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屢教不改時,試下這七個辦法,瞬間變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犯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同樣也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面對一個屢教不改的孩子大部分家長都會認為懲罰是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可問題在於懲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反思。

有時家長學會運用一些小技巧也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請孩子幫忙

比如:家裡經常被孩子弄得亂七八糟,到處都是玩具,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到處亂扔玩具,你要再這樣我以後再也不給你買新玩具了!」

正確的做法:「你願意幫媽媽一起收拾一下房間嗎,我們一起來幫助你的玩具們都回到自己的小家裡好好休息一下,好嗎?」

(心理解析:第一種表達,孩子會有被否定的感覺,也有可能受到家長情緒的影響產生情緒,即便做了,也不是心甘情願的;第二種情況,家長沒有情緒,孩子不但感到被尊重,在幫助家長收拾玩具的時候有一種勝任感!)

2.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比如:帶孩子逛超市的時候,孩子總是到處亂跑,有時家長就會說:「你怎麼這麼討厭?你再亂跑我就不買你喜歡喝的牛奶了!」

正確的做法: 「我不喜歡你這樣,小孩子在過道里亂跑會干擾別人的購物,同時也比較危險。

(心理解析:過往我們的能量過多用在如何懲罰和制止孩子上,並沒有就當下的情況產生的結果告知孩子,孩子的經驗是有限的。

當我們把可能發生的情況明確的告訴孩子,就可以更有效的避免孩子橫衝直撞。

)

3. 表明你的期望

比如:媽媽剛擦過的地板又被孩子弄得到處都是餅乾渣、食品包裝袋,媽媽就會很憤怒的說: 「看看你幹的好事!晚上不許看電視了!」

正確的做法是:「我希望你能珍惜媽媽的勞動成果,吃餅乾的時候不要到處亂跑,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好嗎?」

(心理解析:我們常常對孩子發脾氣,說的大都是這樣做不對。

但是,我們卻常常忘記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我們期望的,怎樣做才是正確的。

4. 提供選擇

比如:已經很晚了,孩子還不想睡覺,很多家長就會說:「你看看現在都幾點了?趕緊給我上床睡覺!」

正確的做法是:「你是現在換睡衣還是現在跟媽媽一起上床聽故事?」

(心理解析:當一個人面對二選一的問題時,下意識的選擇其中的一個,而這兩個問題巧妙的為睡覺做準備!)

5.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同樣是第三點裡的場景,我們可以對孩子說:現在我需要你來用掃帚把地上的餅乾渣和垃圾掃起來,然後再用抹布把地擦乾淨好嗎?」

(心理解析:明確的指令比長篇的抱怨指責效果好的多。

6. 採取行動

第二點的場景里,孩子仍然不聽話到處亂跑,我們就要採取行動了,直接把孩子抱到購物車裡或者直接帶他離開超市。

(心理解析:其實這個本身就算作一種懲罰了,但是我們沒有強調懲罰,卻讓孩子體會到了行為後果。

7.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比如:孩子在超市里總喜歡到處亂跑,怎麼說都不聽,可以試著下次不帶他去,讓他經歷一下行為不當帶來的自然後果

(心理解析:孩子內在有反思系統,當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受後果的時候,自然就有助於下次不犯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歲內和6歲後的娃不能打 正確懲罰BB

面對淘氣的孩子,我們總是會有忍無可忍的時候,自認脾氣好的媽媽也難免會打孩子。我們的教育傳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美國打孩子是犯法的。那麼究竟能不能體罰?怎麼教育孩子是好?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一位媽媽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無論你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回到家就痛打一頓,但是,...

不打不成器?如何「打」孩子更有效?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通常情況下,父母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後悔。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