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熊孩子」出沒與好媽媽的教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好媽媽不經意的善意與克制可能塑造著下一代的靈魂,而溺愛與放縱也在摧毀著下一代的身心。

如果媽媽護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遵守規則,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教育得法、得當就會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懂得不妨礙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場所秩序,知道做了錯事應當負責。

最近兩則有關教育的新聞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是「熊孩子」在電梯裡小便,媽媽讓小孩寫了一份檢查,發到業主群里給大夥道歉,並且每天由孩子父親監督孩子打掃電梯一個月。

一則是兩個小孩搶玩具,一名媽媽加入戰鬥,連續掌摑對方小孩。

教育「熊孩子」的媽媽獲得了從業主群到網友的集體點讚,被稱為「教科書式的教育」,另一位媽媽則不僅被警察「約談」,還被一致批評「以大欺小,教出來的小孩也不怎麼樣。

人們對現實中「熊大人」教育孩子不當的憤慨,代表著我們在教養上的一種迷思:曾經的文明古國,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對好媽媽教育方法的美譽代表著我們在道德水準提高上的一種期待:好的家庭教育能拉高社會文明程度。

好奇心強、淘氣頑皮、求知慾和探索欲強烈,對正值熱切與世界聯通的孩子來說,並不稀奇。

但如果好奇沒有規則、頑皮不守規矩、探索意味著破壞公共秩序,就是「熊孩子」了。

每每孩子犯錯,周圍的目光都會聚焦於家長會怎麼做。

是替他辯解「孩子小,別跟他計較」,還是對孩子進行管束教育,嚴肅糾正其錯誤,是一道媽媽必答題,媽媽的智慧與教養影響著孩子成長成人的質量。

梁曉聲曾這樣概括「文化」二字: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現在這個標準被很多人用來解釋教養。

通俗地說,教養是教人如何做一個人,如何去尊重別人,如何遵守社會道德。

家庭教育是教養的起點。

在孩子正式步入社會之前,簡單的是非對錯、規矩原則、禮貌談吐,大多是從家庭中觀察和模仿而來。

好媽媽要讓孩子習得好教養,更多的要靠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在公眾場合不大聲說話、禮讓老人先行,也可以是自覺撿起地上的垃圾、跟被打擾的人說一聲「對不起」……

黃昆岩教授在《談教養》中開篇明義:教養沒有清晰的輪廓與外貌。

他引用一位19世紀英國詩人的詩,用「風」來比喻教養:你和我都沒有見過風,但是當樹葉在樹上哆嗦的時候,風正和我們擦身而過。

教養的「風」在我們生活的細節中,好媽媽不經意的善意與克制可能塑造著下一代的靈魂,而溺愛與放縱也在摧毀著下一代的身心。

如果媽媽護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慮後果,也不需要遵守規則,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而教育得法、得當就會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懂得不妨礙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場所秩序,知道做了錯事應當負責。

畢淑敏說:「教養是細水長流的,具有某種堅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軌道性。

」教養是後天養成的品質,養成後深植於我們的骨髓。

展現教養等於展現靈魂的模樣,展示社會的文明水準。

我相信,多一個有教養的好媽媽,就會少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難管的"熊孩子"一一老人的無奈,家長的無助…

我的地盤我做主!幾年前,一句明星做的廣告詞,紅遍大江南北。讓一些人奉為神明,卻忘卻了這是一個法制國度。在一些家庭中,把孩子頂在頭上,怕摔壞了;放在口中,怕含化了。聽之任之,養成了一身壞脾氣。在家...

工人日報:「熊孩子」出沒與好媽媽的教養

原標題:「熊孩子」出沒與好媽媽的教養看到該文章的你如果要想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撈一筆,歡迎私信111,好媽媽不經意的善意與克制可能塑造著下一代的靈魂,而溺愛與放縱也在摧毀著下一代的身心。如果媽媽護...

「熊孩子」出沒與好媽媽的教養

好媽媽不經意的善意與克制可能塑造著下一代的靈魂,而溺愛與放縱也在摧毀著下一代的身心。如果媽媽護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遵守規則,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教育得法、得當就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