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有逆反心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論你看過多少書,做過多少準備,孩子一出生你就會發現這些準備工作根本派不上用場。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他們的需求也越來越複雜多樣。

他們需要你的愛、你的關心、關注、時間、經歷以及你的耐心、支持和智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配合家長的要求,是很多家長最大的願望。

為什麼孩子有逆反心理?孩子不聽話的有哪些?

我們心裡經常這樣的說:唉,這個孩子怎麼這樣不聽話,簡直是在挑戰我的底線。

那麼在家裡面呢,也有很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經常順從自己的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希望天生都討人喜歡的。

那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聽話呢?有幾種原因。

原因一:滿足需求的方法不恰當

子們滿足需求的方法不恰當。

很多時候在我們成人眼裡看到的孩子的無理取鬧,僅僅是他們用不恰當的方式來滿足自我的需求。

比如說像圖片上的這個孩子,他其實是肚子餓。

那麼他的最簡單的需求就是能夠迅速的抓到食物、塞到嘴巴里吃。

這個是他自己最簡單、單純的需求,最直白的需求。

但是他滿足自我需求的方式不對。

那麼在成人來看這個孩子怎麼會這麼不講衛生?怎麼這麼不懂禮儀?直接爬到桌子上面去抓食物。

那麼就會認為這個孩子特別地無理取鬧,或者覺得這個孩子特別地調皮,很苦惱。

其實不管孩子有多氣人,實際上往往許多時候只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需求而已。

通常在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他的真實需求,而是覺得他很煩,就去責備、恐嚇他或者講道理

這是我們成人的思維模式。

原因二:過多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

我們家長過多地關注了孩子的錯誤行為。

比如說像這兩個圖片上。

媽媽正在做飯,孩子這個時候正在安靜地玩他的玩具。

媽媽心裡想:太好了,寶寶終於安靜了,我可以好好地煮飯了。

這個時候孩子的積木一下子歪了,孩子就會學得很挫敗,覺得很著急,就會哇哇地叫起來。

媽媽聽到孩子的反應之後呢,立刻迅速地去照顧孩子,就會去看看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會去幫助孩子。

實際上,這個媽媽的反應是危機反應。

危機反應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因為這種本能反應是因為我們保護孩子、教會他們行為規範的一種方式。

當然我不是建議家長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然而我們對每天對這些無聊不快的事情反應太快,結果只會讓孩子知道:哭泣可以立刻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需要關注是人類的需求,孩子通常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

你可以發現我們的孩子經常有一點事情,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從他嬰兒的時候開始,因為嬰兒他是不會說話的,所以他經常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那麼當孩子慢慢地有一定的語言表達的時候,他一直用哭來滿足自己需求的方式,一直會延用下去。

那如果我們父母還是按對待嬰兒方式來對待孩子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把哭、鬧來當作吸引大人注意力的一種方式。

甚至有很多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孩子、威脅家長、威脅父母,把它當作控制他人的工具。

所以我們的爸爸媽媽應該知道,如果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反應過度,實際上也是在剝奪孩子的動手能力。

因為我們的行為在告訴孩子們,沒有爸爸媽媽的幫助,他們就無法獨立的處理問題,這個孩子接受到這樣的一種潛意識。

孩子就會更加依賴我們的父母。

所以減少對錯誤行為的過度關注,或者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採用更加委婉的回應方式,都會更加有用

同時我們要更多關注孩子的正確行為,能夠更好的讓孩子保持下去。

原因三:自我意識敏感期,執拗期

其實我們的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時候,並不是這個孩子很無理取鬧,而是因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後會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很多孩子都會出現敏感期。

比如說自我意識敏感期,執拗期或者秩序敏感期。

那麼當孩子在這幾個敏感期過程中,往往孩子會做出許多的行為或語言,會故意地讓人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這麼調皮,就是要對著幹,氣我。

實際上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

因為在這樣一個敏感期的時候,孩子們是在通過說「不」或拒絕你的方式,就是對著幹的方式來增強內心自我的力量,來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能夠掌控他人,掌控世界。

實際上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他需要體驗的一種成長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的孩子在不斷地成長,所以他們也是在不斷地嘗試錯誤和體驗錯誤、挫折的過程。

