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順利地度過執拗敏感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經歷,面對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當他哭鬧不止、固執地和你對著幹的時候,你氣得伸手就是一巴掌打到他的臉上或屁股上,或者馬上強行糾正他的行為,逼迫他服從你的指令?其實你如果這麼做,就錯過了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敏感期,在他以後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很難彌補,影響他個人心智發育水平的提高。


何謂成長的敏感期?這是偉大的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他認為在0-6歲這個成長過程中,兒童出於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某個時間段內,會對某種特定的事物或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表現出一種狂熱的狀態,直到他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敏感度下降或被人為地阻止,這股動力才會消失。

敏感期是學習、教育的關鍵期,是舉足輕重的一個時期,假如孩子能順利度過,他的心智水平便會上升到另一層面,否則,假如兒童在這一時期受到干擾或阻礙,便會使身體的某些功能失去正常作用或完全喪失,就像我們不能正常使用自己的身體器官那樣。

因此,讓孩子順利地度過敏感期,是家長的責任。

然而很多家長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正處在這一關鍵時期,一味用打罵破壞或阻礙孩子的內在需求,使孩子喪失了學習發展的最佳時期。

最讓家長頭痛的莫過於孩子在三四歲時表現出來的執拗和仼性。

這個時候的孩子正處在執拗敏感期。

他們經常提出些過分的要求,並且往往難以變通,有時甚至會非常執著,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比如說有時候孩子會堅持自己做某一件事,一旦大人幫他做了,他會非常憤怒,非得自己重來一遍。

例如有時候大人給小孩吃顆糖,他非要自己剝糖紙,要是你給他剝開了,他會非常不高興,非得讓你把它還原,讓他自己來剝。

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的執著,就會認為小孩是在無理取鬧,開始動用武力解決,如此一來,孩子心理必然受挫。

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活動嚴格遵守某一種秩序,他暫時還無法超越這種秩序,就會嚴格地遵守它。

父母應了解執拗敏感期形成的原因,再對症下藥,才能與孩子和平相處,讓他們順利過渡這一時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和發展,他的生活範圍在不斷地擴大,探索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他發現自己與世界並不是一體的,而是分離的,他體驗到了自我的強大力量,敢於向父母挑戰。

於是,孩子就進入了與父母"作對"的反抗期。


案例一:3歲的小明上學前固執地要找他的藍色小汽車,給他一個黃色的,他說不是,給他綠色的小火車,他生氣地把小火車扔到地上,找不到藍色小汽車就是不肯走。

父母快要崩潰了,眼看上學就要遲到了。

於是爸爸抄起傢伙對著小明屁股就是一頓打……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已經建立起了秩序感,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是這樣的:凡事都要聽我的,我說了算。

如果父母拒絕他,他內心建立起來的秩序遭到破壞或挑戰,他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就會哭鬧不止,與父母作對。

案例二:4歲的珊珊平時吃飯或上廁所都會洗手,可是最近不知怎麼了,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怎麼叫她都不肯洗手。

每次因為洗手這件事,珊珊的媽媽都會大動肝火,逼著女兒去洗手,可是女兒就是不干。

當媽媽強行給她洗手以後,珊珊哭鬧不止,連飯都不吃了。

其實在執拗敏感期,孩子的這種表現是正常的,如果父母硬要強行讓孩子洗手,孩子會反抗,也會感覺很痛苦。

只會讓孩子對洗手這件事更加排斥,還會影響到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這場洗手與不洗手的"鬥爭"中,孩子感覺自己"失敗"了,感覺到自己的弱小,就會很受傷害。


​​​

那該怎麼應對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呢?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順從他的要求或採取迂迴的策略來進行引導,做一些適當的變通,而不是一味釆取壓制的強硬措施。

譬如案例一中那個在上學前固執尋找小汽車的小明,就正處在執拗敏感期,父母應充分理解他,不要和他對著幹。

藍色小汽車對於小明來說是他的心愛之物,就像大人的手機一樣重要,因此他在出門前要尋找小汽車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不必上綱上線,認為孩子仼性不講理,而去制止打擊他這種行為。

如果父母以強硬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感覺很委屈很難受,從而哭鬧反抗得更厲害。

假如父母能對該子的執拗行為多一份理解,順從他的要求,以此減輕孩子內心的焦慮不安,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對於案例二中的珊珊不肯洗手的表現,父母也不應強行要求她洗手,而是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她自主地去洗手。

如果媽媽可以先順著孩子的意思,說"好吧,不洗就不洗吧!"孩子肯定會很好奇,為什麼媽媽答應我不洗手了呢?如果媽媽此時自己去洗手,回來再跟珊珊說:"媽媽把手洗乾淨了,就可以用這個漂亮的消過毒的小碗盛飯吃了,這樣就不會有細菌跑到肚子裡去了!你沒有洗手,手上都是細菌,會把細菌弄到小碗上,吃進肚子裡會肚子疼,就不能用這麼幹凈漂亮的小碗吃了!"珊珊的媽媽這樣說,便會引發珊珊對用漂亮乾淨小碗的嚮往,她就會自主地說:"那我還是去洗手吧!" 此時媽媽用了迂迴的策略,引導孩子主動地去洗手,從而不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假如媽媽強硬地要她洗手,甚至像案例一那位父親那樣採取暴力行為,孩子就會感覺很委屈,就會想辦法把心中的怨恨和委屈發泄出來,到學校去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同學,而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面對著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家長雙方要保持意見一致,切忌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這樣會使孩子向扮"白臉"一方靠近,加劇自己不聽話的行為,使執拗敏感期延長。

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雙方保持教育觀點的一致,心平氣和地接納理解孩子的想法,對他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才會順利地度過執拗敏感期,向好的方向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變得任性,其實是執拗敏感期到來的表現

在元元四歲的時候,媽媽發現,她每次吃飯後總喜歡用袖子擦嘴巴。明明提醒她桌子上有餐巾紙,甚至把餐巾紙抽出來給她,她都視而不見,照樣用袖子抹來抹去。更氣人的是,元元有時候就像是故意做給媽媽看似的。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