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孩子,都有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有個叫《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其中,明星媽媽胡可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節目中有一幕,胡可的兩個孩子,安吉、小魚兒坐在后座車上互搶玩具。
結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喝著咖啡淡定的開著車,等待著兄弟倆自行解決問題。
沒多久,兩兄弟已經忘記了剛剛矛盾,和好如初,並愉快地飆歌起來。
胡可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誰說老大就要讓著老二?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人越干涉,他們的關係會越激烈,大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
孩子們能夠自己協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電影《怦然心動》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幼兒園老師的工作分享。
這位老師說,在幼兒園的操場上,鞦韆和滑梯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滑梯產生的爭執少,每個人滑下去再從後面的樓梯上來繼續可以玩,但是鞦韆可就和玩滑梯不一樣了。
一群孩子跑到鞦韆底下,都想搶著去玩盪鞦韆。
怎麼辦呢?
其中一個孩子說:搶來搶去,大家都玩不了,我們要按順序來。
我先來的,所以得我先玩。
不錯,懂得提出規則,還知道為自己爭取利益。
但是,其他孩子不服氣了。
「我先來的。
」
「不是,是我先來的。
」
「是我先看到的。
」
….
先來後到都各有自己的標準,看來,問題還是存在。
這時候,另外一個孩子說話了:那我們比比身高怎麼樣,高的先玩。
這位老師說,當時看了下,覺得這個孩子也好聰明,他差不多是那最高的。
但其他幾個孩子們似乎對這個提議沒有什麼異議,因為這個規則,能夠讓大家都有個參照的標準。
這時候,一個女孩說話了:我們倆差不多高,怎麼辦?
規則有小漏洞。
但是難不倒孩子們,「你們猜拳吧!」有孩子說到。
「那玩多久呢?」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孩子們繼續在討論。
最後,他們達成了一個協議,就是每人盪幾個鞦韆,旁邊還有夥伴在計數。
全程老師只是在旁邊,安靜的陪伴,沒有情緒,也沒有干涉。
這位老師還說,在他們幼兒園,老師很少會直接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
因為他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能夠自己去協商,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還沒有起衝突,成年人之間可能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成年人的干涉,有時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親戚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兩個孩子在玩耍過程中因為爭執玩具起了衝突。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都習慣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視為是自私的表現,又或者是為了我們成年人之間的面子。
我們會在客人面前對著孩子說,「你怎麼越來越自私了?你怎麼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別人只是玩下你的玩具,又不會要你的東西,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要大方點…。
」
孩子們玩耍之間,難免有糾紛。
而有時候,我們成年人看到孩子之間的衝突,我們的內心也變得焦慮起來。
我們迫切想去解決孩子之間的問題,卻不知道成年人的干涉,往往使得孩子們的社會化功能被剝奪。
甚至,我們還會在新聞中看到,因為孩子們的小糾紛,成年人反而大打出手。
在德國漫畫家卜勞恩的名作《父與子》中,有組經典的《孩子吵架大人鬧》畫面。
漫畫里,兒子和小夥伴打架後,兒子哭著找老爸訴苦,爸爸拉著兒子和對方家長理論。
兩位父親越吵越火,最後打了起來,兩個孩子在一旁觀戰。
而當爸爸們戰況激烈時,兩個小朋友已經和好如初,在一起玩遊戲了….。
這組漫畫給了我們成年人一個問題,孩子究竟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是什麼?
明星媽媽胡可淡定的開著車什麼也沒有做,為什麼兄弟倆的矛盾就不見了?
幼兒園老師看著在鞦韆旁搶來搶去的孩子們,什麼也沒做,為什麼孩子們自己就找到了解決方案?
漫畫家幾米說,「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如果溝通情緒不對,那內容就會給扭曲了,所以溝通內容之前,情緒層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誤會只會越來越深。
」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孩子,常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情緒影響。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孩子摔倒了,旁邊的成年人一驚一乍的發出驚叫聲,「哎呦」、「啊」。
孩子也許只是一下沒走穩摔倒,原本並不覺得疼痛,但是受到了成年人的這種影響和暗示,然後就哇哇大哭起來,甚至會以為發生了什麼嚴重的、可怕的事情。
如果此時,旁邊的父母只是微微笑的問孩子,「摔疼了嗎?」。
孩子看到父母穩穩的在旁邊,他也會感到安全,孩子無論是否摔疼,他都會知道,只是摔了一跤,疼就疼,不疼就不疼,也就不會被恐懼的情緒困擾。
胡可在兩個小朋友面前的態度是淡然的,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們面前也是沒有情緒的。
孩子們之間玩耍難免產生爭執。
成年人的態度和接納,便是孩子情緒最好的陪伴。
社會化功能好的孩子,都有情緒穩定的父母陪伴。
在三歲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動。
而在三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就會逐漸成為孩子的主要活動。
孩子從父母那裡,總是比較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從同齡的夥伴那裡得到想要的就不大容易。
而正是這種人際交往的需求,會促使孩子們之間有更多的分享以促進交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剛剛認識的孩子們之間,都是通過分享玩具、零食,然後玩到一起。
和同伴的交往,有利於孩子發展社交技能和個人能力,特別是那些和家庭成員互動的過程中很難獲得的經驗。
正是這種社會化的功能發展的動力,促使孩子學會理解彼此的觀點,互相協商、妥協和合作。
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我們可以在旁邊安靜的陪伴,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不用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除非是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是傷害他人,我們才需要介入。
另外,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覺得有必要介入的話,也儘量不要直接對孩子生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需要先傾聽孩子的情緒和想法,當孩子不被情緒困擾和影響的時候,他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
我們常說有的孩子情商高,特別容易融入群體,也特別有自己的主見。
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的困擾,並於情緒之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社會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
高情商的孩子,正是源自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作者 | 吳在天
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微信公眾號:不懂點心理(ID:bddpsy)
孩子入園小情緒多多 怎麼辦好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一下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很多寶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情緒:每天上幼兒園會大哭大鬧,分離焦慮情緒很嚴重;每天回來悶悶不樂,表示不想上幼兒園了……孩子剛入園的時候,對於陌生的環境,自...
孩子3歲以前,父母不做旁觀者
孩子們之間難免會有小摩擦:欺負人了,被欺負了,發怒了,傷心了……當這一切發生以後,我們會怎樣緩和孩子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友好相處?帶孩子去兒童遊戲場所玩的時候,我們常常能夠觀察到各色各樣的孩子以及...
商情商的孩子源自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我們的寶貝們,往往容易受到大人們的情緒影響。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寶貝們摔倒了,旁邊的大人會一驚一乍的。也許只是寶貝們沒走穩摔倒,其實並不覺得疼,但這時受到大人的影響,就會哇哇大哭起來,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