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成長的六個階段,不同階段不同對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發現某些年齡段的孩子特別容易出問題,例如,三歲以前的孩子多有任性、發脾氣、不願上幼兒園、膽小、多動等問題;六七歲的孩子常見不適應學校生活,上課坐不住,愛做小動作等,但學習成績還能湊合;八九歲(三年級)是諮詢學習障礙問題最多的年齡段,那些在早期僅發現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到了這個階段則開始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紀律更差,不愛寫作業;到了十一二歲學習就開始跟不上了,還會出現厭學情緒和逃學問題;青春期又是各種心理問題的高發期,除了學習問題外,又有與父母的關係,與異性同學的交往、與社會交往、性知識等問題。
我們把這些問題串起來,不難發現,孩子如果在某一個階段的問題沒有解決,將會遺留到下一個階段去,問題會越積越多,養成習慣就會積重難返。
心理學家早已研究發現,兒童從出生到成熟(0~18歲)要經歷6個關鍵的轉折時期:①新生兒(0-1個月);②一歲左右;③三歲左右;④六歲左右;⑤女孩的十一二歲和男孩的十三、四歲;⑥十七八歲。
如果在這些關鍵期里的主要問題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解決,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每個父母都會深切體會到培養孩子成長的艱辛。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哪些階段是關鍵的轉折點,在這一時期要重視哪些問題,從而用科學的方法訓練和培養,那麼,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出生一個月的孩子,主要問題是要從生理上、心理上適應外界環境的巨大變化。
在此期間,新生兒的腦發育是否健康,功能是否正常,將對以後的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
正常的新生兒應該具備下列神經系統反射:覓食、吸吮、握持、擁抱、踏步和交叉伸腿反射。
在一歲之內,每個月孩子智能發育的正常規律如下:
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十捏周歲獨站穩。
但是,父母不應坐等孩子自行發展,而要主動地訓練孩子進行這些活動,否則就會影響孩子今後大腦功能的發育,例如注意力、語言、動作協調等能力。
一直到三歲以前,對孩子的訓練應著重知覺——動作的訓練,練習爬行、蹦床、滑梯、平衡木、拋接球、拍球、跳繩等。
三歲的孩子第一次有強烈的獨立傾向,也就是父母感覺到的「逆反」,他們開始要求「我自己來」。
儘管他們會把飯吃得到處都是,把東西弄得亂七八糟,但他們還是要求自己干,而不讓父母幫助。
這時父母不要強迫和壓制孩子的獨立意識,而要因勢利導,訓練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操作能力。
在思維能力上,這時的孩子開始具備具體形象思維,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迅速,父母開始給孩子講故事,教他們識字、數數,但不要占用時間過長。
要有意識地帶孩子與外界交往,鍛鍊孩子的膽量,消除敏感。
繼續訓練孩子的知覺——動作綜合能力,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動。
腦電圖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腦的發育並不是勻速發展的,在四至二十歲期間,有兩個顯著的加速時期。
一個是五、六歲之間,另一個是十三、十四歲之間。
六歲的孩子將結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身上有了一些責任——完成作業,也有了一些壓力——成績的競爭。
隨著他們社會角色的變化,人們對他們的要求也在變化。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成績並不是衡量優劣的標準,因為這時期的課程都很簡單,孩子們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績。
這一時期關鍵在注意力、自制力、獨立性和培養良好習慣等方面對他們進行更高的要求。
有些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可以,就忽略了孩子在學習能力上的問題,如注意不集中、寫作業拖拉或不愛寫作業,粗心大意以及性格上的問題,如膽小、愛哭、吃手、發脾氣等,而這些問題在八九歲時就會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學習成績會突然下降,情緒不穩定等。
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不良的學習習慣是有很大關係的。
所以,父母和老師在孩子六歲時,就應該把教育重點放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
九歲的孩子已經逐漸適應了學校生活,但此階段的學習難度明顯加大了。
在語言表達方面,對文字的理解和內在聯繫要求更深;在數學方面,應用題的量加大,對抽象思維的要求更高,運算的複雜程度加大。
好多父母和老師感覺到三年級對一些孩子來說,仿佛是一道分水嶺,有些孩子仿佛「一天之內」突然變得聰明起來了;有些一年級學習很好的孩子卻逐漸在退步。
分析其中原因,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這一時期,仍應重點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十一、十二歲的孩子正是要向青春期邁進的年齡,在學習上將面臨由小學升中學的轉折,所以學習任務會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重。
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力在早期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那麼在這一時期,就不僅僅是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問題,還會出現厭學、逃學等問題,需要心理醫生、父母和老師的幫助會更多,矯正時間也會更長。
小學升到中學,在孩子的心理上會產生突變。
父母們會忽然覺得一向聽話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得固執、愛頂嘴、內向、易衝動等。
看著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不管不行,管得太多也不行,該怎麼辦?
心理學家把青春期稱為第二個「斷乳期」和「反抗期」,也就是說他們開始從心理上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不再言聽計從,而是堅持自己獨立的觀點,即使對於正確的建議,他們也會有逆反心理。
他們在情緒上、思緒上、自我意識等方面都和小學生有了明顯的不同,但與成人相比,還相當不成熟。
這些心理變化過程是人類都要經過的,父母們不妨將孩子的現在與自己的當年做個比較,從而制訂出相應教育方法。
對於半大不小的孩子,他們最不能接受的是居高臨下式的教育,所以,中學生的父母,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用平等的民主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比如,孩子有時會提出幼稚的問題或看法,父母不要嘲笑譏諷,也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答案告訴他們,而應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孩子就會自己成長起來。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們訓斥孩子「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這種急於求成的教育方法只能讓孩子再也不和父母講心裡話。
其次,父母不要以完美主義的態度對待孩子。
有位小學校長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經常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
不管孩子怎麼做,她都能挑出孩子的毛病。
結果孩子變得特別敏感和自卑,不能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生活。
父母的耐心和鼓勵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第三,父母不要對孩子有太多的呵護和包辦代替。
其實,讓孩子做家務,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是培養孩子責任心和獨立性的重要途徑,也是調劑孩子緊張的學習生活的好辦法。
很難想像一個只會學習的孩子將來的獨立工作能力會怎樣
第四,父母要在適當的尺度上約束孩子,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全面壓制,給孩子稍微寬鬆的空間。
像小樹生長一樣,生出多餘枝椏時再修理它們。
不以分數論英雄,父母要無條件地愛著青春叛逆期的孩子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敏感、自我意識強、情緒波動大,易產生厭學心理。在這個非常特殊時期,家長想要和孩子和平相處,需要格外小心謹慎。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可觸摸的網,如果家長強行去觸摸,很有可能把網觸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