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怪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某些「怪異」的行為,令大人不可思議、一籌莫展,比如酷愛廢棄物、垃圾,有異食癖等等。

父母雖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但對改變孩子的怪毛病卻收效甚微。

孩子到底怎麼了?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家長又該如何對待?

1

在孩子眼裡,廢物也是寶

不少幼兒在戶外遊玩中總能有所「收穫」:見到樹葉、小石子、別人丟棄的小卡片等等,就往口袋裡塞,攔都攔不住;在家裡,被大人扔到垃圾桶里的各種飲料瓶、小包裝盒、包裝袋等垃圾也是孩子眼裡的寶貝,往往會趁大人不注意撿回來。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嗜好?

幼兒,特別是低齡幼兒,手眼的協調能力、手的抓握能力和小肌肉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夠拿住或撿起一些小東西,他們對自己掌握的新本領興奮不已,再加上對所看到物品心存好奇、有探索的慾望,所以會不停地揀東西。

在孩子眼裡,沒有貴重和有用的概念,只有他們感興趣、覺得好玩的事物,即便它們是一堆黃沙、碎石、樹葉、花瓣、狗尾巴草,或是破瓶爛罐,都能成為孩子的最愛。

另外,如果某些廢棄物具有情感上的意義,如扎禮物的絲帶,能使孩子重溫獲得禮物時的喜悅,他們也可能將它看成寶貝。

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可以酌情處理。

首先,對孩子撿拾的物品做個簡單的分類,告訴他們哪些可以撿,哪些不能碰,比如不能撿掉在地上的食物,更不能往嘴裡放。

因為,地上的東西並不都是安全的,在撿陌生的東西前,務必徵得大人的同意。

撿來的東西回家後立即清洗乾淨,然後放進事先準備好的小盒子裡「收藏」,有時間的時候,或利用「廢物」做手工,或把種子種在花盆裡,讓它們發揮作用。

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經常清理他的「寶盒」,隨著時間的推移,把那些不再喜歡的東西淘汰掉。

2

石子泥土成「美食」

有少數幼兒一段時間喜歡撿沙粒、小石子、小土塊一類的東西吃。

有這種癖好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身體內缺乏某種營養素的信號,如鐵或鋅,當孩子體內這類元素的缺乏達到一定極限時,他們就有可能控制不住地尋找不應取食的東西當食物,醫學上將其稱為「異食癖」或「嗜異症」。

此外,父母疏於對孩子的照料或生存環境不良,孩子長時間缺乏關注,也有可能出現這種現象。

適當給孩子補充營養,怎麼補和補多少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如果孩子的異食現象是由親情缺失等心理因素造成的,父母就要想方設法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心,使之在親子快樂中逐漸轉移注意力;同時,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方式,幫孩子了解科學的營養知識,克服不良習慣,恢復正常的飲食習慣。

3

喜歡和小動物作對

我們偶爾會看到一些孩子見到成群的螞蟻、蝸牛,就去用水澆或用腳踩;對其他一些小動物也並不友好。

一些家長以為這是孩子淘氣,事實上,孩子可能另有隱情。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在遭遇心理壓力、挫折或不適應新環境時,容易產生攻擊性或破壞性行為。

孩子虐待小動物,實際是心理障礙的外在表現,他們往往通過這種方式發泄心中的鬱悶、緩解緊張情緒。

出現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問問孩子,為什麼突然不喜歡小動物了,是否遇到了一些不高興的事:比如,對新幼兒園的生活不習慣、沒有結交到新的好朋友、被老師批評了,還是想爸爸媽媽了……引導孩子說出他們心中的煩惱,然後採取相應措施,幫其找到釋放心理壓力的出口,避免遷怒於無辜的小動物。

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觀察螞蟻如何搬家、小貓怎麼吃食、蝸牛爬行的樣子、兔子的步態……發現小動物的可愛之處,講述動物對人、對大自然的益處。

讓孩子懂得:它們也是生命,也需要愛和尊重,引導孩子友善地對待小動物,激發孩子對小動物的同情心與愛心。

另外,父母也要給他們更多的精神上的關愛,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幸福的,而不是被拋棄的、被冷落的,才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小動物,放棄虐待。