很多家長認為,一旦孩子在行為上出現問題就是要及時地指正他們。

這樣他們才能吸取教訓,下次就不犯錯。

他們長成一個更加懂事,做事情更加正確,能夠更加讓自己少操心。

但是孩子呢,並不是這麼認為的,他們覺得自己被批評了,從而產生了挫敗感,並且進一步懷疑自己。

那有些孩子呢,在面對家長的指正的時候,反應可能不會那麼強烈,他們可能會乖乖地把錯誤改正過來,然後該幹嘛幹嘛。

比如說家長說:桌子上面都沒有擦乾淨,下次要怎樣怎樣教他,怎樣怎樣擦乾淨,他們在潛意識裡可能會想:唉,我怎麼又錯了?我真笨或者連個桌子都不會擦,字也寫不對。

有的孩子會在潛意識裡不斷地打消自己的內心力量,更加質疑自己的自信。

現在很多家長都意識到,應該避免批評孩子的性格而批評孩子的具體行為。

比如說以前我們很多家長都會用貼標籤的方式來批評孩子,比如這個孩子怎麼那麼懶惰,怎麼這麼膽小,怎麼這麼內向。

實際上現在我們很多的爸爸媽媽知道,不應該這樣去批評孩子,給孩子貼上這樣一個標籤,會選擇說批評孩子的具體行為,告訴孩子出錯的地方,確實告訴孩子就事論事,說這一件事情哪個地方錯了。

但是孩子呢也會把這種指正誤認為是全盤的否定。

如何巧妙糾正孩子的錯誤?

比如說像這個圖片上的孩子,他的作業上有一個單詞寫錯了,家長是一片好心想幫助他,能夠指正他的錯誤。

但是明顯看到這個孩子有很強的逆反心理。

他說:老師說了就是這樣寫。

馬上就會跟家長對著幹,就這樣有這樣一個逆反心理。

因為我們大人都不想聽到任何有關自己的負面評價,比如說:領導說哪個地方做地不對,或者同事指出自己一些錯誤,自己心裡都會覺得很不舒服。

那麼對於一個心靈脆弱,尚未成熟的孩子聽到批評後心裡會怎樣想呢?如果孩子經常內心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這個是錯的,那也是錯的,那麼孩子就會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去面對未來的世界挑戰了。

那麼我們可以看下如何糾正孩子的錯誤呢?我們可以看下這個圖片:

這個家長看到孩子錯誤的地方。

首先他不是在關注孩子錯的地方,而是把眼光放在孩子做對的地方,說:你完成作業了,99%都寫對了哦。

這個孩子就會問:99%?我哪裡寫錯了呢?然後家長就會說:只是這個單詞少寫了一個字母。

家長也沒有明確地告訴孩子單詞少了哪一個字母,然後孩子就會繼續檢查:哦,是少了這個字母,對嗎?

家長就會說:答對了,這個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哦。

通過這樣一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我們成人指正孩子錯誤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是注意孩子消極的一面,當我們看孩子作業的時候,想著去挑錯,就像一張紙上,畫了一個黑色的點,家長經常眼睛所看到的是那一個黑色的點,而不是紙上更大部分白色的部分。

就好像看到半杯水的時候,我們有些人想的是這杯水只剩下半杯了,但是心態樂觀的人就會想,水還有半杯哦。

所以我們如何想培養孩子樂觀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和價值觀,是來源於成人的。

如果我們經常用這樣一種樂觀的思維能帶動孩子,讓他也能產生一種樂觀的思維,讓他覺得很多事情都不是問題,都可以能夠自己解決的、一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孩子帶著這樣樂觀的思維。

如何拒絕孩子的逆反?

面對孩子逆反的時候,我們如何去拒絕孩子呢? 因為剛才我們也說到孩子很多時候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但是我們的父母不可能跟孩子永遠都是意見一致的,包括很多:比如在相同的時間內想做不同的事情,這種生活習慣上的衝突每個家庭都會出現。

那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自己不喜歡與孩子爭辯,因為自己儘可能不對孩子過多地吼叫或者批評,儘量給孩子講道理,而不是強迫他們服從,可是實事上家長跟孩子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因為好多孩子,尤其是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只要聽到一個「不」字,他們就會大吵大鬧。

比如說,孩子說:媽媽我要吃冰激凌。

家長說:不行。

或者說:媽媽我要去坐搖搖車。

那麼孩子就會大吵大鬧,因為孩子是跟大人一樣,都想掌控自我生活。

家長的一個「不」字,就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掌控力,從而引起了孩子的逆反情緒

讓孩子聽話的一個竅門就是儘量不要說「不」,只要這樣做,你就成功了。

一方面,我們尊重了孩子的控制欲,一方面也達到了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那我們家長會說:如果我們什麼事情都順從他,那怎麼得了。

實際上這個並不矛盾,因為我們儘可能不要說「不」,但是並不代表說我們達不到我們的目的和目標。

[版權聲明]:本文為快易典幼兒教育獨家原創發布,轉載必究。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快易典幼兒教育 微信公眾號:kimikids長按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

一位媽媽跟寶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