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有不良行為,家長應該這樣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什麼是不良行為?

其實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此時惟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

從這段不良行為的釋義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幾種原因:

我把它們稱為正常的偏差行為,因為這些行為中有許多的客觀原因在裡面,以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些都可以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正常特性。

可是如何糾正孩子的這些不好的特性呢?

1.錯誤行為背後的信念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犯錯,並不是因為孩子有多壞,而是因為他們的歸屬感出現了缺失,而孩子本身又認識不到這樣的問題,因此只能用一些錯誤的方法去尋找,從而導致了不良行為。

2.尋求過度關注

如果當孩子在你打電話或者工作的時候、纏著你陪他玩兒,或者央求你幫他做一些他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多半是因為孩子想要尋求你的關注,試圖找到歸屬感。

當我們在深入去看的時候,孩子要表達的是注意我。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停下手裡的事情,跟他享受一段非常純粹的親子時光,好好地陪一陪他,孩子的心理就會得到滿足,會特別開心。

3.尋求權利

它的背後信念是「我說了算,我不想聽你的,我要為自己作主」,而孩子最深的需求是,讓我幫忙,給我選擇。

如果孩子在媽媽對他提出要求的時候頂撞媽媽,說一些具有傷害性的話,那麼孩子可能是在尋求權利,不希望自己的行為被家長控制。

這時我們最好退出爭鬥,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下來,承認所發生的事情,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邀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和孩子一起協商解決。

或者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你試圖讓孩子做什麼,注意避免提醒和說教,會尤其有效。

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犯的錯誤,還要去深刻地分析挖掘孩子背後犯錯誤的原因,根據孩子的錯誤目的,做出相應的回應,當我們認識到孩子不良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心理需求之後,就會對孩子的錯誤有新的認識。

只有清楚了孩子的需求,我們才能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通過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來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從而改正錯誤,幫助孩子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