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分享簡介: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也將因你而不一樣。
海豚傳媒策劃編輯蘭芳,給大家帶來《讓孩子安心做自己》這本書的內容分享,歡迎爸爸媽媽們關注聆聽! 分享內容介紹: 1. 李坤珊老師的教養觀 2. 如何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3. 書中文章分享《帶領幼兒面對錯誤》
大家好!我是海豚傳媒親子教育圖書編輯蘭芳,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是《讓孩子安心做自己》這本書的內容分享。
在分享書中內容之前,我想先帶大家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李坤珊老師,以及她的教養觀。
因為有了這樣的了解,再去閱讀書中內容,會有更清晰的脈絡和體系,也能更好地理解書中給到的方法和技巧,來幫助你找到更加合適的方式愛孩子。
李坤珊老師,在台灣長大,在美國生活了27年,她對幼兒教育有著極大的熱情和理想。
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畢業,如今仍持續在美國蒙特梭利體系幼兒園從事一線的教育工作。
十五年來,她把幼兒園中與幼兒日日相處的工作,當成實踐理論的田地,耕耘出教學的養分;她也在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教導專業的幼兒園教師,如何從幼兒的發展和需求出發,給孩子優質的學前教育。
她還是一位柔軟溫情的媽媽,養育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關於幼兒的教養,李老師有三個基本的教育觀點,先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觀點一: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自己,都帶著不同的使命來到這世界。
任何一個生命體的誕生,都是億萬次自然選擇的結果。
十億分之一的機率,造就了你眼前的這個孩子。
生命是個奇蹟,很偉大,請珍惜!
每一個孩子,都帶著特有的人格特質和需要,來到這個世界,也會有自己特有的特殊長處和挑戰。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作為父母,你要看見孩子的不一樣,並接受這個「不一樣」。
觀點二:不要用單一的價值體系去評價孩子,發現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天賦自由。
我們這個社會,總是有一些標準化的東西的去評價「成功」。
在這個評價體系里,畫得像就是「畫得好」,考試分數高就是「好學生」,職位高或者掙錢多就是「事業有成」,在這樣單一的評價體系中,只有一個第一名,其他的都是失敗者。
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下,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要求孩子,朝著「第一」去不斷努力,而不會發現:那個在專業能力上表現平平的人,可能具有出色的領導才能;那個算不對數學題的孩子,卻可能有著極高的藝術天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只是作為父母的你,真的看見了嗎?
作為父母的你,又能不能讓孩子自由地發展天賦呢?
觀點三:帶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讓他安心地當他自己。
李老師認為,教養的目標:是讓孩子安心當他自己、是在孩子的心中種下「相信自己」的種子、是不放棄的引領與盼望、是讓孩子的生命因我們而不一樣。
而這個「相信自己、接納自己、成為自己」,不正是孩子生命教育中最根本的部分嗎?任何一個人,只有在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展「與他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與生命的關係」。
他要首先安心地成為自己,生命中所需要的那些能力,諸如自尊、自信、尊重、接納、合作、應變,等等,才有根基去生長。
他才有力量去實現天賦的發展,去成就自己,去獲得成功。
這些才是真正影響整個生命過程的內容,而不是那些「標準」和「第一」。
所以,父母的工作應該是:帶領孩子認識自己,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讓他成為他自己,去實現他自己的成功。
那要如何去做呢?這裡有幾條共通的道路:
