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為下一個遭人嫌的親戚朋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熊孩子遭人煩,讓你三分鐘炸毛咬牙切齒想揍人。
但如果作為叔叔阿姨的我們,隨意逗孩子,開不合時宜的玩笑,引起小朋友的反感。
其實跟熊孩子沒什麼兩樣,同樣是修養不好的表現,遭人嫌棄。
如果你家有小朋友,或者要去有小朋友的親戚朋友家,建議熟讀並背誦全文。
做點功課了解馬上要迎來的安全隱患,或者避免踩進雷區被拉黑。
跟小朋友開玩笑的原則是什麼?
說在前面,如果自家小朋友熊,爸爸媽媽一定要規範他們行為。
如果有對別人吐口水,扔東西,打人等不禮貌行為,別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可以不加管教,人際交往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
1 不以逗哭為目的
小朋友幼稚天真,很容易相信大人說的話。
一些成年人喜歡製造矛盾來看小朋友的反常反應。
覺得小朋友生氣、哭泣、委屈、受驚嚇、驚慌失措的樣子很可愛。
認為小孩子年齡小,容易忘事,轉臉就忘了,所以肯定沒什麼事,覺得「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現在不也好好的」。
其實記不記事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有研究表明,不記事時的經歷,甚至更影響性格形成,而且不容易改變。
這些影響到成年都不會被輕易發現,比如最常見的「你最終跟你最討厭的爸爸一模一樣」。
2 離間和父母姐妹之間的關係
「你爸媽想再生一個小弟弟/妹妹,到時爸爸媽媽就更愛TA啦」,「悄悄告訴你(女孩),你爸媽其實更喜歡男孩」「爸爸媽媽離婚,你跟誰?」講真,許多小朋友和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的嫌隙就是這麼來的。
小朋友跟爸媽還有兄弟姐妹的關係,首先決定TA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你一句無心的玩笑,可能對TA是天大的傷害。
3 孩子再小也需要被尊重
不以尊重為前提的玩笑,跟惡意嘲諷沒區別,尤其當對方明顯無法與你抗衡的時候,就是以大欺小。
孩子再小,你也要尊重他的獨立意識。
不給你TA的玩具,不願意當眾表演這很正常,不用冷嘲熱諷+貼標籤。
試問,你願意把你珍藏的手辦模型給其他人玩,當眾表演胸口碎大石嗎?
這些事情堅決不能做
當自己的小朋友在被開過分的玩笑時,爸媽一定要站在小朋友這邊。
叨叨G看過許多被亂開玩笑造成心理陰影的案例中,家長的不以為意,是對小朋友傷害最大的事情,尤其是隨意答應把小朋友送給別人的話。
1 不要引導抽菸喝酒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不應該讓孩子嘗試抽菸或嘗酒。
吸菸對心肺、呼吸系統、腦功能都有極大的破壞作用。
尼古丁尤其會給小朋友造成幻覺和頭痛。
肝臟和代謝功能不完善,喝酒很容易引起酒精中毒,可能出現昏迷等重症,嚴重還會影響腦部發育。
2 餵食需在家長同意下
小朋友很特殊,許多東西都不能吃,每家的飲食規矩也不一樣。
你也不知道人家的孩子是否對某種事物存在過敏。
你之蜜糖,彼之砒霜。
比如兒科醫生建議1歲以下少喝果汁,3歲以下不要投餵整塊的堅果,容易異物卡喉(《2歲男孩吃瓜子噎死,異物卡喉怎麼辦》),就更別說辣條什麼的奇奇怪怪的東西。
還有一些寶寶有蠶豆病,也是不能隨便亂餵東西。
更有一些寶寶對一些食物存在嚴重過敏......
如果在小朋友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餵食,還給小朋友一種「可以接受陌生人的食物」的概念。
所以一定要先徵得家長同意。
3 過分親密行為,不要對嘴親吻
如果小朋友不同意跟你做親密動作,擁抱親親等,不要強迫。
跟沒那麼熟的人打破安全距離,會破壞TA們的安全感。
另外,對嘴親吻應該避免,細菌傳染很可怕,小朋友的免疫力都相對低下。
如果用了化妝品,不要接觸孩子的皮膚,化學物質和香料很可能會造成皮炎等傷害小朋友稚嫩的皮膚。
4 不要強行打斷
當孩子入迷地做一件事時,比如玩耍、吃東西等,不要強行打斷,這樣會破壞孩子的注意力。
吃東西的時候不要逗笑,很容易讓孩子發生嗆咳,造成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因為小朋友缺乏自我管控能力,持續逗笑還可能會讓小朋友造成缺氧、瞬間窒息、引起暫時性腦缺血,損傷腦功能,甚至造成口吃。
5 瞎比較、貼標籤
家長湊在一起時,總喜歡比來比去,而如果孩子也在場,對比下處於弱勢的小朋友不但會被大人損害自尊心,還會被「強勢」小朋友的得意傷害。
不給你TA的東西不是「小氣,婆婆媽媽」,被你的玩笑氣哭不是「倔脾氣,愛哭鬼」,某一項技能沒你預期的好不是「不中用」,很多事情沒有可比性,少一點惡意吧。
6 強迫表演
如果孩子不願意表現,則不要強迫。
這種違背小朋友意願的事情,跟耍猴沒什麼區別。
而且如果還要遭受你的打分,就更傷自尊了,這很有可能讓小朋友對社交產生恐懼。
7 把小朋友當人肉玩具
捏臉、拋接、「盪鞦韆」等行為就是把小朋友當人肉玩具了。
捏臉會有疼痛感,造對嬰兒寶寶來說還容易捏臉還容易流口水;拋接會損害頸部,嚴重可能難以估量的意外。
盪鞦韆是大人抓住孩子的兩個胳膊,把他們晃來晃去類似盪鞦韆的遊戲,很容易造成四肢脫臼,小寶寶還會容易增加「嬰兒搖晃綜合症候群」的風險。
你小時候有被大人做過不合時宜的逗弄經歷,而導致現在留下了童年陰影嗎?在留言區講
想看更多育兒內容 :
關注微信公眾號【 DrG科學育兒 】
回復相應關鍵詞獲得更多育兒知識哦
微信ID: imingbailema
「熊孩子」一出現 ,「驚呆」小夥伴
一周熱議本期解答專家:何維,廣東省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南方發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 家有「熊孩子」想和小夥伴一塊玩,但常常一出現,就讓小夥伴「驚呆」了——愛搶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