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孩子發脾氣,那是因為他們內心有話想表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發脾氣的孩子,不單是孩子,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
所以發脾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了處理脾氣的辦法。
每當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辦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下四類:
1、轉移意力法
這種方法對於年紀小的孩子特別有效。
孩子哭鬧發脾氣了,一塊巧克力,一集動畫片,一個新玩具都能立刻緩解孩子躁動不安的情緒。
看起來孩子情緒是變好了,但隨著孩子年紀的長大這種方法會越來越無效,因為它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逃避了問題。
而且這種方法暴露了家長內心的恐懼和無助,因為他們擔心讓孩子肆意地表達情緒,自己會應付不來。
等孩子長大後,開始重視自己的情緒體驗時,再用這種方法就不靈了。
而且這種方法會傳遞給孩子,憤怒、誤傷、擔心這些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他們只能做讓自己和父母高興的事。
這會讓孩子感覺迷茫,影響孩子對人、事、物的處理。
所以,總的來說,這是一個見效快,療效短,副作用大的壞方法。
2、打壓法
如果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還有一點點效果的話,那這種方法對孩子就完全沒有任何好處。
因為它簡單粗暴,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想像一下,孩子一發脾氣,就遭到家長的責罵和恐嚇。
「哭什麼哭,再哭揍你了!」甚至,孩子還沒說出原因,一個巴掌已經扇過來。
換作是誰都無法接受。
這種處理方法,家長把注意力放在情緒和發泄情緒的行為上,不了解孩子情緒發生的原因。
孩子哭是因為感受到委屈,但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積壓在心裡。
長期這樣處理,就會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也會讓孩子自我否定,自己解決問題、調節情緒會有更多困難,更難集中注意力。
3、冷卻處理法
孩子哭鬧不能打,那關小黑屋總行了吧。
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經常對孩子這麼說:「你先冷靜冷靜,等你氣消了再出來。
「
家長用忽視的方法處理孩子的情緒,是家長不願或不知道如何處理,而讓孩子自行解決。
但孩子渴望被你看見,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安慰。
如果你不管他,孩子偶爾的任性會發展成經常性的哭鬧,再發展成摔倒東西。
再不管他,孩子還會發展出攻擊行為,以言語行動傷害身邊人。
人是社會性動物,都渴求在關係中尋求認同和成長,忽視孩子,就等於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切斷了孩子跟你的聯結。
對於孩子來說,那種體驗是致命的,他們很恐慌很害怕,像掉進了情緒黑洞不知道怎樣才能走出來。
這種方法實在是自欺欺人。
4、嘮叨法
採用這種方法的父母,一般都是很有耐心的,他們希望把自己人生的經驗和體會傳授給孩子。
可惜,父母說的再多,孩子也只會不耐煩。
你講的很對很正確,但對於深陷情緒困境中的孩子來說,這些根本不可能聽進去。
家長只說自己以為對的道理,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講理不講情,孩子會在本來的負面情緒之上,多了一份不耐煩和憤怒,雪上加霜。
當然以上的這四種方法並不一定是單一出現的,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組團使用,惡性循環。
既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對,那麼孩子發脾氣了,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做一個和孩子溝通情感的家長就可以了。
孩子的情緒就像洪水,要疏導開閘放水,不能築壩攔截堵。
而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能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能在自己和孩子之間搭建信任和愛的橋樑,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長大後成為更快樂的人。
首先,負面情緒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出現。
要讓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幫助孩子接受認知自己的負面情結,關鍵是怎麼處理
其次,積極引導,教導孩子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聆聽和分享之後,尋找合適的宣洩渠道,跑步,打球,唱歌等等,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合理分析,以非破壞性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憤怒。
並設置規範,去控制不恰當行為的限制。
最後,真實呈現,在孩子面前不掩飾自己的情緒,會告訴孩子傷心和生氣的原因,以身作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逃避自己的負面情緒,孩子可以從你的處理方式中學習經驗。
而且親子之間的感情聯結會增強,孩子會視家長為知己和盟友。
具體的做法是:
1、覺察
直截了當地說出,你看到的孩子的情緒。
比如,孩子放學回來不高興,你走過去問,「你看起來有點難過,是什麼事情讓你難過。
「
無論是什麼樣的回答,都要表現出尊重孩子的感受,傳遞給孩子,我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並且我接受這個情緒的你。
2、分享
孩子對情緒認識不多,沒有恰當的文字來表達,家長可以提供一些詞語轉化這些感受,孩子越能夠用詞語分享,比如,你難過的程度從1-5是哪一種?或者,你現在感到委屈還是悲傷?做錯了事是內疚還是憤怒?