1.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來源於固定的作息規律和親密的親子關係
固定的生活時間表,不但能提供嬰幼兒了解世界是如何運作、他自己又該如何運作的智力成長,也能幫助他們建立信任環境、信任他人的安全感。
規律,是幼兒情緒成長的需要。
由於生活經驗有限,也不具備真正的時間概念,幼兒並不能像成人那樣,彈性地調整生活秩序,他們需要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來知道下一步做什麼,來掌握未來,讓自己安心。
能放心地等待,有信心地期待,這就是安全感。
不變,是幼兒智力成長的需要。
固定的生活作息,能夠幫助幼兒整理出:「先這樣,就會那樣……」的生活秩序和規律,幼兒也慢慢了解了與外在世界互動的方式。
越能掌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孩子越能預測外在世界的「變動」,就越覺得有安全感和能力,慢慢地學會如何「處事」。
此外,親密的家庭親子關係,也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世界上最深刻、也最幸福的,莫過於相信有個地方、有個人,會始終不離不棄。
那個地方,就是「家」;那個人,就是身為父母的「你」;那個不離不棄,就是安全感。
這個安全感無法速成,它要一點一滴的積累,以獨特的共處經驗釀造出來,那就是親密的家庭親子關係。
安全感的建立,能夠成為孩子背後強大的支撐力量,讓他願意去探索和發現,去接受挑戰;讓他不害怕擁抱生命旅程中的挫折和無奈;讓他知道如何愛自己、愛身邊的事物和整個世界。
2.獲得面對生命的勇氣——讓孩子經歷畏懼和害怕、成功與失敗
「有勇氣,並不是不害怕,而是明知道很害怕,還能夠繼續往前走。
」
不剝奪孩子經歷畏懼的過程,孩子面對生命的勇氣,便會慢慢發芽。
不奪走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他生命的韌度,便會緩緩增強。
大人要學習用「信心」和「陪伴」面對孩子成長必經的課題,孩子會更安心,更有勇氣。
當孩子感到害怕和畏懼時,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他了解自己的感受,帶領他一起面對恐懼,用不逃避的期待和愛的陪伴,鼓勵他找到克服恐懼的方式。
當孩子經歷失敗和挫折時,教會他指認自己的情緒,同理他的感受,以不斷的接納和鼓勵為引導,讓孩子有勇氣面對問題,適當地給出指導,幫孩子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孩子獲得成功時,引導孩子看見自己能力的增長,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進而有勇氣嘗試更多可能,接受更多挑戰。
勇氣從何而來?其實,就來源於生活中那些真真實實的,有順心、有失望、有滿意、有挫折、有恐懼和害怕的點點滴滴的經歷。
3.讚賞孩子的每一步嘗試和努力,鼓勵孩子的創意思考。
孩子從出生,頭不能抬,到開始邁開大步行走,每一個讓自己自立、自主的行為,都會讓他一試再試。
而每一個能力的精進,也都是不斷嘗試和努力的結果。
大人應該讚賞孩子的努力和嘗試,而不是去歌功頌德孩子的聰明過人。
具體地讚賞孩子的努力,在心理層面上,幼兒能感受到自己是有耐力的人,是經得起困難的學習者,具有不輕易放棄的信心與毅力;在學習層面上,具體的讚美內容也提供了幼兒日後能持續努力和維持的目標、技巧,或態度。
而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次次成功的經驗和成就感,不斷地接納自己,認可自己。
在嘗試和努力的過程中,鼓勵孩子的創意思考,這個創意就是孩子努力想辦法、試試看,換個角度看問題的動機和習慣。
鼓勵孩子的創意思考,可以有三個層次:
• 你怎麼做到的?(肯定幼兒已經完成的作品或任務)
• 還能做什麼?(鼓勵幼兒有自信地進一步嘗試)
• 你還可以怎麼做?(在鼓勵中詢問和指導幼兒用正確的方法完成作品或任務)
如此,靠著一步步的探索和實驗,孩子在思考和經驗中,讓自我能力越來越純熟,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不斷建立起自我價值觀。
在這個基礎上,讓孩子安心地成為他自己。
以上是對李坤珊老師教養觀念的梳理,接下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篇《讓孩子安心做自己》這本書中的原文——「帶領幼兒面對錯誤」。
如何讓孩子勇敢做自己?方法之一是讓他了解大人也會犯錯,並從中學習如何善後。
兒子小福快一歲時,有一天中午,他自己拿著小湯匙,把飯吃得桌上、地上到處都是。
那天我的心情本來就不好,一看到這麼髒亂,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聲抱怨:「怎麼吃得這麼髒?做也做不完的家事,煩死了!」被我這麼大聲一叫,那坐在高腳椅里、專心對付著食物卻滿臉沾著蔬菜糊的小福,哇的一聲,嚇得大哭了起來!
