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父母,為什麼都如此重視讓孩子做家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文轉自金牛教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現在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

越來越捨得花費

給孩子買好的吃穿用品

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環境……


但是好的教育,不是只有文化知識

還有一種叫生活的技能

心理教師吳文君有一個觀點

享受父母給的零花錢

是孩子的權利,而非父母的恩賜

幫助父母分擔家務

是孩子的義務,而非父母的壓迫


獨立

蜜雪薇琪 - 蜜雪薇琪


可是在許多中國家庭里

「做家務都是大人的事情

小孩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他累著

用不著讓孩子做家務,浪費時間

……


然而,一味保護寵溺

萬事包辦代替的結果

往往不是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的孩子

而是讓「巨嬰」和「媽寶」頻頻出現

1

「武裝到牙齒」的保護

才會害了孩子



去年,一條廣告在網上引起了爭議:

一個剛到美國留學第八天的男孩,邀請外國朋友來家裡吃飯。

說好了要做最正宗的中國料理,卻被一道簡單的番茄炒蛋弄得手忙腳亂。


因為不知道先放番茄還是先放雞蛋,他只能打電話向父母求助。

國內時間還是凌晨,父母卻不得不起床來拍視頻「手把手」教兒子做番茄炒蛋。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曾說:「很難想像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有許多人吐槽說:現在的孩子,「小皇帝」、「小公主」越來越多了,孩子一個個都嬌氣得要命。

可很少有人去追問這些孩子的父母,是如何養出「小皇帝」的。

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在一檔綜藝上說:「我在這個家裡的位置,一人頂兩個菲傭。


兒子三十多歲了,但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她都要插手過問,不這樣做,她不放心。

和朱雨辰媽媽一樣的父母,其實不在少數。

曾經轟動一時、被譽為「神童」的魏永康,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十三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十七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沒過多久,他就被中科院勸退,原因是「高分低能」。


中科院的老師回憶說,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在生活自理方面還不如一個小孩子:天冷不知道加衣服,天熱不知道脫衣;房間從不打掃,髒衣服髒襪子到處亂扔。

他極愛看書,經常窩在寢室埋頭閱讀,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寫畢業論文。

一門功課被記零分、沒提交畢業論文,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資格。

「勸退事件」之後,許多人開始關注其中原因,很快就發現,魏永康根本無法適應離開母親獨自生活。




從小洗衣做飯、洗臉洗澡甚至擠牙膏這樣的小事都由媽媽一手包辦;高中時,媽媽為了讓他吃飯時也能安心看書,給他餵飯;大學時,也陪讀在兒子身邊……導致成年後的魏永康,看似已經脫離父母,卻毫無生活獨立的能力。

史丹福大學校長助理Julie Lythcott在演講中說:很多家長錯把自己的身份從「父母」變成「管家」,總是希望能事無巨細地為孩子做到一切。

尤其在孩子成績這件事上,更是心甘情願地「服務」。


◎ 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

使盡渾身解數,就為哄著孩子好好學習,只要門門功課拿A,不做家務就可以是理所應當。

孩子早上醒過來飯就遞到嘴邊;走不了幾步就有車接車送;內衣內褲只管扔一邊自然有人洗……

父母武裝到牙齒的保護,恰好剝奪了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的好機會。


◎ 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

作家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里寫到:「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孩子『索要』。

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2

聰明的父母

懂得偷懶



1938年,哈佛進行了一場名為「格蘭特研究(GrantStudy)」的調查,整個過程持續75年。

在最後20年,他們對波士頓456位少年進行追蹤調查,結合史丹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得出了一些結論: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喜歡做家務和不喜歡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後者高20%。

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可能在一些家長眼裡,做家務就是簡單地乾乾活,出出苦力。

事實上,做家務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出苦力」這麼簡單。



1、做家務有助於開發智力

朱棣文在接受採訪時說,小時候媽媽就對他提過要求,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

這種經驗和能力,對一個人在科學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原部長朱棣文

2、做家務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動手能力的增強,足夠讓孩子在走向獨立時更無所畏懼。

浙江的一位媽媽在朋友圈曬出了十歲女兒做的飯:三道菜,一碗白米飯。

這位媽媽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但女兒似乎很享受做飯。


◎ 來源於浙江新聞


我們無法預測一個孩子的將來,但至少這個女孩,絕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憂心自己「吃什麼」。

