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小又可愛,但一切還是老娘說了算!」可憐的法國寶寶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艾莉絲×梨梨醬的法國教養日記》——這是一本來自於台灣的2016年熱門親子暢銷書。

旅居法國的一位台灣女藝人,將她帶著兩歲的女兒在巴黎的一段生活記錄成冊,那些有趣的法國媽媽育兒經驗,也逐漸轉化成了她自己的教養指南。

但中法兩國在幼兒教育觀念上的差異,起初卻也給了這對母女兩人不少「驚嚇」。

在書里她記錄了這樣一幕畫面:

有一次,梨梨把帶去公園的玩具放在一旁,立刻被一個小男孩拿走了,她很生氣急得用中文大喊:「還給我!」,同時還發出尖叫聲。

小男孩的爸爸並沒有要求自己的小孩把玩具還回去,反而教導梨梨說:「你不要尖叫,這樣他不會懂。

你要告訴他,這個玩具是你的,要叫他還給妳。

無論在巴黎或是鄉間,法國小孩不僅比亞洲孩子體型高大,也顯得比較獨立早熟、性格強悍。

在公園裡溜滑梯時大家都是用搶的,如果動作慢一點,或是賴在那裡不動,很有可能就會被後面的小孩推下去。

小孩子玩耍時,大人就在旁邊坐著看書或是聊天,完全放任小孩用自己的方式互動,就算有紛爭也不主動插手干預,希望小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在公園裡見到孩子被推下滑梯這種事,若是發生在中國,我們的父母一定會是第一時間衝上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吧!碰上性子急躁的,再順帶指責推人的孩子幾句,一場小朋友間的紛爭,往往最後演變為大人們的戰爭。

這不僅讓我想到了那句在法國有普遍共識的育兒格言:「你必須教你的孩子承受挫折」

法國家長在形式可控制的情況下,一般不參與孩子間的糾紛,哪怕眼睜睜看到自己的小孩處於弱勢,甚至會被欺負。

因為他們認為:一個孩子必須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他不是世界的中心。

法國人說:框架很重要,沒有框架就會迷失方向。

法國人是從baby一出生就開始著手「框架」的,首先從睡眠教育開始。

當睡眠中的baby哭鬧時,他們認為要慢一會兒哄他,這叫「法式停頓」。

讓baby先學著安撫自己,不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急著響應,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建立這種態度。

資深的兒科醫生柯恩說:「若父母對於小baby夜裡的哭鬧能沉著以待,別立刻響應,就能培養出晚上睡得好的baby。

如果父母太過神經質,baby就會習慣在晚間醒來,造成父母極大的折磨。

法式教養的重點在於訓練小朋友學會等待、節制、耐心、等待、尊重他人、快樂的獨處,在這些詞彙組成的框架里,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

教小朋友冷靜而有智慧,就是暗示小朋友天生就有智慧,能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也能控制自己。

凡事有耐心地等一下,無形中就培養出面對挫折的能力。

法國父母認為避免孩子生氣的方法,就是要明確地讓他們明白,妳為什麼不可以發脾氣,而不是因為擔心惹怒她,而去溫柔地配合。

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哭鬧是沒有用的,這些事都由我說了算。

美國作者帕梅拉利曾經做過一個課題研究——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地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他利用精確而眾多的數據,以科學行為觀察及實驗結果來檢驗美、法兩種截然不同教養方式的優劣。

經過長期追蹤,法式教養實驗組的孩子心理安定,情緒起伏不大,不易緊張兮兮,他們的成長甚至影響父母的情緒及婚姻狀況。

而在整個法式教育的養成關鍵期,最值得稱道和借鑑的,莫過於它借整個國家之力,在政府全面支持和輔助之下建立起來的嬰幼兒照護與平等教育體制——一個安全有序,專業高效的託兒所(La Crèche)系統!

