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能力決定成敗,0-6歲孩子問題解決能力促進要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開講欄目,繼續孩子的「敏感期」系列話題。

按照該系列文章慣例,重溫一下中國兒童早期發展評估項目所提煉出的9個中國孩子成長關鍵詞。

這些關鍵詞,有助於我們讀懂孩子神秘敏感期背後的根本成長需求,讓我們的育兒之路更從容。

這9個關鍵詞是分屬三維平衡各個維度:

體能維度:平衡 力量 速度

智能維度:注意力 記憶力 思維能力

心理維度:安全感 意志力 目標感

體能維度的三個關鍵詞,以及智能維度的「注意力」、「記憶力」,此前均已聊過。

思維能力一詞,也在之前講了其中的一部分,今天繼續。

什麼是思維能力?

簡言之,思維能力指的是孩子對大腦里表征內容的操作過程。

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孩子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轉化為理性認識,最終實現問題解決。

4-6歲為養成關鍵期。

細講起來,思維能力內涵很大。

上期我們講到了思維能力之想像力發展。

今天,我們來談談問題解決。

何為問題解決能力?

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想到辦法後,再是實操、解決問題。

它需要經過一系列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並轉化為理性認識,最後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基本部分。

學術一點說,從問題初始狀態到目標狀態,這中間的那個操作過程,對個體而言,每次都是成長,其中可能涉及到非常複雜的系列心理活動。

對於孩子們來說,學會問題解決,是他們學習各種生存技能、健康長大必須要習得的本領,同樣亦是他們未來工作、事業中會發揮關鍵作用的智力要素。

那孩子們是如何習得問題解決能力的呢?通過遊戲,和各種大人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探索動作。

比如孩子反覆摁家裡的一個開關,大人看來那就是搗亂,卻不知道孩子是在進行因果關係的試驗;比如孩子故意摔碎了一隻碗還似乎很開心,大人看來是搞破壞,卻不知道孩子其實是在探索材質的特性、變化等。

再比如孩子爬高上低,踩著小椅子爬上高桌子,再把家裡的小物件擺弄的亂七八糟,大人看來這孩子實在太猴,殊不知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們也許在摸索關於空間、序列的概念、學習如何使用工具等。

上述所列舉的,不過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些小例子。

遊戲著的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孩子們所使用的方法,是這個世界上最高效的一種辦法:毫無分別心地去看身邊這個世界,把它看作是一個新鮮、完整的有機體,讓自己全然開放地置身其中,充分調動自己身體的全部感官去體驗,讓外部世界帶著自己向前走。

這樣的前行看似毫無目的和意義,但是孩子們卻憑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悄悄地學會了大量生存的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不斷靠近這個世界的真相。

可以說,孩子們自己從遊戲中學到的,遠比大人所知道的,要多得多。

問題解決能力的高下,不取決於他們的智商高低,而是我們到底讓孩子經歷、體驗了多少。

那具體說來,為人父母,到底如何才能很好地呵護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呢?下面幾點,是我的一些建議。

讀懂寶寶們的學習信號,並提供支持

雖說4歲以後是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但其實,孩子們3歲以前,就開始學習解決問題了。

當一個小孩子的行為被大人定性為「搞破壞」的時候,也許恰是你的孩子正在用自己的小腦袋思考一些比較「深刻」的東西了。

孩子們很早就開始學習面對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他們想要儘快學會如何「搞定」這個世界。

比如,大多數的小寶寶會喜歡重複玩同一個玩具。

一歲前後的小孩反覆搗騰家裡的抽屜。

習得抓握能力後,他們又會不斷把小球從一個盒子倒入另外一個盒子等。

反覆玩同一樣玩具、同一個遊戲的時候,孩子是在鍛鍊自己手段-目的的協調性。

在重複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步調整操作方法。

好比玩滑滑梯,大人看來不過就是一遍遍爬上爬下,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孩子們會變換各種滑下的方法,這個對孩子後期的問題解決能力發展,其實就有著重要的意義。

就此,我的一個提醒是:若你的孩子除了哭以外,不會想其他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者獲得成人的關注;再或者在重複玩耍的過程中沒有變方法,那麼說明孩子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父母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支持。

出現這種問題的孩子,大多其實跟大人包辦替代過多有關,孩子獨自去面對陌生事物的時候,缺乏經驗,更容易體驗到挫敗感;另一種可能是父母關注過少,孩子安全感缺乏,導致無法大膽、自在地探索。

