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貓育兒學堂:當和孩子發生衝突時,如何讓親子溝通更順利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會和孩子發生各種類型的衝突,但很多時候,孩子都會覺得只有大人在要求孩子執行,根本不是所謂的溝通。

「溝通」是指彼此「雙向」交換訊息的行為,不是由爸媽「單向」告知、發出指令要求孩子聽話執行,孩子的感受跟想法必須得到相當程度的平等重視。

說話術像丟接球,說了還要記得聆聽對方的回應。

那麼,在和孩子發生衝突時,該怎麼做呢?

解決衝突第一步:先自問「孩子為什麼做不到」

教養遇到難題,父母應先自問「為什麼孩子做不到」,而非先問「該怎麼教」。

因為搞不懂「為什麼」,卻一直丟出「該怎麼教」的各種策略,很可能下錯藥,完全無效,只會讓親子溝通越來越挫折。

學齡兒還在培養學習時間感,試圖理解父母氣急敗壞的「只剩十分鐘」到底是什麼狀況,可爸媽卻只會在後面不斷催促、一次交辦五個任務,根本沒想到孩子,是否能真的理解父母的話。

在《探探貓之奇幻馬戲團》中,團長也是這樣一個急促的家長。

沒當探探貓、豆豆豬還沒完成打掃任務的時候,團長就在後面不斷催促,一直強調「只剩下五分鐘」了,不考慮探探貓他們到底理解「只剩五分鐘」的概念是什麼,探探貓他們又如何能夠認真完成任務呢。

若將孩子分為「學前兒童、學齡兒童」兩個階段,可歸納出該年段對應的發展任務:學前是「耐挫力」的練習;學齡階段重點是「跟學習紀律相關的自我管理」。

而孩子分齡的行為和管教狀況題,主要來自於爸媽跟小孩,對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任務,有著「質量」跟「速度」的不同標準。

比如學前兒看到玩具就搶,還在捉摸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學習克服野蠻人的直覺,但爸媽已經跳到希望教導等待跟禮貌。

解決衝突第二步:孩子長大,爸媽也要懂得換身分

爸媽除了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孩子的狀態,也要跟著孩子長大、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親子互動的最佳舞步。

學前兒需要從往外探索中找到自我肯定,此時爸媽是示範好行為、給予適切讚美的「教練」。

而學齡兒需要一些策略當鷹架,不斷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跟內在動機,此時爸媽是協助者「顧問」的角色。

爸媽在盛怒之下說出的不恰當管教語句,比不說還糟,因此,爸媽「戒吼」是開啟親子溝通誠意的第一扇大門。

當情緒壓過理智,大腦會經歷一段「情緒不反應期」,這段期間大腦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的信息,讓人充滿偏見,除非能覺察到自己的不反應期,才有機會重新找回理智。

解決衝突的第三步:對孩子說的「好話」要比「壞話」多

很少有親子關係會因為某一句話的失誤而永遠打結,若雙方互動不好,其實都是來自慢性、長期的侵蝕,比如爸媽經常無意識的否定孩子。

家長要練習「好話要比壞話多」的說話原則,剛開始說可能覺得卡卡的,但說久了會變成習慣,常聽好話的孩子會心懷感恩。

因此,要時常發現孩子小小的好,例如:注意到湯灑了、自己擦乾淨這麼小的細節。

對父母來說,直接下指令、要孩子別囉唆就照做,比小心翼翼說每一句話、一次次給他們機會練習思考跟決定,要容易太多太多了。

要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有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從今天起,做個「三思而後說」、溝通高效能的父母吧!

註:本文部分內容來源網絡,侵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習當「惡媽」體驗更有趣且開放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對於他們有著滿滿的期待與各式各樣的要求,同時也盡全力響應孩子的需求,甚至對孩子的生活、課業皆「親力親為」。但是,這樣的教養方式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或許,沒有人能夠真正地...

爸媽再抓狂,也不能對孩子說的話

「你不聽話,警察會來抓你!」、「媽媽沒有不乖的孩子」、「活該,早跟你說跑來跑去會跌倒」……教養孩子時,您是否曾說過這些話?大人的負面語氣與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與發展造成什麼影響?怎麼說話才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