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再抓狂,也不能對孩子說的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不聽話,警察會來抓你!」、「媽媽沒有不乖的孩子」、「活該,早跟你說跑來跑去會跌倒」……教養孩子時,您是否曾說過這些話?大人的負面語氣與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與發展造成什麼影響?怎麼說話才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孩子更好教?

聰明管教掌握5大原則

4歲的小豪就讀幼兒園中班,最近老師教數數,他總是數錯。

媽媽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教他,例如:數蘋果、數襪子或數銅板等,但小豪的數數能力還是沒進步,媽媽忍不住嘆氣:「你的理解力真差,怎麼教都教不會!」

資深心理師調查發現,在「愛的傳達」方面,「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是最讓孩子受傷的話語,而在「學習思考」方面,「你怎麼這麼笨!」則最傷孩子的心。

經常受到威脅、恐嚇話語的孩子,自信心會感到低落,覺得自己不如人,情緒上也會呈現較不穩定的狀態。

另外,心理師在臨床上發現,孩子在日常生活也會經常以這樣的言語與同儕或手足互動,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孩子表現脫序,爸媽容易動怒

當孩子生命呱呱落地那刻,爸媽皆用滿滿的愛來迎接他。

可是在教養過程中,為何當孩子行為表現失常或脫序時,會令父母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

在意或害怕他人眼光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脫序行為而引起他人注意、甚至影響他人時,有些爸媽會擔心緊張,害怕被人說不會教小孩,或被質疑管教能力不足,因而出現生氣或提高聲量的反應。

除此,心理師亦補充:「加上現在手機拍照、錄像等功能發達,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出現不當行為,路人還沒了解來龍去脈,即直接錄像或拍攝,並放到社群網站上討論,更增添父母的壓力。

家長情緒狀態受到影響

當家長情緒處在不穩定狀態,例如:工作受到主管指責、夫妻對於教養觀念不一致、婚姻不和諧、自身健康有問題或身體較疲累等,皆會影響對孩子行為的處理態度。

可能平常看來是一件小事,卻因為情緒不穩定而被擴大處理,或將在他處的不滿遷怒到孩子身上。

童年記憶與經驗之延續

大人在年幼時,或多或少在親子互動上經歷過不好的經驗,即使長大後,我們不斷自我提醒,在面對孩子應學習改變,不再依循上一輩父母對待自己的模式,但仍會不自覺重複上一代的教養方式。

例如:上一代父母的傳統觀念是「不打不成器」,當自己教養孩子時,儘管提醒絕不犯上一代的錯,但還是忍不住做了同樣的事。

心理師表示:「對孩子容易抓狂或使用破壞性語言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曾被傷害的經驗,因此,對於孩子的傷害較無法體會。

誤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

孩子出現脫序行為,多有其原因,包括孩子本身特質、環境與孩子的互動影響。

「有些孩子較敏感,情緒容易不穩定,或是對於某些事物有堅持與規則,而這些特質會影響他們的行為。

至於環境與孩子的互動方面,這些行為不良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太多負向回饋,並經常被標籤,例如:妹妹被欺負,一定是哥哥搞鬼;弟弟搗亂,一定是哥哥帶頭……大人將孩子的行為解讀為頑皮搗蛋、講不聽、故意等,使孩子受到負向對待。

因此,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也許這些行為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孩子必須以負向行為才能吸引他人對其關心。

停止負面言語,改說暖心話

對於家長教養孩子經常脫口而出的負面言語,怎樣換個方式講更能溫暖孩子的心,也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Stop】我怎麼會生出像你這樣的小孩?

「我怎麼會生出像你這樣的小孩?」、「我沒有你這樣的孩子!」、「你讓我很失望」……父母的言行舉止經常是孩子學習模仿的目標,孩子希望從父母身上獲得肯定與認同。

當家長說出這類言語,令孩子感到不被認同,孩子會產生被遺棄、討厭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Good】「爸爸/媽媽也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們一起加油!」

可以換成「爸爸/媽媽也有做不好的地方,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和孩子站在平行位置,並試著讓孩子理解:不是你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

此外,也可更明確指出:「我希望你可以做到『某個行為』,因為『某個理由』。

」例如:媽媽希望你在公共場所能坐著好好吃飯,這樣比較有禮貌,也不會影響別人。

Stop】講都講不聽,那你去當別人家的小孩!

