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快樂和諧的三大關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位母親問她5歲的兒子:「假如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時渴了,一時又找不到水,而你的小書包里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
兒子小嘴一張,奶聲奶氣地說:「我會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
」雖然兒子年紀尚小,不諳世事,但母親對這樣的回答,心裡多少有點失落。
她本想像別的父母一樣,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該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變了主意。母親握住孩子的手,滿臉笑容地問:「寶貝,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兒子眨眨眼睛,滿臉童真地說:「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留給媽媽!」
那一刻,母親的眼裡隱隱閃爍著淚花,她在為孩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為自己和孩子做到快樂溝通而欣慰。
的確,在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但能做到愉快地溝通,則會讓親子關係更加親密。
快樂溝通可以說為有效溝通錦上添花。
如何讓溝通變得快樂和諧?幽默的話言、多些互動和良好的談話氣氛是三大關鍵。
幽默地和孩子溝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板起面孔說教。
其實,可以來點幽默,教育效果將會更好。
幽默是潤滑劑,能使大家融洽地相處;幽默是快樂之源,能使我們的家庭生活充滿和諧與快樂。
在我們的家教中,恰當的幽默不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謹,還能使其在輕鬆一笑中接受良好的正確的教育。
幽默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視的家庭教育手段。
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
在一個充滿幽默歡笑的家庭里,孩子就會變得活潑、熱情、開朗。
目前,西方國家的教育機構相當重視對孩子幽默感的培養。
作為啟蒙教育者的父母,與子女開些善意的玩笑,鼓勵孩子說些健康的俏皮話,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
對待孩子的錯誤,嚴肅認真的批評是一種教育方法,有時採取幽默的手段同樣也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們不應總是用斥責、懲罰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孩子,不要讓孩子總是擔心受到懲罰,而要使他們在看出自己的錯誤的同時破涕一笑,其效果往往比板起面孔訓斥孩子好得多。
與孩子的快樂互動時間再多一點
瑪麗每天一早上班,下午3點下班。
回家後,瑪麗先是檢查兒子的書包,再到洗衣間給兒子洗衣服,然後做晚飯。
一次,當瑪麗打電話聊天時,10歲的兒子在起居室吼了起來:「媽媽,你就不能坐下來陪我一分鐘嗎?」兒子的話令瑪麗大為震驚。
自以為對兒子已夠關心的瑪麗,居然受到了兒子的責問。
在今日,多數父母因工作繁忙,僅注重在生活上關照孩子,而對於孩子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卻一無所知。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人們心理的躁動不安,以及各種複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使得人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
也許我們真的有無數事情要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必須作出選擇。
只要稍動腦筋,就會發現許多事情都可以變成娛樂。
做飯時,不妨與孩子玩玩「過家家」的遊戲,其實這並不耽誤做一頓豐盛的晚餐,還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與大一點的孩子一起做家務、猜謎、說故事、講諺語等,都是不錯的活動。
我們身邊超過40%的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只談孩子的學習,而溝通的方法多數仍以「父母」自居,以命令口吻與孩子說話,更有一部分父母乾脆承認無法與孩子溝通。
他們或許不知道,如今孩子喜歡的父母是:和藹的、朋友式的、願與孩子溝通的和有幽默感的。
創造良好和諧的親子溝通氛圍和環境
有些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講究氛圍,只要是想溝通了,隨時隨地就開始,這樣不好,往往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當親子交談的溝通氣氛不順暢時,你可中斷交談,以沉默來停止負面的情緒,或暫時離開談話的現場。
萬一不能離開,就強迫自己轉移思考,想想任何其他的事件或經驗:也許是一些令人愉快的回憶,也許是正在計劃的事,可使自己暫時忘掉困擾的問題。
如果有些事情令你感到很困擾,希望暫時忘掉它,你可以大聲地自我對話,談一些與這無關的事情,諸如想想明天要到百貨店買什麼東西,房間衣物是不是要稍加整理。
負面思考的停止或轉移,可以讓自己暫時逃離不愉快的情緒,以免影響親子溝通的氣氛和心情。
每當父母衝動地採取某種行動時,常常正中孩子的心意,且更增強了孩子不良行為的表現。
如果父母能表現出不在意或一些孩子預期外的反應,通常孩子會察覺到他們的行為無效而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陳小春多次凶兒子!而他家的教育方式是……
爸爸去哪了5,終於開播!其中最讓人期待的肯定是「山雞哥」陳小春和兒子Jasper的互動啦。大家都以為Jasper會是一個高冷的小孩,卻沒想到他是一個溫柔又體貼的小暖男。節目中陳小春一如既往的帥酷...
父母的音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教養
美國說話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研究者將媽媽們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放給10名7至10歲的兒童聽。之後讓他們寫出媽媽吼叫的內容,結果只有13.3%的孩子寫對。研究者稱,大音量的吼叫,對...
家長會和孩子溝通嗎?如何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也不會例外。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沒有自己的想法。這種看似正確的想法,其實是荒謬的認知。孩子雖然年齡較小閱歷不足,但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人。只不過生理和心理的不...
奶奶成了孩子的媽媽,而你被叫成姐姐,頑固的家庭問題如何解決?
一次育兒交流公開課上,在提問環節,有一位媽媽提到自己的困擾:孩子不叫她媽媽,叫她姐姐,對著奶奶叫媽媽,嘗試過增加陪伴,改變與孩子的交流和互動,但她表示完全無能為力。和這位媽媽更深入地進行溝通後感...
親子關係跟不上,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
原標題:親子關係跟不上,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家長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很多爸爸、媽媽一直思考的問題。其實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怎樣的親子關係才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