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曝光扎心事實 聰明的父母都在偷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心理教師吳文君有一個觀點:
享受父母給的零花錢,是孩子的權利,而非父母的恩賜;
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是孩子的義務,而非父母的壓迫。
可是在許多中國家庭里,「做家務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
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他累著;用不著讓孩子做家務,浪費時間;沒必要讓孩子做家務,將來找個勤快媳婦兒就行……
這大概是不少父母的想法。
然而,一味保護寵溺、萬事包辦代替的結果,往往不是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的孩子,而是讓「巨嬰」和「媽寶」頻頻出現。
1
「武裝到牙齒」的保護才會害了孩子
父母武裝到牙齒的保護,恰好剝奪了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的好機會。
作家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里寫到:「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孩子『索要』。
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
2
聰明的父母
懂得偷懶
1938年,哈佛進行了一場名為「格蘭特研究(GrantStudy)」的調查,整個過程持續75年。
在最後20年,他們對波士頓(專題)456位少年進行追蹤調查,結合史丹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得出了一些結論:
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喜歡做家務和不喜歡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後者高20%。
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可能在一些家長眼裡,做家務就是簡單地乾乾活,出出苦力。
事實上,做家務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出苦力」這麼簡單。
1、做家務有助於開發智力
朱棣文在接受採訪時說,小時候媽媽就對他提過要求,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冰箱,拿冰箱中僅有的材料下廚,能做出一頓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求好。
這種經驗和能力,對一個人在科學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
對孩子來說,「心靈手巧」往往是分不開的。
收衣服、疊衣服,分門別類的把他們放好,鍛鍊的是收納和歸類的能力;
從觀察爸爸媽媽做飯到自己親自操刀開灶做飯,鍛鍊的是觀察和模仿和思考能力;
就算是每日澆花這樣的簡單小事,也是對孩子審美情趣的一種培養……
看似簡單的家務瑣事,其實培養的孩子專注對待事情的態度和更強的動手能力。
2、做家務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動手能力的增強,足夠讓孩子在走向獨立時更無所畏懼。
作家千江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朋友的姐姐查出宮頸癌,要做手術,家人都往醫院趕。
叫姐姐的女兒時,她卻一甩手:我去幹嘛,我又不是醫生,不去!
緊跟著又問:我媽做手術了,那中午誰給我做飯啊?
一個22歲的人,不擔心即將手術的媽媽,只擔心沒人給自己做飯。
有網友評論:「每一個『白眼狼』孩子身後,都有一對『自討苦吃』的父母。
」
很多父母在小時候不讓孩子靠近任何家務,等他們長大後才發現,孩子的人生根本離不開「家務活」。
浙江的一位媽媽在朋友圈曬出了十歲女兒做的飯:三道菜,一碗白米飯。
這位媽媽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但女兒似乎很享受做飯。
我們無法預測一個孩子的將來,但至少這個女孩,絕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憂心自己「吃什麼」。
正如媽媽所說:「人生除了學習文化知識,還有一種叫生活的技能,這二者相輔相成。
」
沒有哪位父母敢保證自己能護著孩子一輩子,孩子離開自己後,該如何獨立生活?
這也是為人父母,必須給孩子上的一課。
3、做家務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家庭觀念
陝西西安的夜市攤上,一名正在給顧客打飯的十三歲的男孩被鏡頭記錄下來。
記者問他為什麼在這裡照顧小攤,他說:「因為我媽媽很辛苦啊,我要幫忙。
」
網友在評論里說:他的家裡貧富與否我們不知道,但在精神上,絕對是富養。
《少年說》里,一位十三歲男孩在高台上對著媽媽大喊:
「媽媽,你可不可以不要再以社會實踐的名義,逼我做家務了?」
「每天寫完作業,我得刷、擦地、擇菜,但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啊。
」
台下一片鬨笑,但媽媽還是堅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可以!
「將來你的另一半,她也是千嬌萬寵的一個孩子,她也是她媽媽爸爸的心肝寶貝,為什麼她要跟你受委屈呢?為什麼她要承擔全部的家務?」
「作為一個男孩子,你將來如果能泡得了廚房、下得了書房,能有擔當、有責任,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會很辛福。
」
「無論你有多大的學問你會說幾門的語言,這都不重要,我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純爺們。
」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稍稍「偷懶」。
「沒有誰天生基因里就帶著『坐享其成』」,要得到,就要付出。
做家務從來不是簡單的「幹活兒」,而是讓孩子去經歷其中的辛苦,去學會體諒父母家人的付出,去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
3
讓孩子正確地做家務
做家務能夠幫助孩子成長,但如何讓孩子正確地做家務,又讓不少家長犯難。
對此,美國著名育兒專家伊莉莎白·潘特麗(Elizabeth Pantley)有一套十分實用的「育兒經」。
1、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家務活
錯估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
Elizabeth提到,一個能熟練掌握複雜電腦遊戲的孩子就一定能掌握洗碗機的運作。
2、教孩子做家務需要耐心
家務活難免瑣碎,尤其是對家務不熟練的小孩子,能堅持做完才是最大的難題。
所以,這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父母的耐心教導和一同實踐。
有的家長看著孩子半天完不成家務,可能就會產生「與其讓他慢慢做,不如我自己來做節省時間」的想法。
這樣的藉口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也打擊了孩子的信心。
與其一味催促孩子快一點,不如親手教他們慢慢來。
3、為孩子量身定做家務活表
家務活表是每天孩子應該完成的項目,譬如:自己刷牙、自己疊被子、自己整理書桌……
將這些製成一個隨時可見的表,讓孩子一點點養成習慣,既培養他們自律,也避免了父母嘮叨式的提醒。
4、給予適當的獎勵
對成年人來說,「不給加班費的加班真的很難熬」;
同樣,對孩子來說,每天做一樣的事情,也總會有懈怠。
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許能讓他們更易接受。
例如幫媽媽收拾完衣櫃就可以去看一會動畫片,收拾完自己書桌就可以出去玩……
但獎勵最好不要用金錢來衡量,將家務活變成了一場交易,就失去了本身應該培養的目的。
5、對於家務活要有明確的提示
「做一盤番茄炒蛋」一定要比「做一盤菜」更容易知道去做什麼,「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箱」一定要比「收拾好自己的房間」更容易被完成。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明確的提示比過大範圍的要求更容易實施。
會做一項特別擅長的家務,也會培養孩子對其他家務的興趣。
育兒經並不難學,難的是家長對待教育的意識。
孩子的成長總是讓每一位父母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家長常常為孩子規劃各種宏大的目標,卻忽視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培養。
成大事固然很有意義,但「小節」也未嘗不重要。
很會做家務的孩子,到底好在哪些地方
導讀推薦:在是否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這件事上面,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對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
孩子做家務總是三推四卸?孩子做家務好處多,這位母親的回答亮了
最近芒果台的一個節目《少年說》,裡面就有一個初一的男生在抱怨媽媽總是讓他做家務,男生認為現在他還未成年,正是需要認真學習的時候,所以希望媽媽不要再讓他做家務。而媽媽的回答也是讓所有網友都覺得十分...
知道這幾個小技巧,孩子馬上愛上做家務
哈佛大學的研究證明: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
所有家長 哈佛20年調查總結:聰明的父母都在「壓榨「孩子
你有沒有看過這樣一條廣告:一個二十出頭的男孩,剛到美國的第八天,邀請同學來家裡吃飯,興趣高昂地要讓「外地的朋友們」嘗嘗地道的中國家常菜。然而,說好的最正宗的中國料理,卻被一道西紅柿炒蛋逼得連連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