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成心跟我作對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婆媳關係:迷之尷尬?

中國式家庭關係:越界與錯位

首先我們要分享的是關於中國式的家庭關係的問題。

前段時間張靚穎母女的事件就讓大家非常深刻地意識到我們中國式家庭關係的一個特點:父母對子女總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是為你好,所以你的一切我都要關心。

有這樣一個比喻:在西方的家庭里,人與人之間更像是一鍋米飯,一顆一顆非常分明,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更獨立,界限更清晰。

而中國家庭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像一鍋粥,非常黏膩,雖然多了很多人情味,也多了很多親密,但往往與之伴隨的就是各種越界行為。

西方家庭可以做到把18歲的子女趕出家門,讓他們獨立,但在中國家庭里,一旦成為父母,就意味著可能對孩子的終身都要包辦和負責。

伴隨著這種觀念,我們東方親子關係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錯位,父母普遍愛孩子超過了愛伴侶。

對於我們的上一輩,我們的母親、婆婆這一代,父親缺席孩子的生活是很普遍的情況,這就出現了錯位——孩子成為母親的一個精神伴侶。

很多媽媽會覺得:孩子是我的一切,我為孩子付出了我的青春,我才是最愛我孩子的。

此時我們會發現,在這種錯位情感狀態下,往往出現婆婆對媳婦存在敵視的心態。

隨時代變遷,更微妙的婆媳關係

這裡涉及到,從舊時代到新時代,家庭關係微妙的發展變化。

舊時代的婆媳關係,我們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千年的媳婦熬成婆。

很多女性受迫於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一嫁到夫家隨夫姓,當牛做馬地服侍、操持這一家人的生活,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以男方為主。

等到哪一天母以子貴,媳婦成為婆婆的時候,成為了一個家庭里的大家長大權威,就把年輕時在畸形的家庭關係中遭受到的所有怨恨、所有委屈都撒在媳婦的身上。

到了新時代,女性又是另外一種角色。

有人說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中國媽媽們是鋼筋混凝土做的。

因為我們不願意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一邊要工作,要承擔社會分工,一邊還要承擔家務勞動。

對於媽媽們來講,工作才是放假,下班才是戰場,我們確實面對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

而社會對男性的要求可能相對簡單一些,只要你在社會上有成就,如果偶爾回家幫著刷個碗拖個地,簡直就是新時代的三好老公;如果能幫孩子換個尿片,能獨自帶娃出門,那簡直就是開掛的老公。

電視劇《麻辣婆媳》

關婆媳的事,更關老公的事

在我們整個社會的家庭關係比較急劇的發展變化之下,「三代同堂」的關係,也經歷了微妙的變動。

對於婆媳關係,我們要客觀地看待,它並不只是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更是婆婆、老公和媳婦這兩代人、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加上孩子,那就是婆婆、夫妻和孩子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

和大家分享一個叫做「情敵心態」的說法。

並不是說婆婆真的把我們當情敵,而是說因為我們目前的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格局,導致了婆婆和媳婦之間的對立關係。

在婆媳關係中,我們經常會忽略老公的作用,其實是錯誤的。

在爸爸、媽媽、兒子這三個人的小家庭裡面,如果爸爸長期缺席,對於兒子來說,父親的這個角色就是缺席的,他會不由得變成他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婆婆)精神上的伴侶,即在心理上成為媽媽唯一的情感支撐,媽媽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會選擇先跟孩子說而不是跟爸爸說,甚至媽媽不需要跟孩子表達,只要孩子看到媽媽悲傷、壓抑的狀態,就知道媽媽在家庭里沒有得到快樂,或者在社會遭遇不公,他會本能地替補爸爸,去承擔這個角色的任務,給媽媽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於是媽媽內心會無意識地跟孩子走得更近,離自己的丈夫更遠。

有這樣一個比喻:每一個中國家庭都有一個哭泣的媽媽,一個缺席的爸爸,還有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孩子天生會平衡父母之間的關係,所以他會本能地向著稍微弱勢的那一方,如果說父母之間的情感問題本身處理得不太好,或者因為社會角色的原因,父母之間有一方處於情感上的弱勢,孩子會本能地選擇站隊。

在我們上一代的家庭里,這種狀態特別明顯:兒子和媽媽是一條戰線,媽媽把兒子當作生命的全部,她可以不要老公,可以不要自己的家庭,但是不能離開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的過度投入,導致當孩子脫離他們原本的家庭,去形成自己小家庭的過程中,母親會很痛苦,她會覺得「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不愛我了」,並把自己失去愛的感受投射到媳婦身上,認為她跟兒子之間親密關係被打破的原因是因為另外一個女人的存在。

所以我們在這裡講到「情敵心態」的時候,要滲透一個概念:一對一的親密關係,尤其在家庭里,夫妻雙方的關係是家庭里的第一秩序,然後才是夫妻和孩子的關係、夫妻和長輩的關係。

一旦我們的家庭里有這種關係的錯亂,勢必引起婆媳矛盾、翁婿矛盾,這就是中國式家庭關係比較糾結的「痛點」。

搞好婆媳關係,先排序!