所以,從根上說,還是要先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問題解決的發展才有更好的基礎。

比如,父母需要多陪伴孩子,為孩子建構好的安全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允許孩子獨立去做力所能及之事;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更多是關注如何解決後續問題,而非上來一頓打罵。

給孩子們足夠的「搗騰」時間和機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支持需要更多。

但是3歲以後,就該逐步學會放手了。

我跟朋友們常會講起下面這個案例:

在我住的小區里,我遇見過一位媽媽教自己的男孩跳繩。

孩子應該讀小學一、二年級了。

媽媽語氣生澀,一板一眼地把跳繩的動作一步一步分解開來,手把手教孩子。

一遍不行,再來一次。

孩子臉上的表情一直緊繃著。

四肢越來越僵硬,手裡緊緊撰住繩子,可就是沒法跳得好。

我帶開心散步回來的時候,仍看見母子倆一遍遍重複著那些動作,但顯然並沒比一開始好多少。

孩子們是怎樣學會一樣新事物的呢?當他們開始學習的時候,如果一上來大人就試圖讓他們馬上正兒八經去「工作」,孩子們很可能毫無進展。

即使他們努力去做被要求做的事,但做的時候一點也不開心,也沒有任何洞察力。

父母最好先不要著急說話。

不要任何指導。

給孩子備好學習所用的材料或者裝備,允許孩子去摸索、實驗、甚至拆卸、破壞。

不要問孩子任何附加問題,就是簡單地告訴他們,這是一樣好玩的東西。

孩子們學習很多東西都可以這樣辦。

比如畫畫,那就給孩子買夠各種繪畫素材就好了;比如音樂,那給孩子做一些,或者買一些音樂玩具就好了;比如閱讀,那就要買繪本;學數學,那就買一些有趣的輔助遊戲書、教具等。

當沒有來自父母的命令、指示等壓力的時候,這些新鮮的素材就是一些單純的玩具。

孩子們對這些玩具有充分的自主性,這個時候,他們的學習才會是自由且高效的。

所以,至少要有一段時間(有時候只是幾十分鐘,也有時候會是好多天),是留給孩子和這些素材獨處的。

父母就在旁邊,不打擾,等待孩子來求助的時候,再提供支持不遲。

正確應對孩子們的模仿

模仿是孩子學會問題解決的一個有力手段。

通過觀察身邊的大人、小朋友如何做,他們會逐步內化出一套獨屬自己的問題解決辦法。

從1歲開始,孩子們就開始即時模仿了。

比如看見大人掃地,他們也想要去提提掃帚,在地上比劃比劃。

上了飯桌,也希望能夠獨立吃飯,有自己的碗和筷子。

其實,這些情況,都是很好的引導孩子獨立的契機,滿足孩子,並多給以積極鼓勵就好了。

待孩子稍微大一些,他們還會從同伴身上模仿、學習。

譬如曾有一位媽媽問我:

羅老師,我女兒(三歲七個月)在玩的時候我觀察她總是愛跟隨別人,比如她愛跟一個人玩 ,那這個人去哪她也跑到哪。

這個人玩什麼她也玩什麼,如果別人不去,她還跟別人商量,我們去哪哪玩好不好。

別人不去她也不去了,這樣會不會很沒有主見呢?

孩子就是在模仿和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起來的,這是積累經驗的一種途徑和過程。

不用說孩子,很多時候成年人也是在模仿中習得很多技能和知識。

孩子喜歡模仿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好。

對於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父母儘量不要干涉,孩子在互動的過程中學會了適合自己的交友方式,也學會了怎樣和人交朋友,「領導者」、「中心者」或「跟隨者」都會在同伴交往中獲益,學到屬於她們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所以,我們不必根據成年人的觀念去要求和改變孩子,正如成年人中有些人願意當領導,有些人就願意做群眾一樣。

也有時候,孩子們會模仿到一些不好的行為。

這些不好的模仿如何對付?很簡單,那就是把孩子習得的壞習慣變成遊戲。

譬如一位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總喜歡蹺二郎腿。

我給她的建議即是:不要批評、嚴厲說教,只需把這個動作做成一個遊戲,比如把孩子兩條腿掰開、交叉等,唱個歌兒等。

在遊戲中,這種更加快樂的動作模式,就會將之前的不良動作悄悄替換掉。

當然,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會一直不斷提高。

對問題解決的學習和提升,其實會貫穿每個人的一生。

所以,最後,結合孩子思維能力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特點,我給出一些原則性建議:

