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的,他們對所有人都表現出最真誠的熱情。
朋友需要幫助時,他們會提供最有力臂膀。
陌生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也同樣竭盡所能,可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友好。
2018年5月,湖南9歲女孩在遊樂項目前排隊時,因阻止一對母子插隊而被打。
打人的母親還是孕婦。
事後孕婦不僅沒有道歉,其丈夫還惡意詆毀女孩。
2018年5月,江蘇常州一名技校學生被多人強行灌白酒和礦泉水。
2017年11月,紅黃藍幼兒園兒童遭遇老師扎針、餵不明白色藥片。
2017年6月,江蘇豐縣創新幼兒園發現惡意爆炸事件,導致8人死亡65人受傷
……
沒有人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卻無法逃避這一殘酷的現狀。
據專家推算,我國15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竟有40萬至50萬之多,因為缺乏安全防範和自我保護意識而致殘的兒童就更不計其數。
在「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薰陶下,大多數父母更傾向於教育孩子怎麼做人,即使會提到自我保護,也只是表面的一帶而過。
似乎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我們更多的應該為他人考慮,而不是一直為自己考慮。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自己的孩子與朋友的孩子發生爭執時,父母們通常的表現便是先責備自己的孩子,然後替孩子道歉,這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其不利。
01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
中國籍德國留學生李洋潔在住宅附近跑步途中,遇上了一個德國女性,她聲稱自己的箱子搬不動,需要幫忙。
這位善良的女孩被騙到女子家中後,被躲在門後的德國男人捂住了嘴巴,推進家中弄死。
許多不法分子利用孩子的善良,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來滿足一己私慾。
愛默生說過「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點鋒芒」。
作為父母,我們要提前讓孩子們知道這世間的險惡,所有的善良應該建立在能好好保護自己的基礎上。
當陌生人向我們求助時,我們要先保證自己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裡之後,再進行幫助;
當陌生人以種種藉口帶我們去其他地方時,我們要堅決的拒絕;
當遇到一些行為偏激或者是一些動作古怪的人時,我們保持距離,儘量遠離;即使是朋友、親人求助,我們也要量力而行。
這世界沒有那麼多不好意思,很多孩子,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子,最講的是哥們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他們最為尊崇的英雄主義。
父母就要多和這個時期的孩子聊聊,生命只有一次,他們不止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家長和親人負責。
他們的某些行為,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更會關係到愛他們的親人。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就更應該告訴他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他們沒有責任去幫助那些比他強的人,如果真的想幫助,也一定是先保證自己的安全前提下。
作為父母,要把每一個能想到的危險場景儘可能早的跟孩子進行演練,從而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02
你要學會反擊
有兩個幼兒園孩子的媽媽在聊天:
甲媽媽,「聽我們家孩子說,他們班的XXX,總是被班裡的幾個孩子欺負」
乙媽媽,「我也聽我們家孩子說了,他性格比較膽小,有什麼事總是喜歡哭,也不會還手,所以同學才會欺負他」
經過研究表明,很多被欺負的小孩,他們都有一個共性:膽小、軟弱。
孩子的性格形成跟父母早期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有些父母總是告訴孩子要忍讓、要謙虛,導致孩子的性格長期受到壓抑,在面對他人的攻擊的時候,也無法採用正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孩子需要養成,也必須養成善良、寬容的良好品德,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
就像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孩子挨打了,要不要要求孩子打回去。
當然我們關注的不是孩子要不要打回去的問題,而是什麼樣的處理方式對孩子是有利的。
如果一個孩子本身就屬於爭強好勝的,你再告訴他,誰欺負他就讓他打回去,無疑很容易增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相反,如果一個比較軟弱的孩子,遇到相同的事情,想必你讓他打他也不敢打。
因材施教,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解決辦法,武力絕不是反擊的最好方式。
當孩子遇到他人欺負的時候,首先要表達自己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情緒,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
如果得不到解決,一定要像老師、家長尋求幫助,切不可獨自忍受。
03
父母還欠孩子一個聊天日
一位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說她的女兒把后座的一個男生打了,傷勢還很嚴重。
媽媽後來問過女兒才知道,原來是坐在女兒后座的男生一直挑她的肩帶,她多次警告,並請求老師幫忙也沒有用時才動手打人的。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少會主動向父母尋求幫助。
有一個母親很苦惱,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受欺負卻從來不講,有一次還是因為自己發現孩子身上有淤青才發現的,問孩子他什麼也不說,最後還是從老師那裡知道了原因。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願意和你溝通?