第一,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秩序。

前面我們說過,如果夫妻有一方長期缺席,兒女就會充當父/母的「精神伴侶」,導致在兒女成家後,父/母有失落感、被剝奪感,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新生家庭關係。

所以我們強調,在所有的家庭中,夫妻關係一定是要高於親子關係的。

就婆媳關係而言,如果說公公早年在家庭中一直缺席,媳婦現在可以跟公公溝通,給公公婆婆安排他們兩人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只有讓他們的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了,才能相對緩和婆婆對於新生家庭過度的關注。

第二,戀母情結的背後是母子分離不夠。

很多婆婆會說一句話:我是為你好。

然而以愛為名的綁架依舊是綁架,「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就是越界。

比較強勢的婆婆,例如一些單親家庭的婆婆,一個人把兒子帶大,管了兒子管媳婦,管了媳婦管孫子,想對這一大家子所有的事情有控制感,從兒子、兒媳婦甚至孫子的生活中去尋找人生的意義。

我們常看到生活中有一些長不大的老公,甚至一些「不回家」的老公,自己張口閉口不是問自己的媳婦要這要那,而是找媽媽要。

一般他們的原生家庭都有這樣的情況:由媽媽包辦一切。

所以對媳婦跟媽媽之間的瑣事和小磕絆,老公就本能地迴避,甚至有的樂得清閒,讓媽媽和媳婦去當家,自己可以隨便安排自己的生活,約上幾個酒肉朋友天天去玩遊戲,不回家。

我們會發現,這些巨嬰一樣的老公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是因為母子分離不夠,存在過度越界的情況。

第三,婆媳矛盾的真相是家庭排序的錯亂。

這是婆媳矛盾最重的一個結,也是問題的痛點所在。

剛剛提到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原生家庭」,一個是「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之間組建的家庭。

新生家庭就是我們和我們的愛人、孩子一起組成的家庭。

只有我們分清楚,當我們結婚有了孩子以後,我們的這個小家才是對於我們第一重要的家庭時,很多家庭矛盾才會迎刃而解。

如果這時候我們原生家庭的媽媽或者婆婆,對我們的生活有過多的參與或干預,就無意中打破了我們的家庭秩序。

如果說我們的媽媽或婆婆只是以幫助者的身份,幫忙打理我們的生活起居,或者幫我們分擔一些工作以外的生活壓力,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在穩定、強化我們新生家庭的家庭秩序。

如果他們總是想管理我們生活、工作、吃喝拉撒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我們的衣服怎麼疊這樣的細節都要干預,其實就無意中打亂了我們家庭的排序。

在這裡要強調,我們小夫妻才是家庭真正的主人,如果我們總是任由上一輩給我們的生活設置很多的框框,比如說任由老公和婆婆之間天然親密的羈絆影響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錯亂,一種混亂,而且會引發更多的矛盾。

電視劇《麻辣婆媳》

隔代育兒:讓每個家人都開心,這麼難?

我們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無法獨立帶孩子,而長輩歲數大了,有意願、有時間,也有經驗可以幫忙分擔育兒重任,此時我們難免跟長輩的來往互動比較頻繁,需要借他們的力,且不論他們帶孩子的方式是否科學,至少他們確實幫我們分擔了很多困難。

然而隔代育兒,兩代人的習慣、觀念甚至角色的衝突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會在家庭里掀起軒然大波。

其實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矛盾都是比較表層的東西,比如奶奶覺得寶寶冷,要多穿一點衣服;比如寶寶磕了碰了,奶奶要怪桌子不好,怪媽媽壞;比如奶奶讓孩子看電視,覺得孩子一看電視就老實了……這樣的小矛盾都容易引發家庭成員之間比較激烈的思想碰撞。

