讓玩,我就去玩別的啊!這個不能吃,換我能吃的也可以啊!即便是特別想要的東西,把他迅速抱走,就會很快平靜下來。

芋頭從來沒有出現過閉眼大哭、超級暴躁的尖叫哭,更沒有一邊哭一邊看大人的臉色,非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等較為固執的行為。

所以,當小芋頭最近開始各種求玩豆漿機、求吃辣椒、求上灶台得不到滿足便開始卯足勁兒哭鬧、整個大腦袋都漲得通紅時,我真的會情緒失控瀕臨崩潰,一邊心疼寶寶,一邊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媽媽。

不過,轉念一想,這樣的問題絕不是我一個人面對的難題,相信許多媽媽和我一樣,總要經歷這種「愛與痛的邊緣「,今天,就把芋頭的小脾氣當成一個案例,來探因求果,總結一下,面臨孩子的無理哭鬧時,媽媽們到底要如何」和善而堅定「呢?


首先,媽媽們要尋求孩子們哭鬧的真正原因。

愛哭鬧,至少說明了一個表面問題,就是孩子的感受並不好,你可能會說,他想要的東西不能玩,當然不開心呀!但在哭鬧的舉動背後,是否有其他的因素呢?

其實,有的寶寶是對某些食物不耐受,或者是這段時間有疾病,身體不舒服,也可能是睡眠或生活的規律被打亂了,秩序感被破壞,才會出現比較執拗的情況。

這時候的孩子不僅容易哭鬧,有的時候還會抓人、咬媽媽,這其實都是孩子和媽媽溝通的方式,不會說話的他們希望引起我們的注意。

小芋頭滿一歲後,接連生了幾場病,什麼幼兒急疹、皰疹性咽頰炎、感冒咳嗽、秋季腹瀉……統統來了一遍,他可能感到身體的異樣、虛弱,自然會對安全感產生影響,需要媽媽的不斷滿足、安慰來獲取被愛被照顧的感覺。

但是對於家長們來說,孩子的哭鬧給我們造成了困擾,我們很苦惱、煩躁,就常常無法精準地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真正原因,而是僅僅想讓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

所以,這裡我們要明白,當孩子的行為舉止、性情發生改變,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原因,查閱大量的案例後我發現,有相當部分的孩子,他們是在生病後、入幼兒園、換生活環境、換照看人等情況下,出現了愛哭鬧的情況,那當我們試著改善寶寶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規律,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第二,了解關於「執拗敏感期「的知識。


從孩子兩歲左右開始(三四歲的案例更多),孩子會逐漸出現執拗的敏感期,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意願越來越明確了,他們想要探索的地方想玩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並且,對於特定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內在的秩序感非常重要,如果有人打破了他們腦中對事情的程序的設想,他們就會大發脾氣、奮力反抗。

在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對執拗敏感期有許多的案例描述。

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先要做好心理準備,千萬不要陷入與孩子的「權力之爭「、」輸贏之爭「,而是要儘量調整環境,非原則性的問題,能滿足的儘量滿足,尤其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如玩水、玩沙、觸摸自然環境中即便不太潔凈的物品,我們只要保證孩子不把髒東西吃到嘴裡即可。

這裡有一個要點,就是千萬不要等到寶寶哭鬧過後,我們再滿足他,聰明的寶寶一旦發現哭鬧能帶來的好處,就會迅速掌握這個小技能了,尤其是家中有「聽不得孩子哭「的長輩時,我們也要對他們說明,能滿足孩子的,就不要等到孩子哭,如果孩子已經習慣通過哭鬧獲取所需,我們就要學會忍受孩子的哭聲,逐漸解除孩子心中」哭鬧——滿足「之間的關係,孩子大哭時只給予擁抱和安慰,等孩子平靜後,再給予需求的滿足。



第三,堅定地建立規則。


在日常生活中,也確實有一些不適宜寶寶去探索的區域,或者是不適合孩子玩的東西,他哭鬧著一定要玩,我們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先要進行情緒的引導,我們最需要改變的一點就是,不僅是長輩們,許多爸爸媽媽也聽不得孩子哭,正如我自己,在孩子大哭時,我有強烈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但是,哭是孩子發泄情緒最主要的方式和非常正常的途徑,在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抱著他,拍著他的背安慰,並且用語言來描述寶寶當下的感受,例如:寶貝,你現在真的很生氣,很想去玩那個東西,媽媽知道了,你可以哭一會兒。

有些寶寶脾氣比較暴躁,例如芋頭的外公,小時候是個非常暴躁的孩子,據說生氣的時候大哭能導致休克,這種特殊情況,我們就要適當的轉移注意力了。

這裡推薦大家了解正面管教的「情緒臉譜「,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告訴孩子,你現在很憤怒、或者很傷心,孩子就會逐漸將情緒感受和詞彙對應起來,慢慢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來代替哭鬧。

其實,孩子哭鬧想要東西的時候,是我們所說的「和善而堅定」的育兒方式中,「堅定」的非常好的實踐機會,遇到這樣情況的時候,我們先要告訴自己,這是每個家長的必經之路,不必驚慌、不必自我攻擊,孩子哭基本上是哭不壞的,如果這時候我們堅守了自己的原則,孩子就會慢慢的明白,在家庭中是有規則的,這也非常有利於孩子們內化規則意識。

最後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不能冷漠的對待孩子,我們不去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但是我們可以擁抱著孩子,不停地安慰孩子,跟孩子說話和溝通,試圖用語言去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樣孩子會明白爸爸媽媽不是不愛他,而是有些事情的確不能做。


今天中午,芋頭再次哭鬧起來時,我抱著他溫柔地安慰,他仍舊哭了很久,但我的內心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先前的焦急崩潰不同,我平靜地接納了他的哭鬧,接納了自己暫時的束手無策,也有信心陪他度過這段疾病過後不舒適的日子。

我想,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面對著許許多多成長中必經的荊棘,我們最需要的,便是尋找這一份難得的平常心吧。

看著芋頭兒子哭得露出了八顆小牙齒,我不禁想:我兒子怎麼連哭都這麼可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