不要打斷孩子的話,單純地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全心全意地說下去,看著孩子的眼睛,拍拍他的背,這樣孩子的面部表情,身體語言都會舒緩。
3、約定
跟孩子約定好,所有的情緒都可以接受,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能接受。
當孩子有打人摔東西的行為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憤怒是合理的,但破壞行為是不恰當不合理的。
可以引導孩子想出恰當的行為宣洩情緒
4、行動
幫助孩子勇敢解決遇到的問題,先問孩子想得到什麼,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從打架中想得到什麼,如果是想得到友善地對待,不被嘲笑,那打架讓他你獲得想要的東西了嗎?
孩子會領悟到自己感覺不好的原因,該怎樣處理這樣的問題,將來有類似的問題就能更好地應對。
最後,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要處理他們身上的負面情緒時,還有幾個原則需要了解。
1、以成人的心態對待發脾氣的孩子,不要以情緒來壓制情緒。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爸爸媽媽會覺得丟臉也會有情緒.
情緒是第一反應,直接發泄是初級應對策略,真正丟臉的不是孩子鬧情緒,而是三個小孩的情緒混戰。
成人需要有更高級的應對,看到孩子的情緒,也看到自己情緒,成人允許你有情緒,也看到自己的情緒,所以父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2、建立情緒冷卻機制
當孩子發脾氣,自己也忍不住想發脾氣時,要給自己建立一個冷卻機制。
可以是深呼吸,也可以是想像一個冷靜的畫面,還可以給一個冷靜的朋友打電話。
總之先建立應急預案,先給現場的氣氛降溫,再來處理問題。
3、接納不等於縱容
你看到孩子的情緒時,先表達你的理解和接納,可以看到孩子情緒下的需要,但不一定要按他的做。
比如,看到孩子想買玩具,其實是需要有人陪伴他。
可以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理解他想擁有這個玩具後帶給自己的滿足與快樂。
把孩子當做獨立的人,一是能促進孩子的自我成長,讓孩子對自己負責任。
二也能幫孩子理清混亂的自己。
等孩子情緒慢慢穩定之後,就可以繼續交流了,並且生出自己的更多想法。
PS: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如果父母能把孩子每一次發脾氣,當成一次增進親子感情的機會,那麼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和時間一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能調節自己的情緒了。
另外對於怎樣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各種情緒,推薦一部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
裡面很形象化的把各種情緒塑造成了性格迥異的小人,比如,快樂的時候人的大腦是被叫「樂樂「的小人控制,難過傷心時是被叫」憂憂「的小人控制……這樣孩子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自己的各種情緒,也能體會負面情緒跟積極快樂的情緒一樣,是自己的一部分了。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育兒方面的內容,請關注我,我是陳妍媽媽,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兒童心理,與您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做一個處理孩子情緒的高手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愛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幫助他們處理負面的情緒,譬如憤怒、悲哀及恐懼。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和愛的橋樑,使孩子成長為更成功、更快樂的人。...
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忽視了這一步
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
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世界上沒有完全不發脾氣的孩子,不單是孩子,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發脾氣。所以發脾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錯了處理脾氣的辦法。每當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往往會採用一些錯誤的辦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