其實不管哪一種理念,大家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說長輩和晚輩雙方都能夠意識到,父母這個角色在孩子心目中地位有多重要,長輩可以以幫手而不是主角的身份參與到晚輩對下一代的養育中,他們自然會去認同晚輩在育兒中主導的地位。

建立統一戰線,抓大放小

處理隔代育兒之間的矛盾,我們首先鼓勵婆媳建立一個統一的戰線,能夠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分工。

比如說全職媽媽可以負責帶孩子,讓婆婆負責做飯;職場媽媽可以讓婆婆白天負責帶孩子,晚上下班回到家,婆婆可以休息,就由小兩口來帶孩子。

在統一育兒原則的基礎上,加強溝通。

我們可以提幾個簡單的要求,比如孩子白天一定要用紙尿褲,或者一定不能給孩子把屎把尿。

每個家庭能夠承受的原則和大家能夠相互認同的準則是不一樣的,這個關鍵在於溝通。

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就求同存異。

因為大家畢竟本質上都是為孩子好,在這一點上尤其我們年輕人不要過於自我,要講究溝通的方式方法。

比如輔食加鹽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對長輩說「早加鹽不好,這都什麼年代了,人家現在都不讓這樣做」,但是到底為什麼不好,我們也說不上個一二三,其實這是一種比較低效、失敗的溝通,長輩為什麼要聽我們的呢?如果我們自己能很明確地告訴長輩,加多了鹽對孩子腎臟負擔比較重,而且會讓孩子養成重口味的習慣,以後會增加三高的風險,可能長輩也會覺得你說得有道理。

沒有絕對正確科學的育兒方法,也沒有流水線般完全標準化的育兒聖經,只有在家庭和諧幸福的前提下,每個家長對孩子形成一種個性化的撫養方式,對孩子才會更好。

無法溝通,自己上戰場

當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況,如果覺得真的沒有辦法跟長輩溝通,我們還有終極殺手鐧——躲,我們可以自己上戰場,和老公一起扛起育兒的全部責任,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也是減少隔代育兒矛盾最好的方法。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獨當一面,就不要對長輩帶孩子的方法吹毛求疵,更不要無視他們的辛苦付出,畢竟他們的知識和理念是有局限的,他們還停留在過去陳舊的育兒方式,甚至可能在下樓遛彎的時候聽了隔壁老王或者隔壁老李他們家孩子成長的故事才想出來這些方法,他們並不像我們有渠道學習這些先進的育兒理念,也不能隨手搜到很多科學的育兒方法,在這方面一定對他們多一些寬容。

我們可以把功課做足了以後跟他們共享,一定要在肯定他們付出的前提下跟他們溝通。

不要一邊啃老一邊做差評師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有一些家長工作特別忙,可能兩周甚至一個月才見一次孩子,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長期由長輩幫忙帶著孩子,此時就需要接受一個事實: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在心理上默默找一個女性的角色作為媽媽形象的心理認同,找一個男性的角色作為一個爸爸形象的心理認同,孩子心理上的母親可能就是TA的主要撫養人,而不是實際上的媽媽。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對長輩的育兒方式有所指摘,就不太人道了。

實際上,結婚生子已經意味著我們獨立了,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辦法在心靈上和婆家、娘家斷奶,就不要責怪長輩對我們生活的橫加干預,也不要一邊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邊不加感激地做差評師,至少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家庭負責任,自己去經營,有一天當我們成為一位婆婆,才能夠優雅地做一個不招人討厭的婆婆。

電視劇《麻辣婆媳》

自我成長,育兒先育己

我們在處理隔代育兒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時,還是要回歸到那句老話:家和萬事興。

大家出發點都是好的,關鍵還是溝通方式的問題。

每次講座時我都會跟爸爸媽媽們分享這一點,就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重要性。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雖然身為親子從業者,但我在剛剛當媽媽的時候,對於很多育兒的細節並不是很清楚,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在孩子生病、發燒甚至腸絞痛的時候,一開始也非常焦慮。

此時熱心的長輩就會建議:你是不是奶不夠,要換奶粉;孩子這樣用紙尿褲是不是容易O形腿,要不給他用尿布吧;孩子現在是不是缺鈣,你趕緊給他補一點鈣吧……各種各樣的建議,讓我很茫然,很焦慮。

後來,我系統地學了很多育兒師的課程,才明白:其實我們很多隔代育兒的矛盾,原因都出自我們雙方都很焦慮,都很關心孩子,但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此時如果我們當父母的已經實現了自我成長,很明確地了解了一些育兒規律,知道哪些方法、哪些具體措施會更適合我們的孩子,我們跟長輩溝通起來也就更有效,更容易讓人接受。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充實自己的過程,也是我們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去了解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遭遇了哪些不太科學的育兒方式,或者說我們期待以什麼樣的方式被養大,可能就會把這樣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育兒就是自我療愈的過程。

