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家庭不合?就是因為你這樣做你的孩子才不愛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常有寶媽說管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甚至動手,事後常常後悔,和自己說下次一定不要這樣了,我要做個慈愛的好媽媽,但等到下次孩子又犯錯誤的時候卻依然重蹈覆轍,依然是一吼走天下。

1

一個寶媽說到:有時候覺得對自己的兒子感到很抱歉,在當媽媽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脾氣原來這麼差。

兒子把玩具到處亂放,每次都想著要好好和兒子說,但一看都滿屋子的玩具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著兒子亂吼讓他收好。

孩子總是不能自己吃飯,餵孩子吃飯就像一場戰爭,從開始的好好說慢慢演變成後來的吼叫,兒子不吃她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逼著他吃,一來二去兒子對吃飯更抗拒。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兒子甚至和她說:媽媽你不喜歡我,你總是罵我。

寶媽一聽,心直泛酸,只覺得對不起兒子。

「不要用袖子擦嘴!」,「不可以吹牛奶!」,「不可以玩玩具!坐好!做作業!不做完作業就不能玩!」,「快點睡覺!不睡覺就別睡了!給我出去!」,這些話寶媽們應該都有共同感。

媽媽都想為孩子好,但其實,這種命令式的語氣並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他們從媽媽身上感受到的壓迫和不喜歡,遠遠多於媽媽想表達的愛。

我們常常強迫孩子不要發脾氣,認為孩子使性子、耍脾氣就是故意搗亂,不停地吼叫,甚至嘗試用體罰來根治這些問題。

孩子不明白家長的用心良苦,以為父母責罵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結果發脾氣次數和強度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變本加厲。

耍脾氣並不是孩子變壞了,也不是故意和家長作對,而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一種正常和必要的表現形式。

如果孩子一點脾氣沒有那才是家長應該擔心的事情。

孩子搗蛋或發脾氣,家長惱怒並主張採取壓制的方法,只會讓孩子因害怕而暫時屈服而並不是自願順從。

不斷的壓制只會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屈服並盲從權威,沒有自我判斷力。

吼叫、責罵、懲罰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痛苦和沮喪。

對孩子吼叫有什麼壞處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忽略習慣性的東西。

父母經常責罵孩子,開始可能還能有效,但長期以後,孩子已經習慣這種責罵聲,對父母的惱怒不以為然,再多的責罵也沒有震懾力。

吼叫只是浪費精力。

孩子發脾氣時,冷處理比暴力更有效。

此外,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常被父母吼的小孩將來也會在外面大聲吼別人。

所以最好的溝通方式是身教,太小的孩子不知道理,也沒有辨別的能力,大人做什麼事情,小孩子往往會跟著學。

如何管教孩子

拒絕吼叫

吼叫只會淡化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減少親密感。

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他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根除原因。

孩子犯錯,家長應先冷靜下來耐心誘導孩子告訴家長他的想法。

家長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才知道怎麼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

家長的理解,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卸載,也會減少孩子被自己負面情緒影響。

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本是親密的,而不應該變成上級與下級這種僵硬的關係。

即使目的一樣,也可以選擇用表達溫和的方式而不是態度強硬去命令要求。

生硬的語氣、強制性的要求,只會讓矛盾激化,激起孩子的反抗。

說教大道理不如教孩子另外的選擇,指出更好的路讓他走。

家長片面的個人情緒和看法不是全面的,不能按自己的規劃要求孩子,家長學會建立規則,讓孩子在有規則的環境中才會體會到真正的愛和自由,而不是隨心所欲下的管制和暴力。

換位思考

孩子實在不明白的,家長可以換種方式,比如在某種情況下孩子做了錯事,家長可以在事後和孩子做個小遊戲:家長充當孩子的角色,將孩子的行為表現出來,並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他所做的行為別人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實際情景往往是最有說服力的方法,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

足夠的愛與關懷

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放下當父母的架子,和孩子交朋友,讓他們明白父母是理解他們的,是可以交流、溝通和傾訴的,踏實有人愛的。

一味地強調必須執行規則,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學會傾聽,學會共情,了解孩子內心,這才是關鍵。

溝通是關鍵

溝通是影響親子感情深淺的重要因素,親子之間溝通質量高,孩子教育效果好;溝通質量低,教育效果差。

孩子喜歡父母既是良師也是益友,理智、適度、有根據的懲戒會讓孩子信服,吼叫和發脾氣是最沒有底氣的、最低劣的育兒或訓導方式。

父母平和,教育才會更起效!

童樂會(nnn986)

你的育兒專家與兒童閱讀指導!

每天晚六點,與你相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點擊右上角朋友圈吧!

點擊閱讀原文,本館正版圖書哦,支持下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