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不給孩子立規矩就晚了,家長做到這4點,少走彎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周末,我們家親戚帶著他兒子來我家玩,蛋蛋差不多3歲,中午吃飯的時候,蛋蛋喜歡的菜,一定要放在自己面前,還不好好吃飯,又是玩又是鬧,自己沒吃夠就不准別人吃……親戚很尷尬,後來跟我說這孩子被慣壞了,一定得好好給他立個規矩了!

大部分家長認為給立規矩是為了約束、限制孩子的某些不恰當行為。

其實不只這麼簡單,給孩子立規矩是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做事必需有一個基本準則去遵守,否則長大了家長會很頭大,根本管不了。

但是在制定規矩的時候,家長有一些原則是需要遵守的。

1、孩子犯錯時,及時糾正

當孩子犯錯時,要趁熱打鐵。

千萬不要等一會再說,孩子會忘記的。

但是切記不能使勁吼孩子!

比如在商場,他想要某個玩具,不給買無理取鬧,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把他拉到一旁,告訴他這個行為是錯的。

如果當時他哭鬧你就妥協,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孩子就會認為哭鬧是有用的,以後還會這麼做,回家以後再跟孩子提到這個事,他也不會當回事!

2、不要跟孩子,討價還價

一旦規矩設定好以後就要嚴格執行,不論獎罰都不能夠討價還價。

而且一定要注意一點,謹防"事後獎勵"。

比如依然是孩子在商場哭鬧,你卻跟他說:"如果你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小汽車。

",「如果你不這樣了,我就給你買……」等等,此類的話。

這樣做,只會孩子越來越過分,孩子很快就會掌握了一種叫做"要挾"的技巧。

所以的千萬不要跟孩子討價還價。

3、有些事,一定堅持原則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教育需要每一位父母的關注和堅持。

當孩子犯錯了以後,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要讓孩子覺得大哭大鬧以後,就會沒有事。

錯就是錯,孩子做錯事不要緊,但一定要讓他了解這件事是錯誤的,以後不能再犯!另外,家長需要把制定的規矩告訴給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員,達成一致之後就開始嚴格執行。

比如,你不允許孩子每天吃糖,但他會去找爺爺奶奶哭鬧,去要糖,通常爺爺奶奶都會妥協,這種事一定要禁止。

4、明確期望,一言為定

家長可以在做某些事情前,跟孩子明確自己的期望。

比如,打算去商場的前,就要提前跟他說好,我們不是為了買玩具而去的,我們是因為有別的事情,所以不能到了商場就哭鬧要玩具,還有在路上就告訴他,在商場必須和媽媽手拉手,不能亂跑,在做事情前就跟孩子約法三章,比發生情況再懲罰效果要好。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的成長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約束。

孩子做事情有其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原因,也會受到家長無意識的「榜樣」或者不當教養方式的影響。

「育兒」先得「育己」,家長要走進、了解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同時,對我們的教養方式要善於總結、反思和適時改變。

我們一起努力!

擴展閱讀:

孩子出現這6個不良行為,父母趕緊阻止!縱容不是愛,只會害了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沒有原則的父母,教不出有教養的孩子

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全部的愛。所以,一味地縱容,覺得「只要孩子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規矩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懂」……

給不同年齡孩子立規矩妙招

孩子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學習守規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規範也應隨著其年齡增長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