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想過,玩假裝遊戲居然對孩子有這麼多好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愛貝睿 基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新一代兒童教育機構
小朋友都嚮往成年人的世界,覺得很威風又自由。
幾個孩子一起玩時,有人當「爸爸」,有人當「媽媽」,拿個玩具當「寶寶」;有人去「買菜」,有人在「煮飯」,有人抱「娃娃」…… 沒錯,就是全世界小朋友都愛玩的「過家家」。
說到過家家,不能不提一個心理學名詞——假裝遊戲。
過家家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假裝遊戲,但其實,在孩子 1 歲左右,還不會玩過家家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玩單個、零散的假裝遊戲了。
比如,拿起一個香蕉,他們會打電話;握緊拳頭在下巴上蹭來蹭去,假裝在剃鬍子……
可愛吧?
玩假裝遊戲可不光是讓娃趣萌可愛,孩子還能從中學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本領呢!
提升孩子的語言技能
很多研究都表明,假裝遊戲與孩子的語言技能存在著聯繫。
心理學家 Edward Fisher 就假裝遊戲與認知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Fisher,1999),他發現,孩子們玩帶有社交性質的假裝遊戲——當孩子們一起假裝會發生什麼,他們在認知語言和社交情感方面的表現都會有所提高。
另外一項針對 1~6 歲英國兒童的研究測量了孩子們的假裝遊戲能力(Lewis et al.,2000)。
孩子們被要求執行象徵性的任務,比如用一隻泰迪熊,代替一個缺席的對象。
研究人員發現,在遊戲測試中得分較高的孩子,具有更好的語言技能:他們的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都更強。
幫助孩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有研究顯示,假裝遊戲與分歧問題的解決能力之間存在因果關係(Wyver & Spence,1999)。
接受假裝遊戲訓練的孩子,解決分歧問題的能力會有所增強,反過來,受過解決分歧問題訓練的孩子,也更擅長玩假裝遊戲。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假裝遊戲與兩個關鍵技能相關——自我調節能力和反事實推理能力。
研究報告指出,經常玩假裝遊戲的孩子有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衝動、情緒、注意力調節等)。
雖然需要更多的證據來確定這種相關是因果關係(Lillard et
al.,2013),但這個想法具有直觀的吸引力。
可以設想,除非對方同意你在假裝什麼,否則你不能跟對方假裝。
也就是說,玩家必須遵守一套規則,而遵守這些規則,可能會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更好的自我控制。
關於反事實推理,許多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它和假裝遊戲的相似性,即對事實上沒有發生的事件進行推斷的能力。
Alison Gopnik 和她的同事們(Walker & Gopnik 2013; Buchsbaum et al.,2012)認為,反事實推理有助於我們規劃和學習,允許我們思考「如果」情景。
使得孩子可以一邊玩假裝遊戲,一邊又能分清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假裝。
所以,也許假裝遊戲能為孩子們提供寶貴的機會,來改善他們對可能世界的推理。
已經有研究支持這一觀點,並給出了反事實推理和學齡前兒童假裝遊戲之間存在聯繫的證據(Buchsbaum et al.,2012)。
有助於孩子學習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玩假裝遊戲為什麼會有助於學習?下面三點為你解惑。
1. 大多數假裝遊戲都涉及探索,而探索其實是一種調查行為。
很多孩子都對垃圾桶,尤其是廚房的垃圾桶情有獨鍾。
細心的父母還會發現,孩子會一邊在垃圾桶里劃拉,一邊自言自語。
「呦,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又或者,「是不是自己陪孩子太少,孩子太無聊了才會這樣。
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其實不用太擔心,孩子多半是在探索,沒準兒他正學著你做飯的樣子在炒菜呢!垃圾桶里五顏六色,光滑的、粗糙的,硬的、軟的…… 充分滿足了孩子「調查取證」的慾望。
在假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孩子會把他獲取的新信息都儲藏在大腦中。
孩子經歷得越多,大腦中儲存的信息越多,他的智力水平可能就越高。
所以,對孩子來說,玩就是學習。
2. 玩假裝遊戲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學習更輕鬆。
學習,通常被認為是一件苦差事,而遊戲的趣味性,使得孩子獲取知識的過程變得分外輕鬆。
你認為學習很苦,保持專注就會比較困難(Inzlicht et al.,2014),而這會影響學習的狀態。
想要找到一種能讓孩子快樂地沉浸其中的學習體驗,很顯然,遊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 除了這些論據之外,還有研究表明,孩子們把假裝遊戲作為應對現實生活挑戰的一種演練。
小朋友會借假裝遊戲模擬成年人的各種活動(Lancy,2008),他們把「假裝」,當成一種實踐形式。
對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表明,3 歲的孩子能夠區分現實和假裝,而且他們會藉助假裝遊戲來了解真實的世界(Sutherland & Friedman,2012; 2013)。
所以說,玩假裝遊戲不僅僅是讓學習更有趣的糖衣,它本身就是一種有助於孩子自我激勵的學習方式。
假裝遊戲這麼玩
既然孩子們把假裝遊戲當成應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演練,那麼假裝遊戲到底該怎麼玩呢?
