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罵你不是因為我愛你,我罵你是因為我情緒管理不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勞動節期間家庭聚會,大家一起交流育兒心得,表妹忽然對我說:「我現在越來越發現,克服自己的焦慮,允許孩子慢慢來,孩子會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
在這一點上,姐你做得最好,以前我總覺得你怎麼那麼寵孩子,現在才發現,給孩子的自由越多,他成長得越好。
」
我控制住眉飛色舞:「你這是在誇我嘛?我怎麼聽到的關鍵詞是,你『以前』覺得我很寵孩子,一直忍著沒說出口也真難為你了!」我倆哈哈大笑。
無獨有偶,昨天好友也對我說:「以前我總覺得你太寵孩子了,孩子不聽話,你都不當場解決。
現在才發現,當場罵一頓,孩子也許聽話了,其實只是被嚇住了,心裡卻不順溜,久之久之還會把孩子的天性給壓抑了。
」
好吧,聽上去怎麼都不太像讚美,我是那個在你們眼中「寵」孩子的媽媽。
——吳老師
一直想寫寫「寵」孩子的話題,我的觀點有兩個:
一、好孩子是寵不壞的;
二、這世界上就沒有壞孩子。
今早我看到《超級演說家》里一位心理諮詢師賴佩霞的演講《幸福為什麼那麼難》,其中一段相當震撼:
媽媽伸出一個手指,指著孩子大聲喊道:
「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你聽懂了沒有,不要還嘴!」
孩子看著這個媽媽:她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
孩子拚命說服自己:原來那個就是愛!
長大了之後,這個孩子怎麼來愛父母呢?
他一樣大喊道:「我跟你講過了,要你多穿點衣服!醫生怎麼告訴你的?你聽不懂嘛?!」
如果你是這個父母,你不會說孩子很愛你,我相信你一定會很難過。
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我們,我們是不是也能不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孩子?
我們要不要誠實一點:
我罵你不是因為我愛你,我罵你是因為我情緒管理不好!
是的,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孩子得嚴格管教,不能寵愛。
可惜我們把發火罵人當成了嚴格管教,又用「因為我愛你」來一葉障目。
其實發火罵人真的只是情緒失控,卻沒起到管教作用。
當兩個孩子因為搶玩具而發生爭吵時,那個「嚴格管教」的父親立刻跳出來,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出來,要求孩子立刻給對方道歉。
做家長的,希望在別人面前展示出:我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我嚴格管教孩子。
可是這位父親卻沒有看到孩子心裡的委屈:
這個玩具本就是我的,我為什麼要讓給他?是他搶了我的玩具,我為什麼要跟他道歉?
養育孩子,關注點本應該在孩子身上,可我們卻忘了關注孩子的感受,只是關注我們自己做家長的名聲。
另一位父親,因為孩子把他養的花弄壞了,氣得動手打孩子屁股,媽媽急了:「你到底是養孩子,還是養花?」
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應該始終關注孩子,而不是我們的名聲,更不是其他東西,更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個寬容的家長。
01
孩子的成長有自然規律,得寬容!
我家Q妞兩歲的時候,我帶她和朋友們一起吃火鍋。
孩子對撈食物的漏勺發生了興趣,於是她拿過來玩,發出叮叮噹噹的磕碰聲。
一個二十幾歲的未婚姑娘皺了皺眉,見我沒有制止的意思,她從Q妞手裡搶過漏勺,重新放好。
孩子挪過去,又拿起漏勺來玩,姑娘又拿走,孩子又拿來,反覆幾次,姑娘終於忍不住,很嚴肅地對我說:「你應該告訴你的孩子,這個東西是吃飯用的,不是玩的!你應該告訴你的孩子,她不應該在別人吃飯的時候打擾別人!」
我把孩子抱到邊上的空桌上,陪她一起玩點別的,轉移一下注意力。
一邊是凡事都好奇的兩歲娃娃,一邊是沒當媽的二十幾歲的孩子,對誰我都不能說「應該」、「不應該」。
我知道在這姑娘的眼裡,我是把孩子寵得沒有規矩的媽媽,可是,好奇心爆棚的兩歲孩子什麼都想玩一玩,這是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
而且我不想告訴她這把漏勺只有撈食物一個作用,興許她還能想出其他三四種用途來。
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太多,比如說兩個月大的嬰兒開始吃手,比如說十幾歲的孩子要經歷叛逆期,變成一頭狂怒的獅子。
如果我們學點心理學,就會知道「吃手」叫做「口欲期」,正是孩子通過嘴巴感知世界的時候,如果順應孩子的規律,把小手經常洗洗乾淨,或是買個安撫奶嘴,就可以讓孩子在愉快中獲得成長,到了時候自然而然就不會吃手了;
心理學還告訴我們,經歷過叛逆期的孩子才會成熟,沒有叛逆期的乖巧孩子,成年之後會出現幼稚化傾向。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的行為不正確,是我們做父母的知識太缺乏,不知道這是自然規律;
不是孩子的行為不應該,而是我們做父母的克服不了自己心裡的不舒服。
因為我聽不得叮叮噹噹的磕碰聲,所以你不能玩漏勺;因為你吃手我看著很難受,所以你不能吃手。
可是,養育孩子,真的要尊重自然規律,要寬容面對這些必經過程。
就像孩子喜歡在牆上亂畫,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有潔癖的家長會因此而崩潰,忍不住對孩子大呼小叫「你能不能消停會!」
可是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空巢老人,看著這乾淨整潔得有點可怕的屋子,是不是會懷念當初窗玻璃上的髒手印,懷念耳畔的哭鬧聲,那份混亂中的親密和快樂,是我們心底永久的幸福。
02
緩一緩,讓批評變成引導
是寵愛還是寬容,差別只在於,有沒有原則底線。
遇事不解決不處理,那是寵愛;
涉及到原則底線價值觀的,當時緩一緩,事後認真溝通,這叫寬容。
孩子出現行為不當,做父母的當場反應過激,一方面是情緒失控,另一方面也是做給別人看看:我是不寵孩子的喲!
