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對抗性溝通say no:聽到孩子的需求而不只是TA的話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親子溝通如何說專家微評】

親子溝通模式不僅決定著親子關係的親密程度,也決定著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建設性溝通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家庭關係一定是和諧的,在社交中能夠獲得同伴更多的認可與支持。

而在對抗性溝通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因缺乏溝通技巧,與小夥伴互動時容易情緒化,人際關係也會比較緊張。

作為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在家庭中營造建設性的溝通環境。

這篇文章中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媽媽的處理方式也很巧妙,讀來很有啟發。

作者:春芳

周六早晨,兒子穿著小睡衣從臥室跑出來,看到媽媽在專注地習練瑜伽,沒有打擾媽媽,直接跑去看他昨天拼了一半的白天鵝。

爸爸剛做好早餐,準備往餐桌上端飯。

這時,聽到兒子問爸爸:「爸爸,我那個拼插玩具怎麼不在桌子上了?」

爸爸回應:「什麼拼插玩具?我不知道。

剛才我從桌子上收拾了一堆東西,都擱到沙發旁邊了,你自己看看吧。

兒子跑到沙發旁邊,很快找到了裝在袋子裡的拼插玩具,有些生氣地說:「你怎麼把我的玩具擱這兒了!」

爸爸嚴肅地說:「餐桌是吃飯的地方,你的玩具玩完就應該收好,你自己不收拾,我只好收拾了,以後不要把玩具放在餐桌上!」

兒子本來就心裡不爽,再被爸爸這麼「教育」,急了:「我這個還沒有拼好呢,你這麼收拾都弄亂了,你得給我按順序放好!」

爸爸也有點兒急了:「誰讓給你把玩具放在餐桌上呢,我哪兒知道什麼順序!現在該吃飯了,吃完飯再說。

兒子提高了聲調發脾氣:「我不管,都是你給我弄亂了,你給我弄好我再吃飯!」

我以為爸爸要怒了,沒想到不知是因為早上練了瑜伽身心舒暢,還是不想在吃飯前生一肚子氣,爸爸居然平和了下來,柔聲對兒子說:「好吧,咱們先吃飯,吃完飯再弄。

兒子沒有因為爸爸的語氣而妥協,仍然不依不饒:「不行,就得現在弄!」

爸爸很無奈地說:「好吧,就這一次啊,以後不許再把玩具放在餐桌上。

爸爸鼓搗了一會兒,兒子說:「不是這樣放的!」

爸爸煩了,再次嚴肅地說:「我不知道怎麼放,我餓了,先吃飯!」

看樣子爸爸是搞不掂了,媽媽從瑜伽墊上站起身,走到父子倆身邊,先對兒子說:「你是擔心我們昨天拼插的那一半被弄壞了,是嗎?」兒子語氣緩和了:「是的。

」媽媽繼續說:「這個拼插起來確實很費事,找一個插件都要找半天,你擔心順序弄亂了,更找不到插件了,對吧?」兒子:「嗯。

媽媽又轉過頭問爸爸:「你希望玩具不要放在餐桌上,影響吃飯。

是吧?」爸爸說:「是啊。

」媽媽接著說:「你不知道這個玩具拼插起來有多難,所以沒注意插件的順序,如果你知道,一定會注意,或者讓浩自己收拾,對吧?」爸爸說:「那當然。

媽媽看著爸爸和兒子說:「所以呢,浩關心的是他的玩具有沒有被破壞,爸爸關心的是餐桌應該收拾乾淨。

如果重來一次,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既不讓浩的拼插成果被破壞,又兼顧餐桌的乾淨呢?」

爸爸率先回應:「以後我會讓浩自己收玩具,他知道應該怎麼收。

兒子也回應:「我以後會把玩具提前收拾好,不影響吃飯。

媽媽親親兒子:「好棒!來,一起看看咱們昨天的拼插成果破壞了沒有。

……

就這樣,小小的風波過後,家裡又恢復了和諧平靜。

這是我家裡發生的真實故事,經歷了這次事件,老公和我都對建設性溝通有了全新的認識。

那之後,老公在與兒子溝通時更加關注兒子話語背後的需求,對抗的情況越來越少。

而我也因為成功調解父子的對抗,感覺溝通功力再進一成。

更為欣喜的是,兒子跟小夥伴的溝通能力也在增強呢。

關於建設性溝通,展開來可以寫成專題論文,如果讀者感興趣可以度娘出很多研究成果。

在這裡,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對建設性溝通感觸最深的三點:

1.建設性溝通關注親子關係,而不是對錯與「真理」。

作為家長,我們因為比孩子學習了更多知識,經歷了更多事情,很容易在溝通中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

當孩子提出需求時,我們傾向於評判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當孩子與我們發生爭執時,我們要想方設法地說服TA爸爸媽媽是正確的。

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親子溝通中比比皆是,結果就是孩子因為說不過家長,而壓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逆反對抗。

建設性溝通則不然,它要求我們「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以不損害親子關係為原則,爸爸媽媽如果把親子關係放在首位,夫妻之間如果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溝通的策略與效果會截然不同。

2.建設性溝通以促成理解與合作,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控制與服從。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對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保持覺察,如果發現我們在努力地讓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而不考慮TA的立場和需求,我們就偏離了解決問題的正確路線。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發展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所述的「統合綜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就需要用建設性的方式與TA溝通,讓TA看到不同人的意見、看法、才能與天賦都是極有價值的,求同存異才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當我把爸爸和兒子的需求和想法都說出來,讓他們一起尋找解決方案時,最好的解決方案就產生了,而且很容易得到雙方的認同。

3.做到建設性溝通的關鍵是看到對方話語背後的需求。

曾經在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中讀到這樣一段話「只有真正的了解,慈悲才可能生起。

那麼,到底要了解什麼呢?我們要了解對方正在受苦,而自己必須幫忙,如果我們不想幫忙,還有誰會來幫忙呢?」每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一行禪師的這段話,看到孩子在受苦,去了解TA話語背後的真實需求。

往往就是在看到孩子需求的一剎那,我會完全平和下來,去選擇合適的回應方式。

這是我應對孩子生氣情緒的一大法寶,也分享給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爸爸媽媽。

(作者春芳,合資金融企業高級經理,頭條號簽約作者,喜愛教育和瑜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

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自己吃飯,我很快樂!

夜幕降臨,家裡的燈亮了,廚房裡有媽媽煮的飯菜飄香,客廳了有爸爸與寶寶的嬉笑聲。媽媽一聲:「開飯啦!」寶寶和爸爸就往餐桌上坐。寶寶爸爸媽媽都坐在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上。你和爸爸認真地看著寶寶自己坐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