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當「惡媽」體驗更有趣且開放的親子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對於他們有著滿滿的期待與各式各樣的要求,同時也盡全力響應孩子的需求,甚至對孩子的生活、課業皆「親力親為」。
但是,這樣的教養方式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或許,沒有人能夠真正地告訴每一位父母,該用什麼樣的心態與教養方式來面對孩子,但是教育心理學家 —
柯志恩卻試著用她自身的經驗,讓家長也能了解,原來與孩子的相處能夠更自在也更有趣。
關鍵在於,她,選擇成為一名讓孩子早早學習獨立的「惡媽」。
引言:
唯有父母親的耐心與熱情,
才能領導孩子們走出孤寂堡壘。
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
多轉幾條岔路,一點都不算什麼—
孩子們中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負責之路。
— 《惡媽進化論》
別以為「專家」都在其專業領域中悠然自得。
家有兩位小孩的柯志恩老師,雖然在教育心理領域中擁有高度專業,但是回到家中面對兩位個性迥異的孩子,她終究得回歸併學習「媽媽」這個更專業且須「長期抗戰」的角色。
從小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不論喜悅、悲傷的情緒分享,甚至是彼此在溝通時造成的碰撞,都讓柯志恩老師在建立親子關係與教養的路上一路跌撞,卻感美好。
對於教養,柯志恩老師有著異於他人的見解,從內省到改變行為;從理解到接受孩子,家長學著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也將能用更開放的心去看待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
每一次對親子關係的內省與修正 都具有正向改變的能力
踏進書局,看見一整櫃談論親子教養的書籍,不難發現家長們對於「教養」議題的重視。
但比起書里所提及的教養「真理」,柯志恩老師更在意也更常做的,反而是對自我的提問。
研究心理學的她發現自己對孩子發怒、有期待、失望等情緒反應,大都與家長自身心理狀態甚至幼時成長經驗有關,家長不能一味地只在乎孩子的行為狀態,而忽略了家長本身的情緒其實也扮演了同樣重要的角色。
許多時候,教養的不一致,原因來自於大人情緒的不穩定,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也有可能是生活瑣事造成的情緒不佳,柯志恩老師以往會在情緒不佳的狀態下與孩子溝通,但卻發現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甚至在那樣的情緒下,會不自主地將事情放大檢視,溝通不見重點,反倒還會造成反效果。
因此後來她選擇直接告訴孩子,「現在媽媽的情緒不好」、「我現在不想講話」,讓孩子能夠理解妳不開心的原因,將有助提升溝通效果,且過程能夠更平和。
藉由自問自答、反芻心理狀態與行為的過程,柯志恩老師不僅看見了另一種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同時也讓孩子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自我情緒,進而優化親子關係。
「要求別人總是很容易。
即使市面上可以輕鬆找到許多關於親子教養策略、方法的書籍,但最終卻終究只能回到自己的家庭。
」柯志恩老師一語道破「教養」的核心。
家長難免對於孩子有著諸多期待,舉凡餐桌禮儀、坐姿、選塡志願,甚至是終身伴侶的選擇,家長的心裡都會有一套看法,但可惜這套看法卻未必能與孩子產生共鳴,雙方堅持不下,衝突應運而生。
柯志恩老師笑著說她很早以前就已經接受孩子不可能與她的想像一模一樣。
當然,這個認知也是從與孩子之間的碰撞得來的。
在長子洪軍小學五年級時,他們的親子關係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
當時,有關成績、學校課業的一切話題都被洪軍拒絕談論,起因來自於媽媽的高度期待,甚至高度介入。
後來柯志恩老師發現自己從教育孩子功課的出發點,最終卻已失焦變成對自我能力的挑戰。
發現到這件事情,柯志恩老師開始思考自己的眾多缺點,然後在發現、修正、調整的過程中,媽媽這個角色不再致力要求超現實的完美狀態,反而她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人性、越可愛也越現實。
用「我」取代「你」溝通不失焦
在那段滿是爭執的日子裡,柯志恩老師與孩子們的對話總是「妳為什麼…」、「你難道不能…」,被你你你…占領的溝通方式,不僅容易讓這種具有指責性的溝通方式影響雙方情緒,還容易導致話題失焦。
因此,柯志恩老師決定用「我」取代「你」,從自身的感受出發,用最誠實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試著學習表達自己最內心且真實的感受,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而且話語中的「我」,著重自身感受而省略了指責他人的部份,能讓溝通的過程更平和且有效。
柯志恩老師同時認為,親子關係難免產生衝突,而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就是溝通,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有各自的溝通方式,卻也沒人說「吵架」不是方法的一種,對於有著直來直往個性的孩子,有時攤開來說,溝通效果會更好,可是吵架必須吵的有建設性,切中要點、不要離題,因此反思自己的行為與感受,了解問題的癥結點與你所能做的退讓、改變是什麼,再開始進行溝通,相信將能大大提升溝通效果。