這個歐盟生育力最高的國家,號稱擁有著全世界最完善和強大的親子照護系統。

和國內三歲以前的特幼兒主要由家庭(爺爺奶奶輩)和保姆看護不同,在法國人的觀念里,祖父母只是需要和孫子、孫女一起玩耍的人。

無論什麼情況,父母才是孩子的主要照護人,因為如此,他們才能了解孩子每一天的變化,用心陪伴他們長大。

法國的託兒所主要分為集體性(Crèche collective)和家庭式(Crèche familiale )。

家庭式的託兒所是把孩子送到保育員家裡。

一個保育員只可以接收三個小孩,以保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

而保育員住所的安全性與食物來源,也都受到政府部門最嚴厲的監管。

每個星期,在家庭託兒所被看護的孩子們,都會被集中送到娛樂中心參加集體活動。

不論是擔任家庭照顧還是集體託兒所里工作的保育員(l』assitante maternelle ),都是一個受到法國政府嚴格監管的職業。

自2007年1月1日起,法國政府規定,保育員在通過6個月的審查期後,還要通過60個小時的職業培訓課程才能正式工作。

經過2年的專業實習後,保育員還要再次接受60個小時更為全面和專業的培訓。

在120個小時的職業培訓完成後,保育員可以拿到一個照顧幼兒的職業證書。

此後,保育員便有資格參加政府的考試而獲得在託兒所工作的崗位。

保育員在工作期間還必須接受PMI(婦幼保健中心)不定期的抽查。

法國政府規定,三個月以上大的孩子就可以送往集體託兒所了。

每個集體託兒所都有兒童數量上的嚴格控制,一般來說,一個保育員最多只能照護4個孩子。

一個託兒所又分成三個班級:小班(3個月—12個月),中班(1歲—2歲),大班(2歲—3歲)。

從中班開始,託兒所的保育員就開始讓孩子們嘗試著自己吃飯。

阿姨們把食物分裝在小餐盤裡,端到每個孩子面前,鼓勵小寶寶們自己拿起勺子來試一試。

對於才一歲多的孩子,剛開始嘗試時,這會是一個特別艱難的任務。

眼看著美好的食物就在面前,卻怎麼也舀不到嘴裡,他們一無例外地都會哭鬧和發脾氣。

這時阿姨們會在一旁安撫情緒和鼓勵,但也儘量地不去輕易幫忙。

「挫折教育」在這裡再次體現。

幾次之後,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給父母驚喜。

進入託兒所的大班之後的孩子,就要試著戒掉尿布了。

因為法國要求小朋友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必須能去掉尿布,自行如廁。

法國幼兒園的老師不會幫家長照顧小孩吃飯、上廁所這種生活瑣事。

以法國家長的標準來看,三歲的孩子要學會的不是第二語言、大腦潛能開發、才藝技能,而是基本的生活能力。

當我們還拿著湯匙追著孩子求他吃飯時,法國爸媽早就把飯直接收走了,因為那是你自己決定不要吃的,絕對不會有人求你吃。

集體託兒所還設有專職的兒科護士和營養師。

有些託兒所會在市政府網站上張貼孩子所吃食物的清單。

法國的PMI對各個年齡段兒童所能吃的食品有嚴格的規定,也會對孩子的體重和身高增長情況有規律的記錄。

託兒所的收費情況,跟每個家庭的收入和接受政府補助的情況相掛鈎。

簡單來說,以在同一個託兒所的不同孩子為例,年收入越高的父母需要交納的託兒費用就越高。

如果父母都是失業的狀況,孩子在政府的補助下可以免費送托。

但無論父母付的錢多還是少,孩子享受的服務都是一模一樣的。

由於託兒所都是市政府的半福利式的機購,一般情況下,奶粉、食品和尿布都在所付費用之內,父母也不需另付。

另有一種有家長組織參與的公托(Crèche parentale),它和一般的集體託兒所沒有太大差異,但照護的幼童不得超過20位。

比較特殊的是,負責這種公托的組織為家長團體,每位家長每周皆需要排出至少半天時間,去幼兒園做服務志工,但也因為如此,家長得以更了解孩子的每日生活型態。

以上介紹的這些組織,多半是針對工作時間穩定的家長。

若是工作型態時常有臨時性需求的父母,也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法國,另有一種臨時性託兒所(Halte garderie)可供選擇。

父母只需要在兩周之前,預告知託兒所孩子需要托護的時間即可。

至於家長得上夜班無法照顧孩子的家庭,也有一些醫院或機構會推出夜間托育的服務,非常周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法國為什麼少有熊孩子,因為有法式媽媽教育法

童書媽媽寫在前面:國人的教養方法一定不好嗎?西方父母的養育方法一定科學嗎?西方小朋友一定更有教養嗎?居住在綿羊國紐西蘭的中國媽媽湯雪梅就曾見識過不少外國熊孩子。她採用的《法國孩子不亂扔食物》一...

法國媽媽輕鬆育兒經,這樣帶娃一點都不鬧心!

怎樣教養小孩,對於許多新手媽媽來說想必是一向很頭痛的差事吧,怎麼教出自律又快樂的孩子,更是難上加難的課題。來看看法國的爸媽怎麼做:法國式教養主張讓孩子過自己的生活,父母不但輕鬆,孩子也快樂成長。

2歲寶寶不聽話時,你會怎麼辦?

好奇好奇心強的2歲寶寶,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凡事都想自己解決,由於經驗不足,不僅常常把事情搞砸了,也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很多麻煩,因此常常被形容為「terrible two」。

新入幼兒園寶寶哭鬧家長愁,暑假就得這樣準備

幼兒園在這個暑假後將迎來新一批的小朋友入園,每年小朋友入園的時候都會和家長上一段時間的親子課,所謂的親子課就是讓爸爸媽媽陪同幼兒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而有些家長要陪小朋友上親子課長達一個禮拜。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