我們平常跟家人的溝通、跟父母的溝通,包括跟伴侶的溝通、跟孩子的溝通,有一個大方向——首先實現自我成長。

其實育兒是一件特別「系統」的事情,然而開車需要考駕照,做諮詢師也需要考證,但是成為父母這件事情,真的沒有任何上崗培訓,我們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的蛻變,非常不容易,非常開心能夠成為每個家庭成長起來的見證者,感謝育兒路上有你們!

媽媽答疑

Q:昨晚大聲和婆婆說了話,發生了家庭矛盾。

明天我媽會來,老公說要大家一起談談。

我不想談,我就是不想和他們住一起,否則矛盾不斷。

A:避免讓雙方家長都介入,儘量將矛盾控制在小範圍之內。

在與婆婆無法溝通的情況下,條件允許可以獨立出來住,畢竟家裡只能有一個女主人,當婆婆充當我們小家的「家長」之時,難免會有各種爭端。

家庭秩序的清晰穩定,最重要。

Q:我家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公婆婆很慣我老公,對孫子也一樣,而且要霸占,和我爭,我該怎麼辦?

A:父母是孩子養育中的第一責任人,老人可以幫忙帶,但是爸媽一定是排第一位的。

可以嘗試和老公、婆婆單獨溝通,表明如果希望三口之家日後幸福和諧,還是需要寶爸能夠多參與育兒和家務,而且爸爸帶娃對於孩子的性格發展、情商培養都有顯著的好處。

在肯定和感激老人付出的前提之下多多「洗腦」,老人也是心疼兒子、寵愛孫子的,動之以禮曉之以情,寶媽可以的!

Q:我婆婆文化程度低,更不了解前沿育兒理念。

我最最不能忍受她的是衛生方面,生熟不分,用裝生肉的碗吃飯,孩子玩具掉地上了再給孩子玩,孩子啃也不管,吃飯不洗手。

規勸過很多次,每次都答應著就是不照做,那種感覺簡直就是打在棉花上,無處用力!

A:時代畢竟大不同,很多老年人不喜歡與時俱進,確實是通病,寶媽主動承擔起科普小達人的角色,適當的用「我聽醫生說....」「我同事的孩子最近.....」有想不到的好效果。

話說回來,老人那麼多年的習慣太難一時糾正,只要在孩子方面能夠大體做好就可以,至於生熟不分,只要她自己吃,不是給孩子吃,也不用太計較。

很多新手媽媽都有育兒潔癖,其實孩子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偶爾接觸一些細菌對免疫力也是有好處的。

也可以假裝用寶寶的口吻逗孩子「奶奶,小寶寶該洗手了哦」。

老人帶娃不易,本身也是在幫我們的忙,不然我們也沒辦法全力投入工作。

很多非原則性問題,不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Q:我是全職媽媽,穿衣輔食睡覺陪玩認知鍛鍊一手抓,老人就是在我去做飯的時候看著孩子(我老公請過來的),還天天要求我這樣要求我那樣,規定我必須幾點起來,規定娃睡覺了我必須幹活,把我當保姆使喚,還說有錢什麼樣的保姆找不到,最後鬧翻天回去了。

生活習慣差異太大,無法溝通。

A:現在可以藉助很多工具,圍欄、爬行墊、各種玩具都可以訓練孩子短時間地玩耍,這樣媽媽就有更多的時間吃飯或者喘口氣了。

確實沒有共處就沒有傷害,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行動起來就是南轅北轍。

在帶孩子的問題上肯付出才有發言權,為全職媽媽的犧牲點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婆媳關係這個世界性難題到底有多難

提到婆婆,尤其是生完孩子之後的寶媽們,尤其是還沉浸在月子餐的艱難歲月里難以自拔的寶媽們,真的會不約而同的升騰起如臨大敵的悲壯感。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上下級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在眾多的人際...

放開那些雞湯,這才是解決婆媳矛盾的根源!

下面的場景,相信在無數家庭都上演過……1.「媽,說了多少次,不要再給寶寶吃糖了!」「他自己要吃的啊,怎麼辦!」「你不讓他看見他能吃嗎,小朋友吃糖不好!」「你們那麼行,乾脆你們自己帶好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