想要從小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良善地使用「我」這個字,建議家長可以從本身做起,畢竟孩子主要的學習管道仍來自於家長,因此假如你期待孩子成為何種樣貌,不妨從自己本身做起,雖然孩子的成長過程充滿的眾多不確定性,很難保證他會被引導到你想像中的樣貌。
家長都不會是全能的 又如何期待孩子的完美
新手家長不僅期待自己,也期待孩子。
但在過程中,家長會開始發現,設定的目標,孩子可能達不到,然後感受到傷心、失望,但不氣餒,柯志恩老師就在這樣的循環中,得到了自我修正的解答。
柯志恩老師說,家長設定的目標通常很遠大,但對於孩子來說卻又顯得太過遙遠,難以感受到努力、改變的迫切性。
而且家長必須體認,親子關係中常常是小孩子太快樂,家長就不快樂,就如同《惡媽進化論》一書中提到的「若要親子關係好,媽媽就要管得少;若要孩子考得好,親子衝突少不了。
」,重點是雙方如何在衝突之中,學習退讓。
柯志恩老師以其自身的經驗舉例,她個人在念書、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中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早期的她也期待孩子們能夠體驗到這樣的滿足,因此期待他們在學業上能有優秀的表現,可惜事與願違,不是不好,而是不夠好。
後來在與孩子溝通、爭執的當中,她終於理解並接受,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很多來自對自身理想狀態的投射,但孩子成長過程充滿了各種選擇,不可能全盤照著家長所期待的路徑走,家長所能做的,僅是告知、期望,並且認知到實際執行者是孩子自己,充分地讓他們學習、嘗試同時認識自己的完美與不完美。
從旁協助 開放地看待孩子對自我概念的形成
每個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從幼時便開始了,也就是說家長從小到大所給予的教育,將對於形塑孩子「個人」的人格特質、性向發展,都有著不可輕忽的重要影響力。
在孩子成長與認識自己的過程,家長可以減少介入,而是以從旁協助的方式為主。
柯志恩老師舉例說明,她會希望兩個孩子能夠跟她分享當天發生的事情,不論有趣或悲傷,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她會儘量傳遞正向且正確的訊息、知識,但最終的結論卻交到孩子手上由他們自己下定論。
當孩子的年紀已進入到同儕變為重要關係人,家長的角色反而必須退居次位,在了解自己的位置與所扮演的角色之後,家長才能擁有更開放的心,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認識、否定與確認自我。
因此家長除須了解孩子的需求外,也必須從以往的相處經驗中,充分了解孩子的個性,適性調整教養方式,將有助於孩子對自我概念的形成。
重新認識「家長」的角色讓親子關係更具彈性
對孩子的呵護,家長總下意識地想要給予大量的愛,但是又礙於忙碌的生活、工作,讓這份愛被壓縮、表達不完全甚至扭曲了。
家長勞心勞力,犧牲休閒、娛樂的時間,僅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與教育,但是投注了大量的關注在孩子身上,難道真能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或是提升教育質量的目的嗎?
柯志恩老師認為,孩子們擁有太多的選擇,尤其在這個時代,因此與其主導他們的人生,不如陪伴、與他們一起討論如何作好一個「選擇」,注意,是一起討論,而非獨裁決定。
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出可能發展的發現,親子互動在討論中才能被優化,而最終的決定權與執行者都是孩子自己,讓他們學習試著為自己做決定,也為這個決定負責。
家長無須高估自己,試著承認自己的不足,如此才更能以更開放的新來看待自己在教養中所可能犯的錯誤,並且釋懷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順遂,所造成家長或他們對自己的期待落空。
家長們,別再致力於當個萬能且完美的「超人媽媽」了,學習當個「惡媽」,擁有開放的心態面對自己與孩子,讓他們能夠學習獨立、迎接挑戰,而妳,則要學習在構築良好的親子關係外,學習擁有自己的生活圈與專業。
讓孩子從「執拗」變「合作」,達人媽媽秘籍大放送
導語:孩子不聽話、「執拗」是很多父母面對的難題,如何讓孩子從「執拗」變「合作」,溝通是關鍵。家長不僅要掌握幾招簡單易學的溝通技巧,更要做好自身修煉。作者:春芳
這幾本書才是教育孩子的真經!
0713本文策劃:劉言 溫珮瀅在啟蒙教育乃至終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而關鍵的作用。而家長們特別是80後新生代家長對於家庭教育的關注度、重視度也在不斷升溫。但與之同步,家長們在家教中...
爸媽再抓狂,也不能對孩子說的話
「你不聽話,警察會來抓你!」、「媽媽沒有不乖的孩子」、「活該,早跟你說跑來跑去會跌倒」……教養孩子時,您是否曾說過這些話?大人的負面語氣與態度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與發展造成什麼影響?怎麼說話才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