我的氣正要沸騰,突然,眼角撇見在廚房的右邊角落,站著一個小小的身影,動也不動的看著我……我責問那個小身影:「寧寧,你為什麼這樣看媽媽?」三歲的寧寧回答:「你是壞媽媽!弟弟本來就會吃得到處都是,你卻要罵他。
」
那個小身影,頭抬得高高的,義正詞嚴回答我的質問。
剎那間,我的氣,轉成了羞愧和驕傲!我羞愧我的情緒失控、借題發揮,竟這樣以發泄式的言語傷害自己的小孩,而他還不到一歲……
另一方面,我驕傲女兒的勇敢和直言。
不到三歲的她,能看得見誰是誰非?能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結果?更重要的是,她能「放心」地,以她所能使用的語句(「好」與「壞」的相對,是這個年齡孩子用以分類和區別的語言),來說明她的想法和評斷。
溝通,始於放心說真話
我把兒子抱下椅子,擦一擦他的臉,對他說:「對不起,媽媽剛剛亂發脾氣了!」然後把女兒抱在懷裡,也對她說:「媽媽自己心情不好,不應該亂發脾氣的,不該說弟弟煩死了!謝謝你這麼誠實,勇敢的告訴媽媽心裡的話。
」接下來,就在我拿起抹布擦地的一剎那,女兒說:「媽媽,我也要擦。
」於是我各拿了一塊抹布給兒子和女兒,一個蹲在地上擦;另一個還不會走路,所以爬著擦。
當然,地是愈擦愈髒,但我的心,卻愈擦愈溫暖……
在這個小故事裡,重點就在這個「放心」說真話!
並不是我女兒寧寧特別聰慧,而是她相信「說真話」後,不會讓她倒大霉,因為那是溝通的開始。
也不是我這個媽媽多有智慧,而是她相信:沒有人是完美的,誰都會做錯事。
孩子是從真實的大人那裡,學會對「對與錯」的選擇,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因為那是溝通的過程。
換句話說,要培養一個家的溝通能力,要從成人「有錯就反省、道歉」的身教開始。
這麼做,不但不會讓孩子從此不尊重成人,反而讓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會犯錯,溝通是必要的,而與父母的溝通是可能的。
尤其是幼兒,在他們的重要人生課題里,正要開始建立:自己是誰?有什麼能力?在他們的心理建構里,他們正在掙扎於:我有自治的能力,卻惹別人生氣,所以好內疚!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關鍵人物——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又不會陷入罪惡感循環的——就是父母的接納、引領和身教。
幼兒從與成人的互動里,看見自己是被愛的、是重要的、是有能力愛人的。
他也從成人的身教里領會,自己和爸媽一樣,是個知錯能改、能負責任的孩子……
讓孩子安心當自己的重要條件,就是看見成人也會犯錯,了解如何善後(怎麼說和怎麼做),而他能做得到!讓幼兒看見成人的不完美,能讓孩子學會,「犯錯」只是下一個學習的開始,學會原諒和體恤自己、他人。
現在,寧寧快十五歲了,她並沒有成為完美的孩子;而我仍不是完美的媽媽。
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仍在犯錯,仍在為彼此對對方的誤解和失禮道歉。
溝通,是一個永不止息的進行式。
「我是壞孩子!」
有時,大人偶爾的意氣用事,不會造成大的負面影響。
但大人要有反省力,反省自己的處理方式合不合適。
或坦白的說,大人要了解,語言是有殺傷力的!在孩子犯錯或造成自己不方便時,切忌對孩子口不擇言地責罵,或覺得幼兒的擔心是無稽之談。
因為長期下來,那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讓他妄自菲薄,甚至覺得自己是壞孩子。
大人口不擇言地罵小孩,也是一種攻擊。
很抱歉,我不得不用「攻擊」這兩個字。
因為,它直接指向幼兒的自尊,讓孩子覺得渺小和一無是處。
而它也普遍存在於你我的周圍,尤其是對話還說不清楚、個子又小、又沒力量反抗的幼兒,不少大人會以:「怎麼這麼慢?生到你真是倒霉!真是笨得要死!」類似這些話來罵幼兒,或更準確地說,發泄自己的情緒。
我相信,許多我們拿來罵小孩的話,絕不會把它用在其他大人身上。
說穿了,是不敢這麼做!因為那很傷人,會讓人憤怒,會惹禍上身。
但用在幼兒身上,嘿,他們能怎樣呢?直接的言語責罵,會直接傷害幼兒的自尊;那間接無心的呢?班上的亞當,只有三歲,有著天使般的臉龐,但動不動就會用小拳頭扁人。
那天指著他帶來照相本里的一張相片,相片中的他,臉上畫著獅子鬍鬚,我覺得很可愛,但他對我說:「我不想被畫,但姐姐一直畫,媽媽也一直說,別那麼彆扭。
