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逗小孩:別讓愛變成傷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不少朋友童年都有這樣的體驗,

每當年關將至,親戚串門,甚至是平常時候,都會遇到如下的調侃:

「你是爸爸媽媽在垃圾堆里撿來的!」

「你爸媽不要你了。

「媽媽生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了。

"爸爸媽媽走了就不回來了。

「不表演就是膽小鬼」

大人高空拋接孩子

祖輩父輩故意玩弄孩子的生殖器官

教唆孩子與其接吻

吃飯時拿筷子沾酒讓孩子舔

種種言語以及行為,看似無傷大雅,實則造就了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後的又一熱點現象——中國式逗小孩。

但是正如前兩者一樣,飽含弊端,成為」當仁不讓「的中國傳統陋習。

大人們熱衷於把孩子先逗哭再逗笑,這潛移默化成為很多大人與小孩交流的一個習慣。

親朋好友,鄰里鄰居喜歡逗孩子,甚至做父母的也如此。

大人之間開玩笑,往往講究一個度。

但在孩子與大人之間時,這個度仿佛憑空消失。

當孩子被逗哭或者面露難色時,大人總會以不屑:「小孩子怕什麼」,

或者謾罵:「這樣都哭,真沒出息」來結束玩笑。

但是孩子不這麼認為。

開玩笑只有在被開玩笑的人也覺得好笑才算是玩笑,

如果被開玩笑的人都覺得生氣、難過,不接受,

這樣只能算是欺辱、恐嚇,不尊重。

逗孩子的玩笑常常有失分寸,往往卻傷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中國式逗孩子」引發的後果,不堪設想。

15年4月,攀枝花市民王某帶著兩歲的兒子去朋友家做客,

王某的三名朋友一直逗小林喝酒,

結果,小林在差不多喝下二兩白酒後昏迷不醒,兩天後因急性酒精毒搶救無效死亡。

5月15日,從攀枝花市西區檢察院獲悉,日前,王某的三名朋友涉嫌過失致人死亡,被依法逮捕。


上面的例子可以說是極端,但是其弊端也真真切切影響我們周邊。

最近,蔡少芬帶他的女兒包子和湯圓參加熱播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第2季》,

但是在節目播出的第一期,蔡少芬的女兒包子就被節目組嚇到到淚流滿面。

錄第一期節目時,節目組讓孩子們做一個選擇:在最喜愛的玩具和媽媽陪伴卡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節目組工作人員看到姐妹倆選擇喜愛的玩具後,

跟姐妹倆解釋說:「如果你選擇了陪伴卡,媽媽就可以陪你;

如果你選擇了玩具,媽媽就不能陪你了,你們還要選擇玩具嗎。

姐妹倆抱著玩具,仍堅持選擇了玩具。

隨即,工作人員當著姐妹倆的面撕碎了媽媽陪伴卡,

然後告訴姐妹倆:「媽媽陪伴卡撕碎了之後,接下來幾天媽媽就不能陪伴你們了」。

兩姐妹聽了這話一臉發懵。

工作人員再次強調:「媽媽已經「碎」掉了,不能陪伴你們了」。

妹妹眼裡都是淚水,然後姐姐低聲向妹妹傳遞出「是假的」。

然後,工作人員還仍斬釘截鐵:「但是你們已經做出了選擇,那麼這就是真的。

」妹妹淚流滿面的說:「可是我們的媽媽都沒死……這個是假的……但是我想跟媽媽一起……我真的想……」

話沒說完,妹妹淚如雨下,哭了起來。

在休息室看直播的蔡少芬看不下去了,顧不上遊戲的規則,跑著趕到拍攝現場,雙手緊緊地摟著女兒,

不停地安慰:「媽媽沒死,媽媽沒死,媽媽不會離開你的。

媽媽在這裡,不用怕!」

媽媽的擁抱和親吻,終於化解了女兒心中的惶恐和難過。


逗孩子逗孩子,以這種粗暴的方法,把可怕的事情當笑話,到底逗樂了誰?

孩子尚小,沒有能力對大人的言語判斷是真是假,他們容易相信,更容易被欺騙。

一句句看似好笑的事情,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真實上映的恐怖片。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人總習慣將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然後武斷的左右孩子的思想。

甚至自私的以為,自己能夠掌控孩子的喜怒哀樂。

殊不知,大人的這種快樂,實際上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的。

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樂在其中,但沒有人想過孩子的感受,沒有人想過,孩子尚小經歷這樣的事情聽這樣的言語,他們會有多麼難過。

或許在大人心裡,無足輕重,它就是一個玩笑。

但正如你們所說」孩子還小,他懂什麼」,

他一樣不會明白,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玩笑。

他們的世界太單純,單純到相信親近的人,相信他說的話,全都是對的。

所以,請不要消耗孩子的真誠和信任,

也不要做「中國是逗小孩」的幫凶。

在遇到他人以不恰當的方式調侃消遣孩子時,

請堅定地說「對不起,他好像不喜歡這種交流方式」。

同樣的對於孩子,請家長們教會並且鼓勵他們,當不認為這種玩笑是玩笑時,大聲說,

我不喜歡,

這一點都不好玩。

是的,這一點都不好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4種『逗』娃方式,不阻止後果很嚴重!

很多成年人身上的問題,其實都是在童年時期種下了隱患。大人們一句「無意」的玩笑捉弄,很可能給孩子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毀掉整個童年。武志紅曾說: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