沒有哪位父母敢保證自己能護著孩子一輩子,孩子離開自己後,該如何獨立生活?這也是為人父母,必須給孩子上的一課。



3、做家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家庭觀念

陝西西安的夜市攤上,一名正在給顧客打飯的十三歲的男孩被鏡頭記錄下來。

記者問他為什麼在這裡照顧小攤,他說:「因為我媽媽很辛苦啊,我要幫忙。


◎ 來源於新京報

網友在評論里說:他的家裡貧富與否我們不知道,但在精神上,絕對是富養。

綜藝《少年說》中,一位十三歲男孩在高台上對著媽媽大喊:「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以社會實踐的名義,逼我做家務了?每天寫完作業,我得刷、擦地、擇菜,但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啊。




台下一片鬨笑,但媽媽還是堅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可以!

「將來你的另一半,她也是千嬌萬寵的一個孩子,她也是她媽媽爸爸的心肝寶貝,為什麼她要跟你受委屈呢?為什麼她要承擔全部的家務?」

「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純爺們。


◎ 《少年說》截圖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稍稍「偷懶」。

「沒有誰天生基因里就帶著『坐享其成』」,要得到,就要付出。

做家務從來不是簡單的「幹活兒」,而是讓孩子去經歷其中的辛苦,去學會體諒父母家人的付出,去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

3

讓孩子正確地做家務



做家務能夠幫助孩子成長,但如何讓孩子正確地做家務,又讓不少家長犯難。

對此,美國著名育兒專家伊莉莎白·潘特麗(Elizabeth Pantley)有一套十分實用的「育兒經」。

1、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家務活

錯估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

Elizabeth提到,一個能熟練掌握複雜電腦遊戲的孩子就一定能掌握洗碗機的運作。

她為父母列出了一份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家務活清單:


2、教孩子做家務需要耐心

家務活難免瑣碎,尤其是對家務不熟練的小孩子,能堅持做完才是最大的難題。

所以,這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父母的耐心教導和一同實踐。



3、為孩子量身定做家務活表

家務活表是每天孩子應該完成的項目,譬如:自己刷牙、自己疊被子、自己整理書桌……

將這些製成一個隨時可見的表,讓孩子一點點養成習慣,既培養他們自律,也避免了父母嘮叨式的提醒。



4、給予適當的獎勵

對成年人來說,「不給加班費的加班真的很難熬」;同樣,對孩子來說,每天做一樣的事情,也總會有懈怠。

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許能讓他們更易接受。

例如幫媽媽收拾完衣櫃就可以去看一會動畫片,收拾完自己書桌就可以出去玩……

但獎勵最好不要用金錢來衡量,將家務活變成了一場交易,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5、對於家務活要有明確的提示

「做一盤番茄炒蛋」一定要比「做一盤菜」更容易知道去做什麼,「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箱」一定要比「收拾好自己的房間」更容易被完成。

黃磊作為公認的娛樂圈大廚,不僅自己燒得一手好菜,也用這項技能影響了女兒多多。

黃磊和妻子孫莉都常在微博曬出女兒做家務的照片,其中最多的,就是烘焙。

會做一項特別擅長的家務,也會培養孩子對其他家務的興趣。


育兒經並不難學,難的是家長對待教育的意識。

孩子的成長總是讓每一位父母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家長常常為孩子規劃各種宏大的目標,卻忽視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培養。



成大事固然很有意義

但「小節」也未嘗不重要

期盼每個家長都能培養出

「成大事不忘小節」的孩子

也願每個孩子在成長中

都能獲得真正的獨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哈佛曝光扎心事實 聰明的父母都在偷懶

心理教師吳文君有一個觀點:享受父母給的零花錢,是孩子的權利,而非父母的恩賜;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是孩子的義務,而非父母的壓迫。可是在許多中國家庭里,「做家務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很會做家務的孩子,到底好在哪些地方

導讀推薦:在是否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這件事上面,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對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

別等孩子長大了,你才後悔現在沒讓他做家務

前幾天,兒子的學校開展了一項做家務打卡的活動,鼓勵小朋友幫助父母做家務。群里立刻有不同的聲音:有的家長表示支持,認為利於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但也有家長非常反對,認為孩子還小,而且家裡也沒什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