「你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不愛你了!」、「講都講不聽,那你去給別人當小孩好了!」……「『聽話』、『服從』在華人社會是很被強調的環節,如果孩子未按照父母要求做,常會被貼上『不乖小孩』的標籤。

」然而,完全順從的孩子會變得沒有自己想法,只一味接收指令,缺少辯證思考能力。

Good】「我喜歡你、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做這件事,如果你可以做到(調整後的行為),就更棒了!」

心理師舉例,若家中的手足經常爭執,媽媽發現姊姊在欺負妹妹時,可以跟姊姊說:「媽媽很愛妳,但我不喜歡妳欺負妹妹,如果妳幫忙媽媽照顧妹妹,妳就更棒了!」

Stop】怎麼那麼笨,這種題目也不會?

「怎麼那麼笨,這種題目也不會?」、「你是豬嗎?到底要教幾次才會?」……「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與優勢不盡相同,父母應先觀察孩子長處、發掘其優點,並找適當時機讓他們發揮長才,進而從中獲得自信心。

Good】「題目看不懂嗎?還是不會做?我們一起討論怎麼解決。

主動詢問孩子的困難,像是題目看不懂?還是不會做?並邀他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讓孩子知道當他遇到挫折,爸媽可以協助他,如此他會比較有依靠,也願意信任父母。

Stop】叫你幫個忙也不會,是廢物嗎?

有些孩子的主動性較低,若沒有養成習慣,協助家務時就需要父母三催四請,甚至徒勞無功,引發親子衝突。

Good】「你可以幫忙媽媽嗎?我知道你是很棒的小幫手!」、「媽媽現在需要幫手,你是大力士,一定可以幫忙、做得很棒!」

蜜姐建議:「對於尚未建立習慣的孩子而言,家長不妨以鼓勵方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另一方面,也許孩子經常在完成任務後,被視為理所當然,當他長期努力卻沒有被看見,久而久之,這種好行為也會慢慢減少。

因此,無論孩子幫忙大事或小事,給他口頭上的稱讚,讓他將好行為延續下去。

Stop】姊姊很會心算,你就不能跟她多學學嗎?

每個孩子的能力與特質並不同,並非在學習方面都能上手或有好表現,也許他在體育、藝術或其他領域可以發展自己的一片天。

因此,觀察與發掘孩子的長處,進而鼓勵繼續發展,是家長很重要的任務!

Good】「媽媽看見你在畫畫方面很努力,繼續加油喔!」

別一直關注在孩子做不到、做不好的地方,應多觀察、鼓勵孩子做得好的部分。

特別是現在的家長工作忙碌,有時會忽略孩子發展出的能力,或孩子在哪方面有好的表現,因此,爸媽除了在家多與孩子互動、觀察他的生活,蜜姐還建議:「平時亦可多與孩子的老師溝通、交流,了解他在學校的表現,發掘他的優勢。

爸媽快抓狂,請跟著這樣做

多數爸媽捨不得責備孩子,不過,當孩子表現一再脫序,且履勸不聽時,身為父母也會生氣,甚至情緒失控。

當爸媽快抓狂時,該如何做才能降低親子衝突?

預先告知情緒反應

相較於孩子,大人比較可以辨識哪些情境、事件或狀態,容易引發負向情緒,「不妨事先告知孩子,如果做了哪些不好的行為可能會讓媽媽不舒服,甚至生氣發怒。

」除了提醒孩子,也讓自己了解待會也許發生的情境,讓彼此有心理準備。

學習控制音量聲調

人在生氣時,幾乎都會音量加大、聲調提高,受到生理被激發的影響,容易讓人情緒高漲。

當爸媽覺得快要生氣時,先深呼吸、停頓一下,緩和生理所帶來的衝動,並漸漸調整說話的語氣與音調,試著讓自己以較和緩的說話方式,與孩子互動。

坦然面對自身情緒

每個人都有宣洩情緒的權利,也必須為情緒找出口。

無論大人或小孩,「生氣」是可以被允許的,蜜姐提醒:「只是父母應學習辨識,究竟是小孩的行為讓自己生氣,還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讓自己對小孩的行為看不過去而遷怒?」家長應學習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

暫時離開事件現場

藉由離開現場,讓心情稍微平復穩定後,再回來與孩子討論剛剛發生的事,如此會比在氣頭上對孩子說出不好聽的傷害話語來得好。

5point!聰明管教,無損親子關係

當孩子表現不佳,讓父母感到生氣或挫折時,在管教上應該注意哪些重點,以免傷害孩子、破壞親子關係?

