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足可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日,一則#男子每天帶九歲兒子到公交車上大便#的新聞,迅速登上了熱搜,網友們紛紛評論:

「辣眼睛,真是活久見,這是危害公共安全。

「這事就沒人想著報警嗎?」

「這是親生父親嗎?這樣教孩子將來會成什麼樣?不敢想!」

人之初,性本善。

每個人在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表現出來的都是最純粹的天性。

在沒有受到太多的社會規範與倫理的影響下,每個孩子都憑著自己的天性去與這個世界互動與對話。

他們不在乎這個世界的規範,而是用自己小小的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

但是,社會的存在需要法則和規範去維護,孩子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在他還沒有接受過社會的規範和倫理影響之前,家長就是他的第一導師:要教會他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教會他講文明懂禮儀、教會他具有公共道德意識……如果沒有做到,就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家長。

那到底該如何讓孩子遵守公共秩序,建立公德心意識呢?如何培養他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了解公共秩序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年齡尚小,並不清楚什麼是公共秩序,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則,更不懂得該如何遵守它。

與其對孩子進行生硬的說教和規定,不如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孩子了解並掌握參加公共活動的禮儀,讓孩子了解這些秩序和規則。

小新三歲的時候才第一次走進電影院,去之前我跟她講:「媽媽今天帶你去電影院看動畫片,但是你不可以像在家裡那樣自由,要坐在指定的位置上,不能隨意走動、大聲說話,絕對不可以哭鬧,也不能吃有味道的零食……如果你違反了這些電影院的規則,我們就立即……」小傢伙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到電影院了倒還挺配合,真的安安靜靜地待了90分鐘。

但第二次去電影院就沒那麼順利了,她開始四處走、大聲說話、甚至哭鬧起來。

於是,在電影播出不到一半的時候,我立即帶她離開了電影院,並在回家後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在經過這樣一次教育,之後每次帶小新去電影院、劇場等公共場合的時候,她再也沒有違反過這些「社會規則」

因此,家長們要明白一件事:不能因為孩子出了一點問題就禁止他去參加公共活動。

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放平心態,大膽地帶孩子到真實的場景中多體驗多學習。

這才是培養他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之處。

2、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情緒、情感對孩子有巨大的感染力,其言行舉止是孩子生活的行為準則。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榜樣,教育孩子為他人著想,從自己做起,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3、藉助媒介資源

除了講解、示範和嚴格要求、耐心引導外,還可以創編或收集一些有關的故事、歌謠,通過形象的圖畫和音頻,能夠讓孩子具體形象感受和體驗公共場所的規範和要求,也可以讓孩子在角色遊戲中練習參加公共活動的行為方式。

大部分家長都能意識到孩子在公眾場合的無禮行為影響不好,會進行管教。

但也不乏一些家長對「熊孩子」聽之任之

所以我們總說每個熊孩子背後其實都是一個熊父母。

小新媽提醒家長們,當孩子違反社會規則的時候一定要管!但也要講究方法,避免適得其反。

大致遵循在家提前管教,在外溫和引導教育方式。

首先,家長應該在出門之前,就給孩子「立規矩」:在外應該對長輩有禮貌,不要做干擾他人的行為,如果犯了錯,要及時跟別人道歉並改正行為。

而一旦出門在外,家長也應該對孩子的行為有所規範,既不能一味縱容,又不可以讓孩子「顏面掃地」。

比如,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引來他人不滿時,家長應該及時制止,並讓孩子道歉。

然後將他帶離「現場」,採取冷靜隔離處理的方法。

絕對不可以氣急敗壞地在眾人面前嚴厲批評孩子,那只會讓他心生逆反,做出更加不當的行為。

離開後先給孩子一段時間冷靜,無需喋喋不休地說教。

待孩子情緒稍有穩定,再以談心的方式進行教育,明確告訴他行為的不妥之處,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干擾,以後不可以再這樣做。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無禮行為,家長萬不可縱容放任,這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不斷試探底線,一次比一次「出格」。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細節禮儀是一定要對孩子進行規範培養,使他顯得更有素養呢?

1.走路的禮儀

走路的時候,應該「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及時給各種車輛讓路。

不要走到路中間,三五好友一起走較窄的路時,不要並排走,這會迫使後面行人無法向前。

人多的地方,不可以橫衝直撞。

如果碰了別人、踩了別人的腳,要誠懇道歉。

穿長大衣或風衣,上下車或樓梯的時候,要把衣服提起來,以免走在身後的人不小心踩到衣角而摔倒。

2.交談的禮儀

路上遇到熟人,應主動打招呼。

如果需要簡短交談,要站在不礙事的路邊。

如果兩個人相距較遠,又需要打招呼,或者緊走幾步到他附近再喊,不要隔著很遠就大喊大叫。

3.洗手間的禮儀

無論去公園,還是逛商場,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使用乾乾淨淨的洗手間。

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用完公共衛生間後,要衝乾淨再走,不要添髒添亂。

洗完手最好用紙巾把手和弄濕的洗手池台面擦乾淨。

不可以邊走路邊甩手,弄得到處是水,甚至甩到其他人身上。

也有一些人習慣在自己身上抹乾凈水漬,其實這些都是失禮的表現。

4.不可隨地坐臥

很多人在公共場合經常「不拘小節」,醜態百出。

在街頭等公共場所我們經常可以捕捉到這樣一些不文明行為。

有的人在廣場上席地而睡,有的人在路邊三輪車上隨意一躺,還有人坐到超市提供的推車上休息。

一定要告訴孩子:別人都在做的事情,也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這些行為陋習千萬不可以跟著學。

5.不製造噪音擾亂別人

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是文明的表現。

高聲講電話、大聲喧譁、嬉戲打鬧……這些噪音常常攪得大家煩不勝煩。

如果我們不引導孩子學會保持安靜,他們就不懂得其實「保持安靜」是一種有素質的表現。

因此,切勿忽略這個文明小細節。

對於文章開頭提到的隨地大小便的問題,這不僅不文明,還暴露孩子的隱私。

我們在帶孩子出門之前,要詢問清楚孩子是否需要如廁,提前做好準備。

對於小寶寶就一定要帶紙尿褲,甚至可以備一些塑料袋以防不時只需。

萬一出現緊急情況,實在只能就地解決,事後一定做好清潔工作,不能影響公共環境衛生。

這樣的一些做法,其實也是在給孩子做正確示範,培養他養成好習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萬不要錯過「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

中國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其實我們更願意說,那叫給孩子「習慣養成」。從古至今,國內國外的教育大家們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

「熊孩子」也是「天使」

最近關於「熊孩子」的討論十分的激烈,特別是前一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很火爆的視頻,一個女大學生因為受不了一個熊孩子的吵鬧和不守規矩,踢了孩子一腳。這一事件,讓本來就是社會熱點的話題更加火了。我看網...

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什麼是習慣?從簡單定義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

正確育兒的10個總結|孩子的性格是父母的反射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在許多方面都在遺傳或複製父母的特徵,父母每做出一個動作,孩子總能反射出這個動作的影像。孩子存在的問題,與父母的行為密不可分。父母與其抱怨孩子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小毛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