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誤,先連接再糾正——「關係」是一切工具的前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說說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一件事。

「我的房間,我有權利做主!」

五一假期姑姑帶妹妹來家裡玩,晚上要睡在女兒的房間。

女兒堅決不允許,擋著房門不讓妹妹進,妹妹瞅准空隙使勁往裡鑽,被女兒推出門外,哇哇大哭……

「你是姐姐,怎麼能這麼推妹妹!」

「妹妹早就睏了,快讓她進去睡覺!」

……

「我的房間,我有權利做主!」女兒也吆喝起來,隨即鎖上房門,倔強的拒絕了所有人的」道理「與」要求「。

「越來越不像話了,妹妹睡一晚上怎麼了?!」

「看你把她慣的,一點都不聽話!」

……

我趕緊把她拉進我的房間,單獨在一起,蹲下身來抱著她。

「寶貝,媽媽看得出來你很生氣,不想讓妹妹睡在你的房間,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她總是不經我允許,就亂動我的東西,還在我的房間裡亂畫。

「哦,上次妹妹弄亂了你的房間,你很生氣,所以這次就不願意再讓她睡在你房間了,是嗎?」

「是的!還有,我本來應該和爸爸度過一個美好的晚上,吃過飯,我們應該一起快樂的玩一會兒,然後你們倆每人給我講一本故事就睡覺。

和爸爸在一起的最後一天應該是這樣子的,但是都被妹妹搞亂了,和妹妹一起玩的時候,爸爸總是教訓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哦,原來是這樣啊,爸爸總希望你能謙讓妹妹,惹得你不開心了,是嗎?」女兒點點頭,」我想你待會兒可以和爸爸好好聊聊這個事。

現在妹妹該睡覺了,作為小主人,你覺得可以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要去告訴姑姑,只要妹妹不亂動我的東西,她想睡多少次都可以。

對了,我還要把這條規則貼在房間裡。

「嗯,寶貝,媽媽能看出來,你是個寬容友愛的孩子」,我親了親她的額頭,「這個辦法可以試試看。

糾正前先連接,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感覺好才能做的好。

未連接的糾正通常會引起抗拒、反叛、逃避或冷戰,只有建立了連接,孩子才更容易接納帶有尊重的糾正。

「糾正前先連接」是正面管教的一個基本思想,在改正錯誤之前先建立心靈的連接,這樣改正錯誤就成為連接的一個自然延伸,因為它是和善而堅定的。



連接,確保愛的信息得以傳遞

最重要的養育技巧就是有能力感覺到與孩子之間牢不可破的愛和溫暖的親情紐帶,並且能夠傾聽到愛和智慧的聲音,即便在你的耐心達到極限的時候。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孩子是否接收到了呢?當我們滿懷關愛和期待急於糾正孩子行為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壓力和控制,此時的糾正反而造成了疏離,甚至是敵意。

只有當我們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與信任感,我們才能透過孩子的行為,尋找到冰山下面孩子的感受和信念,引導孩子運用積極的方式滿足對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渴求,糾正也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確保愛的信息得以傳遞

1. 經常花時間蹲下來和孩子在一個水平線上

2. 和孩子共度特殊時光

3. 接納和確認孩子的感受

4. 當孩子體驗他們選擇的後果時,給予支持,不要雪上加霜

5. 父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6. 傾聽

7. 擁抱

糾正,和孩子一起尊重地解決問題

最好的養育是將愛從語言轉化為深思熟慮的有效行動。

傳統意義的「糾正」通常涉及懲罰,最常見的是帶有懲罰性的命令、羞辱、面壁思過、剝奪權利,甚至是體罰等。

正面管教的「糾正」是在任何可能的時候「和」孩子們一起尊重地解決問題。

同時,我們應當意識到「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並把這種觀念傳遞給孩子。

當我們能夠蹲下身來,和孩子一起尊重地尋求解決方案的時候,孩子也能夠通過有所貢獻的方式來學習和運用他們的個人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聽話?學會這2招,比你打罵孩子強百倍!

作為父母,我們哪裡來的自信,想讓孩子做得更好,要先讓他的感覺更糟?但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雖然新生父母已經意識到打、罵的惡劣性,但是懲罰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變成了淘氣椅、面壁思過等方式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