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篇 科學育兒,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1564字>

家庭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的變遷、教育主體的年齡心理變化而發生變化。

現如今,大家都在談科學育兒,津津樂道,各學派、各理念、各方法,道層、術層、策層,猶如諸子百家,各人都認為各人是最科學的育兒。

有一種教育方式——吼叫式育兒,似乎在如今社會文化中顯得讓人不恥去談及。

因為吼叫式教育如同傳統育兒中打罵教育,與當今的育兒理念任一主流學派都相悖。


我也是奉行於不吼不叫育兒,但我並不是汲取了「不吼不叫」式教育理念,而是我本人性情不具吼叫式特質,而且也習得了父母教育我們姐妹的方式,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公平公正、以理服人,我的印象中,我的父母從不曾打罵我們,這也是我們的幸運,呵呵。

隨著工作中對各學派育兒理念精髓的鑽研與融匯,逐漸地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不吼不叫會優於吼叫打罵式教育,我稱後者為簡單粗暴。

然而在一次個案中,徹底顛覆了我對我所說的「簡單粗暴」的認識。

個案中的媽媽說,她的丈夫教育孩子屬吼叫式教育,聲音之大足以把樓上鄰居吸引過來,她特別不滿意丈夫的這種教育方式,但卻又束手無策,因為她的任何努力都是盲人點燈——白費功夫,她擔心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而且,她的孩子已經有過兩次的離家出走。

這位媽媽說,她小時候被父親曾經大聲責罵過,那種讓她顫慄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成為一塊揮之不去的陰影,為此她很焦慮,不只為孩子的眼下,也為孩子的將來。

我同情於她的無奈和孩子的無辜,然而當我們隨著對關係模式探究的深入,卻驚訝地發現,整個過程中,孩子與爸爸的連接最緊密!我真心很詫異!與此同時我也想到了我的孩子和她的父親(我的先生),又想到了前幾天那位媽媽為學校教育機構對他的孩子施行的「體罰教育」的焦慮,目睹現場,隱隱中我似乎明白了點什麼。

原本我們所認為的好與不好,正確與不正確就都是基於我們自己的認知,然而用在此情此景,我卻恍如剛剛發現新大陸一般驚喜。

當媽媽們焦慮於父親對孩子的責罵、焦慮於學校機構對孩子的體罰時,在當事人(孩子)那裡卻似乎根本沒媽媽們想像得那麼嚴重!

在上次對暴力教育(「體罰」)焦慮的文章中,我總結了,要判斷孩子是否遭到了暴力教育,要從孩子的情緒起伏程度來判斷,那麼對於這次我們說的吼叫式育兒與科學育兒又怎樣去區分呢?科學育兒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除了要靠物質來保證生存,還要靠精神來促進其發展,某種程度上,精神滿足要優於物質滿足。

這裡的精神滿足狹義地講即是我們說的「愛」、「父親的味道」、「母親的味道」、「家的味道」。

孩子需要在愛的氛圍中成長、發展。

科學育兒中有一套又一套的規範化用語,有一種又一種的非語言溝通技巧,然而,如果這些都缺了「愛」的基礎支撐,科學育兒還會有該有的效果嗎?我想,也許就如同一個會和孩子交流的沒有溫度的智能機器人而已。

所以,我們回頭再來看那位吼叫式爸爸和孩子,孩子畏懼於爸爸的吼叫,但也一定享受到了非吼叫時期爸爸深沉、綿長的父愛,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讓孩子與爸爸有那麼緊密的愛的連接吧。

由此,我們也可以延伸去理解,我們對孩子,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技巧,基於什麼樣的科學理念,究其根源也只是出於我們愛孩子,我們之所以希望改進我們從父輩那裡習得來的教育方式,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希望能更好地愛孩子。

到這兒,我們就應該不會再詫異孩子對吼叫爸爸的深深依戀了。

這樣看下來,科學育兒究竟是什麼,答案就自然浮出水面了,讓孩子能收到愛的教育就是科學育兒。

讓孩子收到父母對他的愛,這份愛的力量要遠遠高於一切的規範化用語、一切的行為技巧、一切的理念標準。

這樣說下來,我們還有必要去研究和學習科學育兒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們學習科學育兒的最終目的是:要摒棄我們已經習得的或自發創造的、讓孩子接收不到或者接收到很少愛的教育方式!學習無時不在,我們同行!


智慧如你,不想發表一些看法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正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式家庭教育一直都呈現著兩極分化的狀態,其中一種實在四讓人大跌眼鏡。這些父母堅信「孩子不打不成材」,極端的打罵式教育理念令孩子在充滿壓抑的家庭環境裡感到窒息。這種育兒理念,真的有可取之處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