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結束,你又要把孩子留在老家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所以,你不願在愛人和工作之間選擇兩地分居,你最終決定和孩子分開,投身到工作中去,投奔到愛人身邊。
「孩子給誰養都一樣,爺爺奶奶照樣能把寶寶養的白白胖胖的。
」這句話是作為父母最不負責任的一句話了吧。
春節前,很多媒體都在打「團圓」牌。
遠離家鄉奮鬥的兒女歸家,和年邁的父母一起過個團圓年;
春節後,同樣的媒體又開始打「分離」牌。
遠行的兒女將要離開父母去外地奮鬥,不舍的眼神看哭眾人。
而在這「團圓」與「分離」之間,我們習慣性地想起老人如何盼望孩子,卻總是忽略了在中國目前來說最重要的一個現狀和人群——「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百度定義為: 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我不知道過完節有多少人要因為結束假期準備工作而憂傷,但我知道任何一種憂傷都抵不過,幼年的孩子,從未和父母連續相聚超過一個月的那種悲哀。
什麼是愛?陪伴是愛吧,照顧是愛吧,因你的喜而喜,因你的悲而悲是愛吧。
什麼是責任?遇見問題要承擔是責任,自己的義務自己儘是責任,有時無奈也是一種責任。
因為我是一個母親,我的孩子兩歲,驕傲地說,無論我的生活遇見多麼大的困境,我都未曾讓我年幼的孩子離開過我一天。
甚至曾經淒涼到房租到期無錢續租,新房還不能住人的時候,我也是陪同孩子一起在老家過渡而不是讓她獨自一人面對陌生的環境。
所以,關於提到夢想提到經濟壓力提到很多很多原因無法陪在孩子身邊或是無法讓孩子來到自己身邊的人,我不去置評,只是心疼孩子,心疼媽媽。
育兒時的「奶、蜜、鹽」,你能做到幾個?
我之所以回想起「留守兒童」話題,一是因為年假結束,我又開始「杞人憂天」的擔心孩子們了,二是因為我看過的一本育兒書《奶蜜鹽》。
這本書是教育學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張文質」的作品,他曾被譽為「中國真正懂素質教育的專家」。
其多部作品入選「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
繼暢銷書《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後,他跨越了中國18個省市,深入到上千所中小學學校,與家長、父母和孩子傾心交談,把脈中國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並結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總結出影響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奶」「蜜」「鹽」三大核心元素。
只要父母在相應的階段給與了足夠的 「奶」「蜜」「鹽」,孩子可以一生都不缺。
那麼什麼是「奶、蜜、鹽」呢?
奶
奶:給孩子充足的原動力。
顧名思義,奶就是孩子最本能的需求,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幼年時期滿足他的本能需求的話,那麼孩子一生都不缺愛。
張文質老師說的: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還原」。
這和我之前提到的「陪伴」是一致的。
孩子都不陪,愛從何說起?在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你對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個安撫,對孩子來說就是無限的精神源泉。
不要以為0-3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如今的孩子接觸的多,成熟的早,曾經很多專家提到的幼兒叛逆期2-3歲,而如今據我的觀察,很多孩子的自主意識在一歲多的時候就已經形成。
我們在一邊學育兒書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真實成長情況,如果你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又如何做到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給予正確的即使的引導和梳理呢?