孩子出生後到一歲前,基本每月都要打一次預防針。
懂事後,很多孩子一聽說「去醫院」三個字就哇哇大哭。
怎麼辦?平時不妨多玩「醫生病人」的遊戲,提前演練看病場景,讓孩子做好預習。
遊戲中,家長可以扮病人,再現孩子在醫院哭鬧的場景。
讓孩子扮醫生或護士,問問他如果「病人」不配合,該怎麼辦?
同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醫療知識,比如,發燒了,護士會幫你量體溫;打針、吃藥會趕走疾病,讓你早點恢復健康。
這會幫孩子理解去醫院的原因。
孩子心中有數,再去醫院,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我們不能時時陪伴孩子,但又想了解不在孩子身邊時發生了什麼,可孩子不肯說,怎麼辦?你可以通過假裝遊戲來「套套話」,比如,和孩子演一演他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
你可以扮演老師,讓孩子扮演他自己,重現課堂上的場景——了解孩子與老師互動的情況。
你也可以讓孩子演他最想扮演的同學——了解孩子與小夥伴相處的情形。
從中你可以觀察到,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被欺負;孩子在幼兒園跟誰關係最好等等。
有個爸爸通過假裝遊戲發現孩子在學校經常被欺負,於是他就在家裡跟孩子玩「打架」遊戲,在遊戲中教給了孩子很多防衛的技巧。
玩假裝遊戲還可以幫孩子演練生活技能。
比如,藉助小廚房玩具學做飯。
觀察如今的玩具市場你會發現,無論多麼高端的品牌,不論出品的玩具多麼五花八門,基本都會出一款小廚房玩具。
因為孩子打小就會觀察大人每天在廚房忙活的場景,而且有研究發現,絕大部分孩子,最早愛上的假裝遊戲就是做飯。
所以,不妨趁孩子有熱情的時候,把「做飯」通過遊戲表現出來。
具體玩法,你平時怎麼做飯,怎麼給孩子做輔食,就怎麼引導他一起玩吧。
參考文獻
-
Lewis P, Boucher J, Lupton L and Watson S. 20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symbolic play, functional play, verbal and non-verbal ability in young children. Int J Lang Commun Disord. 35(1):117-27.
-
Walker CM and Gopnik A. 2013. Pretense and possibility—a theoretical proposal about the effects of pretend play on development: comment on Lillard et al. (2013). Psychol Bull. 139(1):40-4.
-
Sutherland SL and Friedman O. 2013. Just pretending can be really learning: children use pretend play as a source for acquiring generic knowledge. Dev Psychol. 49(9):1660-8.
相關連結
-
在這些事情上花費時間,孩子才最受益
-
為何孩子玩遊戲很容易專注,做其他事時卻很難?
寶貝不想上幼兒園,史上最全解決方案來了!
各位寶爸寶媽還有一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大家晚上好!我是銘爸,感謝大家犧牲寶貴的時間來參與我們爸媽堂的互動微課,一起交流「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怎麼辦?」的話題。儘管一直關注爸媽堂的朋友和我已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