《媽媽是超人》裡面有一個很熟悉的場景,安迪帶媽媽髮飾想引起媽媽注意,可黃聖依的所有關注點都在自己的事情上,導致安迪很受傷。
日常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辛苦完成的作品給父母展示的時候,父母卻因為太忙而沒有注意到。
或者是孩子有話想跟父母說,可是話還沒有說兩句就被父母打斷了,接下來便是父母的主場。
溝通的氛圍比內容要重要的多,很多父母以為自身的閱歷、經驗比孩子多,所以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基本上是以教育的方式,而不是在溝通。
而睿智的父母,每周會留一天或者半天事件來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在做事情過程中,做一個安靜的聆聽者,讓孩子主動去講述自己最近一段時間遇到的事情,並在合適的時間以朋友角度給出建議。
孩子自出生以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他們有些自己的喜怒哀樂、思想價值觀,作為父母的要尊重他們。
再回到前面的那個故事,故事中的媽媽是睿智的,她沒有一開始就責備女兒為何打人,而是和女兒了解情況後,和女兒保持統一戰線,並通過換班等方式解決了女兒的困擾。
相信如果下次女兒再遇到難題的時候,她一定在捍衛自己的權利的同時,尋求媽媽的幫助,因為她知道,她的媽媽是永遠都是和她站在一起的。
另外,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父母一定不要被孩子表面語言所「欺騙」。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士兵在戰場上雙腿被炸掉了。
他打電話給他的父母,說自己的一個戰友雙腿沒了,沒有依靠,能不能跟他一起回家。
電話里父母就說了,「失去了雙腿,今後就是一個負擔,最好不要帶回家」沒過幾天,他的父母就收到了軍隊的信,通知他們去領兒子的屍體。
他們看到兒子的屍體時傻眼了,兒子的屍體沒有了雙腿。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語言要比這更隱晦,所以當父母的要更加認真觀察,了解他們的言外之意。
其實,那些被粉飾的話,就需要考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默契程度了,而這種默契,也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下的。
04
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個先到
相信做過父母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你的眼神必須一刻也不停的放在孩子身上,只要你稍不注意,孩子就可能會從高的地方掉下來摔傷、吞咽了危險的物品、碰到了插座等等。
可當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父母的膽子也跟著大了起來。
在公園逛街的時候,會任由孩子自由瘋跑;在小區和熟人聊天的時候,對孩子的看管也總是放鬆警惕;在景區遊玩的時候,有時候也只顧玩手機……
往往意外就在這不經意的瞬間發生了!
某家長和孩子去泡溫泉,孩子獨自跑到深水區,當時家長一直在玩手機,發現不及時導致孩子溺水而亡。
某小區,家長只顧跟鄰居聊天,孩子在車道玩耍,導致孩子被車子碾壓,不治身亡。
某住宅,因為窗外沒有安裝防護欄網,孩子爬到窗外後,懸立在窗外,若不是鄰居即使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悲劇都歸結到家長的看管不嚴,畢竟家長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
因此,外面世界的危險要提前讓孩子知道。
在必要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安全類的科普,嚴肅的告訴他們: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要讓孩子們提高自身的保護意識。
尤其是當孩子想要有獨自行動時,父母一定要要求孩子先徵得你們的同意。
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只有當孩子真正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的時候,他們距離安全才更近了一步。
在睡前,堅持對孩子說這兩句話,將對孩子受益終生!
現在的父母很多都在忙著工作,每天幾乎沒有時間陪孩子,有些父母就算下班回到家,也是坐在沙發上玩手機!有這樣一位媽媽,是職場裡的成功人士,大多數時間都是陪客戶談業務,對孩子的關心越來越少,陪孩子的時...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打,家長應該怎麼辦?
小孩在學校被同學打了,家長的反應是怎麼樣的?A家長:告訴孩子你不能先動手,但是如果他打你,你一定要還手打回去;B家長:如果同學打你,你就走開,然後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不能和同學打架;C家長:以後
孩子被欺負,教會孩子這5件事比叫他「打回去」更有效
不少父母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會發現,由於孩子的活動範圍不再限於家長和老師的視野範圍之內,自己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時候可能因為爭搶玩具時發生衝突,被同學臉上抓破皮,也或是因為排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