可是對於不懂情緒控制的孩子來說,正在high點,冰水澆在旺火上,除了滋滋的聲響什麼都不會改變。
當場處理,孩子往往感覺被批評、不服氣,如果想引導到正確的行為上,需要緩一緩再處理。
Q妞有一次因為跟外婆不開心,她大聲喊道:「我要外婆滾蛋!」
外婆氣得臉都發青:「你這個孩子,我這麼喜歡你,你居然這麼跟我說話!」
眼見老媽將要情緒失控,我過去摟住她的肩膀,對她耳語道:「媽,別生氣,孩子說的不是真心話,我給你倒杯茶,你去房間裡休息一下。
」
老媽進了房間。
我沒有搭理Q妞,又回到書房繼續工作。
孩子一開始哭聲很大,慢慢地越來越小,最後哭聲停了。
大約過了10分鐘,她推開了我的書房門。
Q妞:媽媽……
我:有什麼事嗎?
Q妞:媽媽,你怎麼不理我?
我:哦?你覺得我為什麼不理你?(孩子不接話茬)
Q妞:媽媽,你抱抱我!
我:好的,來,我抱抱你……你是我最愛的寶貝!(我撫摸著孩子的背)
Q妞:媽媽,我真怕你永遠不愛我了……
我:你是我的孩子,我永遠都愛你,哪怕你不乖,哪怕你犯了錯,我永遠都是愛你的,沒有條件。
Q妞:媽媽,我要你原諒我!
我:哦,原諒你什麼?
Q妞:我剛才說了壞話……
我:什麼壞話?
Q妞:我說要外婆滾蛋……
我:你心裡希望這樣嗎?
Q妞:不希望……
我:如果外婆真的回家了,會怎樣?
Q妞:沒人照顧我們,再也吃不到外婆做的飯飯,我會非常非常想她!(哇,芊芊失聲痛哭)
我:哦,那下次你還要說這樣的話嗎?
Q妞:不了,我再也不說了!
我:外婆還在生氣呢,怎麼辦呢?
Q妞:我去給外婆道歉!
Q妞走到外婆的房間,推門進去。
「外婆,我錯了,我給你道歉,我再也不說那樣的壞話了,我要你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外婆抱著Q妞,一老一小簌簌淚下。
事後,我跟老媽說,孩子現在正處於「暴力語言期」,就是特別感興趣說那些「滾蛋」、「打死」之類的特別暴力的語言,感覺到這些話對別人的影響,從中體會快感,是這個年齡段的特徵。
而我們大人的反應決定了她是不是能夠正確認識這些暴力語言的危害,如果大人不在意,孩子會養成污言穢語的習慣;如果大人反應過激,卻不能正確引導,孩子內心其實是無所適從的,因為他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這些語言。
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延緩一下處理,這是允許孩子情緒平復,給孩子一個觀察思考的機會,繼而進行心平氣和的交流,這就讓負面的批評變成了正面的引導。
一個充滿愛的孩子,必然是被父母寵愛長大的;
寵愛是讓孩子真正感覺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不沉重、不嚴苛;
正確的寵愛是父母心裡有桿秤,知道原則底線在哪兒,在安全合理的範圍之內,讓孩子撒開腳丫子折騰,給孩子更多自由。
例如漂亮的媽媽,常常喜歡搭配好每天的衣服讓孩子穿,可是有個性的孩子卻喜歡穿自己搭配的衣服;正確的寵愛就是,即使她現在搭配的衣服看上去奇奇怪怪,但是讓她獨立自主,比看著舒服更重要;
如果我們不懂得寬容接納,孩子永遠也學不會寬容接納;
如果我們不會學習成長,孩子更是止步不前。
身為父母,我們都沒有經驗,可是現在獲取知識的渠道無限,我們可以學習、可以了解,放下執念,開始覺知。
即便你曾經有個辛苦的童年,即使你沒有寬容接納的父母,即使你正經歷著婚姻的不幸,仍然可以讓孩子獲得心靈的自由幸福,同時也讓身為父母的我們開啟幸福之門。
*
*
--- E N D ---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父母一定得這樣管!
孩子在逐步成長中,開始有自己的小心思了,變得十分有「個性」,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處理好,以後會越來越叛逆,再想建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就顯得尤為艱難,孩子成長過程中有3次叛逆期,只要關鍵時候處理好,後...
孩子叛逆不服管?這幾招教你輕鬆化解!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叛逆期的教育其實並不可怕
其實,所謂的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對孩子來說只是成長的標誌而已,家長們需要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裡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孩子進入小學後,由於在學校中開始學會了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