很多在外打拚的父母會說,我們家庭目前經濟緊張,在孩子還小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待在老家爺爺奶奶照顧著,我們可以抓緊時間努力掙錢,爭取在孩子上學的時候給孩子接過來一起生活。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孩子小並不代表孩子什麼都不懂,父母的照養和爺爺奶奶還是有本質區別的,要不然要你這親身父母做什麼?只是每月寄錢的話,那孩子就像是一個被領養的孤兒接受了好心人的經濟資助一樣,精神上並未有任何父母之愛的感受。
另外,0-3歲的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遠遠要大於經濟的需求,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
童年如果給夠了,那麼一生都不缺。
現在如果說起誰「缺愛」,還像是罵人的髒話一樣。
但事實是你正在讓你的孩子處於「缺愛」狀態啊。
蜜
蜜:童年幸福,才經得起社會摔打。
張文質老師說:讓兒童成為兒童。
很多時候,浮躁的社會合併浮躁的成人已經容忍不了孩子的成長速度了。
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要慢,他們要觀察,要思考,要消化。
他們要慢慢地去感知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一切是「美好且神秘的」。
而很多時候,我們大人所理解的生存法則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人生是賽跑,是艱難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天才才有喘氣休息的機會,你我都是凡人,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休息」。
這一系列的努力雞湯,不僅把我們變得浮躁不堪,還把我們的孩子逼到了小小年紀卻不得不去承擔成年人世界的弱肉強食以及優勝劣汰的規則。
什麼時候才能讓兒童成為兒童?什麼時候才能把每個孩子都當成天鵝一樣去鼓勵?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學會與孩子的不足友好相處?什麼時候我們會覺得差一點,又何妨?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說「孩子,你慢慢來,我等你」。
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往往與他的快樂能力有關,而快樂能力的培養主要來自童年得到的甜蜜。
父母的鼓勵與讚美是孩子一生的甜蜜之源,會讓孩子認識和體察到一個美好的世界,並且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中成為一個釀蜜的人。
鹽
鹽:性格塑造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
這裡的「鹽」指的是人生中的品格和智識。
作為家長,再看育兒書的時候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因為書中提到的很多教條,所以他們認為他麼應該給孩子不斷地灌輸這種教條。
實際上,父母應該做的不單純是教條的灌輸,而是行為和意識的引導。
曾經我一直以為和孩子相處應該是成為他們的朋友。
直到我看到張文質老師在書中的問答中說:在孩子九歲之前不建議父母成為孩子的朋友,因為九歲之前的孩子是性格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孩子應該由家長作為引導者來成長,這時候父母的威信和引導地位是要建立,可以成為長輩老師等角色。
待到孩子長大,性格人格基本成型之後,家長再轉換角色成為朋友會更好。
這一點我非常贊同。
米蘭·昆德拉說:人的一生註定紮根於生命的前十年。
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明白「生命」、「原則」、「契約」、「責任」、「認知」、「自理能力」、「學習能力」等品格和智識塑造時的幾個關鍵點。
知生命,讓孩子成為懂得保護自己,尊重別人的人;
守原則,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底線,有操守、自律的人;
負責任,讓孩子成為有擔當,肯承擔,活的大氣的人;
善認知,讓孩子成為可以做出明智判斷,客觀理解的人;
會自理,讓孩子成為不求人時難不倒,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人;
常學習,讓孩子成為內心充實,思想豐盈,精神飽滿的人。
長大是為了最終的分離,幼年時時候的陪伴,童年時的關愛,少年時的引導。
每一步我們都不能忽略,每一步,都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人生。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詩: 哈里爾·紀伯倫 《育兒詩》
《育 兒 詩》
----哈里爾·紀伯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出生,卻並非來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給他們的身體提供住房,
但不要禁錮他們的心靈,
為他們的心靈居住在明天的房間裡,
你不能探訪,甚至在夢中都不行。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
卻不要設法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你是發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神弓手在無窮之路上瞄準目標,
他用神力折彎你,
好讓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讓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彎折令他愉悅吧,
因為他既愛那飛著的箭,
也愛那堅穩的弓。
你可以給孩子無盡的愛,給孩子成長的鼓勵,給孩子生命的自由。
你可以陪著他,引導他,但你不能干涉他。
自勉,共勉。
關注兒童心理: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事你還在做嗎
天真爛漫的兒童時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然而,兒童時期的心性雖然天真活潑,卻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變得更加可愛好奇,亦或者變為安靜內向甚至膽小。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