我好恨這張照片!」聽到亞當這麼說,我覺得很心疼。
那時的他,一定有以行動和語言來表達不願意,但沒有人聽,也沒有人能懂。
在別人眼裡的超可愛,對他而言卻是個羞辱,他無力反擊,但他記住了。
從了解出發
因為幼兒太小,能力有限,無可奈何,所以只能忍受那些言語攻擊所帶來的不舒服,甚至傷害。
請看下面的例子:
媽媽說:「我餵你啦,你看你吃得到處都是,髒死了!」小孩還堅持自己吃……
媽媽說:「拿給我啦,連拿把湯匙都拿不好。
」就在媽媽硬把湯匙「搶」過來後,孩子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你假如有機會仔細觀察幼兒拿湯匙挖食物的動作,就會知道,要能控制那一連串的動作有多難!幼兒不會一夜突然長十公分,也不可能剎那間變成懂事成熟的小大人。
口不擇言地責罵,只達到了成人的泄憤之用。
傷害的,卻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那我們該如何做呢?以「了解」為出發點,就事論事、不以言語攻擊幼兒人格的態度來溝通。
比如說,接受並了解幼兒本來就拿不好湯匙,所以當他吃得到處都是時,你可以這樣做:
●說明你看到飯菜到處都是,請幼兒和你一起收拾。
●在氣頭上時,讓自己到另一個房間裡冷靜一下。
●不小心失控後,記得跟幼兒說對不起。
捫心自問,你一定還記得自己在當小孩時曾遭受過大人的言語傷害。
不管多少年過去,你也仍會記得那時的無地自容和羞愧。
我們無法操控全世界要如何善待我們的孩子,但至少從你和我開始。
我們可以努力:不以言語攻擊幼兒的人格,做錯了就道歉!
以上就是「帶領幼兒面對錯誤」這篇文章的內容,看完之後,為人父母的你是不是頓時少了許多教養的焦慮,多了許多處理教養問題的思考和方法呢?
讓孩子學會面對錯誤,也是勇氣的重要來源,對於我們大人來說,又何嘗不需要這樣的勇氣呢?
在《讓孩子安心做自己》和《帶你長大》這兩本書中,還有很多李老師對於幼兒教養的思考和方法技巧,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於一篇篇智慧美文之中。
這裡沒有高談闊論的教育思想,有的只是李老師在教學和養育子女過程中,所激盪出的實用教養法,和那些為人母為人師想要說的話。
以下是《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的內容目錄:
這兩本書,講的都是2-6歲小小孩日常生活中會發生的那些情況,可是,作為一個7歲小女孩的媽媽,我也仍然受益良多。
「親子溝通」「情緒管理」「培養同理心」「啟發創造力」……這些方法和建議,也同樣適用於6歲以上的孩子。
為人父母是一場不斷成長的自我修行,我們都有機會去完善自己,帶著對孩子堅定的愛和信任,在這條養育之路上一步一步堅實地走下去。
希望今天分享的內容和李老師的這兩本書,能幫助你循著這條生命視野中的教育觀,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去找到合適的方式帶領你的孩子安心地成長,去跟孩子一起從容地面對那個變幻莫測的未來。
(聲明:我們發布的內容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
繪本童年悅讀館
親子共讀,與您一路同行
繪本分享| 書單推薦| 育兒知識
創辦人:尼克媽媽(微信號:nicole19851023)
微信公眾號:繪本童年(huiben_tongnian)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幸福人生從「家」出發
在教養孩子方面,一直流行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此追捧與批判的聲音從來不絕於耳。當我為人父母教養孩子時一度也很迷茫,起點在哪裡,終點何處去,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到達終點?在迷茫中,我參照...
教育資訊:父母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於是,父母就在實踐教育先哲「杜威」主張的「做中學」中邊做邊學,跟著孩子一起成長,同時也經歷所謂的「生命的第二次誕生」。幸而先智笛卡兒又說「知識就是力量」,現代父母拜科技之賜,可利用多元管道獲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