  1. 3-6個月:多跟寶寶玩藏貓貓的遊戲。

    就簡單躲起來,或者捂住自己的臉,再出現在孩子面前,就能逗得他們哈哈大笑。

    孩子不是笑點低,好糊弄,其實他們是在學習客體永恆的概念。

    一開始他們會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

    但是慢慢他們就會懂得,原來不是這樣,然後他們會有意識地去尋找消失的物體。

  2. 9-12個月:多給孩子準備一些小盒子,一些積木塊等類似玩具。

    陪孩子玩把小積木從一個盒子拿出,再放進另外一個盒子的遊戲。

    你做一遍,孩子就會跟著學。

    這是他們通過模仿習得問題解決的能力。

    再或者陪孩子學爬/走的時候,在前面設置路障,孩子就會通過繞過路障習得問題解決意識。

  3. 1-1.5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也會頻繁地進行因果關係實驗。

    比如很多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打人」問題,主要因為每次打人,大人都會有很大的反應,於是孩子下次「打人」,其實不過是發現了「打人-媽媽生氣」這樣一個因果關係而已。

    所以,此階段孩子的任何不當行為,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冷靜,並轉移注意力。

    另外,平時可多為孩子提供一些能夠捏響的小教具、發聲玩具等(注意音量不可傷及孩子聽力),供孩子體驗。

  4. 1.5-2歲:一般這個時候孩子都能走能跑了,他們的探索範圍會增大。

    比如站椅子夠高處、用棍子掏床底下等。

    這其實都是孩子在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表現。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提供充分的探索素材,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等,帶孩子去了解不同的工具的功能、用法。

  5. 2-3歲:孩子們的規則意識逐步在建立,當然也開始逐步學會簡單的分類、配對和排序了。

    父母宜多提供豐富的五感(視、聽、味、嗅、觸)材料,陪孩子一起去體驗、分類、配對等。

    另外,角色扮演的遊戲也非常好。

    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可有意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比如定出一個遊戲目標,並於過程中設定一些小障礙等,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做?怎樣做更好呢?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的辦法。

  6. 整體上,不到3歲的孩子以動作思維為主,思維在動作中進行。

    孩子最初的動作往往是雜亂無章、漫無目的的,以後在不斷的操作過程中了解了動作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所以要多給孩子提供探索機會、空間。

    同時,這一時期,對孩子的動作、運動訓練很重要,因此,訓練孩子的爬行、滾翻、蹦跳等平衡、協調能力以及捏橡皮泥、擺積木等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活動有助於孩子的思維發展。

  7. 3~6歲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缺少立體感和空間感。

    不信,你拿兩個同等體積但形狀不一的杯子,讓他們挑出誰大誰小,他們肯定答不出。

    在做計算時,用蘋果來舉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數字加減,他們就反應不過來了。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經驗,豐富孩子的詞彙,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在孩子拆裝玩具或擺積木時,幫助他們理解平面與立體的關係;和孩子玩圖片分類和比較遊戲,讓孩子從中學會歸納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經常向他們提出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和現象等。

    有些家長和老師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識字、寫字、計算等,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並沒有好處。

  8. 最後,父母始終要記得,沒有不好的知識,只有不好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所以,應該多給孩子提供玩中學的機會。

    不帶任何要求、標準地陪孩子去接觸更多、更豐富的知識領域。

    閱讀是最好的開闊眼界、活躍思維的方法之一。

    接觸大自然、多體驗生活,多實踐,是另外一個非常有效的拓展思維的方法。

———————————————

靜觀育兒微信公眾號"jingguanyuer"原創文章。

想獲得免費專家答疑等更多育兒資源,請關注"jingguanyuer"!

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6-12個月嬰兒智能遊戲和感統訓練

到了這一時期,嬰兒的聽力和視力都已相當發達,對所聽到的節奏歡樂的音樂很感興趣,並能夠隨著節奏手舞足蹈。所以,這一時期要儘可能多地發放他所喜歡的音樂,也可以在媽媽的指幫助下,跟著收音機和電視做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