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
父母效能訓練
簡稱P.E.T.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於54年前創立的,為父母們量身定做的、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親子溝通課程。
剛上完工作坊的小米突然有個發現,她說:我兒子很喜歡自己小時候的衣服,新買的衣服都不喜歡穿,我剛剛突然想到了原因。
因為我每每看他小時候的照片都會說你小時候好可愛啊…我一直沒發覺,原來他的小時候就成了我們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小孩。
我一直討厭比別人家的小孩怎麼怎麼好的說法,原來我也在做這樣的事情,只是那個別人家的小孩是他小時候。
家裡牆上掛著他小時候的照片,所以,我真是經常經常的說啊。
有些孩子會對他人
甚至是自己使用暴力但是這些孩子
通常都曾被暴力對待過
記得幾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講座,一位爸爸在課間休息時提出問題,我的孩子總是喜歡打自己。
我什麼辦法都試過了,打了打了,罵了罵了,他還是會打自己。
當我對這位爸爸說,你若不能停止打他,他又怎能學會停止打自己呢。
這位爸爸當下眼眶就紅了,若有所思的道謝離開。
正如以上所列舉到的這些情形,很多時候,孩子的某些行為,哪怕是父母們認為不合理的行為,其實跟大人一樣,底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己的需求。
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是生理的需求或是其他的需求。
當然,也有可能是一種情(緒)滿而泄,由於壓抑的情緒導致了某些行為。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沒有不乖這回事,也沒有所謂的行為偏差這回事。
有的只是我們還未了解的真相。
而當我們說孩子不乖或是孩子的行為偏差時,其實是帶著權威和不尊重的。
你看,我們的孩子不會說父母不乖,或者我們很少會說某個大人不乖或是行為偏差,但卻把這樣的字樣用到孩子身上
「不乖」是父母的語言
與父母看待子女的傳統方式密切相關當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期待相違背時
父母就會說孩子不乖
在P.E.T.親子溝通戈登模式的創建者托馬斯﹒戈登博士看來,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
他說,如果父母們能夠採用以下的原則對待孩子,對父母而言,家庭生活將會減少紛爭,對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也會更快樂。
原則一
孩子和成人一樣,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們也會努力不斷地做一些事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原則二
孩子沒有不乖,他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一些重要需求而採取的行動。
托馬斯﹒戈登博士認為,這些原則說明孩子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
如果採用這一種觀點,孩子一整天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和所有其他生物的行動一樣,孩子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其需求。
所以,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
只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見也沒有所謂的偏差行為
那是孩子愛的呼喚
有多少時候,我們忽略了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打碎一隻碗,可能得到的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備,而如果是一位成人打破一隻碗,可能你只會輕聲說,小心哦。
孩子胃口不好,不想吃飯,通常我們都不允許,而如果換作是大人,則無所謂。
甚至是孩子想穿或不穿某件衣服,都需要得到我們的允許。
孩子發表某個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我們就啟動說教機制,如果是成人,我們則有可能一笑置之。
孩子的行為我們不接納,就趕緊貼上一個「不乖」的標籤,但我們極少會說某個大人「不乖」。
尊重孩子,有時就只是簡單的把孩子當人看,而不是把孩子當「不懂事的小孩」看待。
大家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你一定要看看
只發精品 拒絕糟粕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我有一個表妹,從小就特別擅長討好大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媽燙了頭髮,樂滋滋地回來問我們好不好看,當時我們正在玩遊戲,我和表弟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說,不好看。只有她
幼兒教育專家:兒童不能這麼逗 小心影響孩子生長
孩子不能這麼「逗」「你是爸媽撿來的」「你爸媽不要你了」「你媽媽回不來了」……這些話,您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遭遇過嗎?您是否也曾這樣去「逗」身邊的小孩?幼兒教育專家李躍兒表示,兒童不能逗,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