1破壞性語言要打住

上述所提的「破壞性言語」,容易破壞親子關係,孩子也會因為這些語言傷害,造成自身的情緒問題與自信心不足等情形,進而影響價值觀、人際互動等,不得不謹慎看待。

2誠實面對自身情緒

當爸媽帶著生氣情緒面對孩子的問題,有時會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甚至延長衝突時間;若加上在公共場所或有長輩在場,勢必造成尷尬局面。

因此,誠實地面對自己緊張或不舒服,暫時以能處理孩子的方式因應,並找機會帶孩子到人少的角落了解狀況。

3事件現場立即處理

要讓孩子知道大人對事情處理是認真的。

因此,了解事情的始末,可以幫助家長釐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同時讓孩子知道如果發生事情,例如:與人起衝突,爸媽會保護你,但如果是做錯事情,也要秉公處理而不會偏袒。

4事後討論前因後果

無論發生什麼事,事後討論都有必要性。

除了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以後再面對類似的情境,彼此該如何調整與因應,以降低親子衝突或人際衝突。

5重複提醒建立規範

在討論過後,下次面對類似情境之前,仍要提醒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與狀況,並提醒行為規範的重要性,讓孩子藉由行為規範的建立,逐漸穩定表現。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當家長在管教孩子時,除了儘量少說出負面話語,另外,蜜姐提醒:「一些生活上的用詞也要注意,尤其與生活規範、品格方面相關的事。

」她舉例說明,當孩子在圖書館內大聲講話或奔跑時,爸媽應提醒孩子要遵守館內規定,像是安靜、放慢腳步,而不是以「圖書館阿姨會罵人」來嚇阻孩子不當行為。

除此,在餐廳用餐時,也常見到孩子在走道上奔跑,爸媽應提醒孩子,服務生送餐的過程,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奔跑、撞到,不慎被餐點燙傷。

「要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規矩與價值觀念,而不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甚至有些學步期的寶寶走路跌倒,一些長輩會怪罪地板或小石頭害孩子跌倒,甚至說出:「地板不乖、打打」……事實上,家長正確做法應是引導孩子觀察四周環境,學習自我保護與照顧的責任,而不是將自己不注意所造成的後果推託給其他人事物,讓孩子學到將過錯推給別人,而缺乏責任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想不到,肯定句的教養力量!

「你再不聽話就不准看電視」、「你怎麼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你怎麼說都說不聽,真糟糕」。爸爸媽媽們檢視一下自己平常與孩子的對話中,有沒有不時出現上述這類條件式、威脅式以及負向否定的語氣和語言...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夫妻教養不一致,怎麼辦?

文:楊俐容(台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從事兒童、青少年、婚姻咨商工作,也是《親子天下》創刊之始便深受好評的「家有青少年」駐站專欄作家。著有《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提升親子EQ三部曲》、《EQ武功...

反話管教7影響,正向教養減少孩子負行為

當孩子調皮、講不聽時,父母也許會脫口說出:「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活該」等類似情緒用語,然而,利用反話責備孩子真能達到管教目的嗎?對親子關係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爸媽分扮紅臉、白臉,孩子該聽誰?

教養孩子時,有些父母習慣在家扮紅臉,採取嚴厲管教;有些父母則是扮白臉,以討好方式來勸哄孩子。但當爸爸媽媽兩人的教養方式不一致時,對孩子的成長或價值觀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

孩子一不如他意就哭鬧,爸媽當下該怎麼教?

孩子每天不管在家、在外面,動不動就生氣、尖叫、愛哭、路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飆到最高點,完全沒有讓爸媽可以好好溝通的機會。大家也都知道要當民主的爸媽,但好好說總是沒用,耐心總是有限,最後弄到爸媽...

對孩子發火後,如何快速修復親子關係?

有時候我們難免對屢教不改的孩子大動肝火。但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當孩子的心被我們傷害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跟孩子重修舊好呢?楊瀾在談...

康正藥業談兒童教育:孩子為什麼大哭大鬧?

在討論怎麼對孩子進行情緒教養之前,我們先來試想一個場景,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今天孩子放學,你去接他。他說「媽媽,我想喝酸奶」,你輕聲地跟他說:「不行哦!快吃晚飯了,我們晚點再喝好嗎?...

正確管教,KO寶貝壞行為

當襁褓嬰兒漸漸長成活潑靈動的幼兒,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僅僅於食衣住行方面,「教養」問題才是真正令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問題。為什麼孩子總講不聽?為什麼孩子越教越壞?檢討孩子的調皮行為之前,是否成人應...

和善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上周在群里與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課前小調查時發現,因為自己情緒管理沒做好、因為老人、因為孩子屢教不改......導致我們很難做到和善而堅定。您是否也感同身受?您是哪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