4

做怪相 說髒話

做鬼臉是孩子慣用的把戲,但某些孩子「搞怪」的程度超出了做鬼臉。

比如皺鼻子、擠眼睛、做出齜牙咧嘴的怪樣子;有時還說些不好的話。

越制止越嚴重,擺出一副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的架勢。

而且,自得其樂、陶醉其中。

小孩子喜歡模仿,無論是語言還是動作,都通過模仿習得。

但是,在年幼階段,他們還分不清是非、好壞,不懂得怪樣子是丑的、不文明的,髒話是粗魯的、不禮貌的,他們只要對看到的、聽到的覺得新鮮、好玩,就不假思索地有樣學樣。

也有些孩子,在受到冷落或感到寂寞的時候,以做怪樣或說髒話的方式,將父母的目光轉移到自己身上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成人應儘量將美好的言行呈現在孩子面前;如果看到電視或生活中的一些醜態,一定給孩子灌輸很醜、不雅的觀念;同時讓他們知道,那些不好的語言,會污染我們的嘴和心。

當然,這些內容,也可以通過講故事、親子閱讀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孩子。

如果孩子故意「搞怪」,以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那麼,父母先沉住氣。

因為,這時講道理,會給孩子一種錯覺:「鬼臉和髒話能讓爸爸媽媽關注我。

」至於你說的內容,孩子多半一耳聽一耳冒,效果大打折扣。

而如果你覺得逗趣,哈哈大笑後予以制止,也會使孩子獲得「達到目的」的樂趣,下次當他渴望注意時會如法炮製,父母的舉止無疑對孩子的不良言行起了催化作用。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視而不見,等孩子冷靜下來再做解釋,幫他分清是非、規範言行。

5

溫柔的寶寶也暴力

一些新手爸媽發現,一兩歲的寶貝熱衷於扔東西,無論是玩具、書,還是塑料杯、衣服和沙發靠墊,只要是能抓到的東西,都往地上扔。

其實,這是許多寶寶的「通病」。

他們或許喜歡聽物品落地時發出的聲響;或許對物品掉落的過程和落地的狀態感興趣;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樂於觀察東西被扔出去的距離,試試自己的力氣有多大。

對寶貝來說,扔東西既是遊戲,也是他們探索和發現的一種方式、一種途徑。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允許寶寶扔東西,但要灌輸注意安全和不損壞東西的概念,給出一個限定:即哪些可以扔、哪些則不能,以免孩子養成見東西就扔、毀壞物品的習慣。

同時,父母最好準備幾樣專門用來扔著玩的東西如響聲玩具、球、毛絨玩具等,它們最好由不同材質製成,以便孩子扔出不同的效果,帶給他們更多的快樂體驗。

另外,也可以設計一些活動,增強扔東西的趣味性,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如準備一個箱子,每次玩完後,以遊戲的方式教孩子把扔掉的東西收拾起來:你的小熊要回家睡覺了、小猴子想媽媽了、飛鏢要休息了……督促寶寶一樣樣把它們收起來,下次再玩。

一旦孩子照要求去做,媽媽就要及時鼓勵,便於寶貝的好行為繼續下去。

兩三歲的寶寶進入第一反抗期,如果他故意和媽媽做對或試探媽媽的反應,將不該扔的東西丟到地上、損壞物品。

媽媽一定要及時制止,並讓他在一個沒有玩具的房間待上兩三分鐘,反省自己的不當行為。

「隔離」結束後,講清楚他為什麼被隔離,對大一點的寶貝,也可以由他自己說出錯在哪裡,以此有效制止孩子的破壞性行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毀掉一個孩子,三個字足夠了!

「又要買玩具?不可以!」「廚房太危險,不可以進來!」「沒做完功課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和小朋友搶東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詞就會在爸爸媽媽的嘴裡不斷的重複著、強調著——不可以!你是個...

2歲的孩子經常動手打人,該怎麼治?

「朵媽,我家寶寶23個月了,最近突然變得愛動手打人。我嚴厲制止,可是不管用。很怕他以後變成小霸王,去了學校也天天打人,怎麼辦?」最近我收到了好幾條類似的留言,媽媽們表示一聽說自家的娃闖禍打了人,...

孩子愛說謊?面對說謊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很多時候父母會把「說謊」和「壞孩子」聯繫在一起,發現寶貝說謊時會特別生氣。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划上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