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教育孩子的兩個事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倆天在翻網絡上寶媽們分享的育兒博客,看到這樣的一位媽媽,她35歲,有兩個孩子,兒子12歲,女兒6歲,博客中寫到,這兩個孩子性格活潑、自制能力很好,人際關係也很好,寶媽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兩個事情:
首先是,孩子睡覺之前一定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
寶媽:「其實收拾玩具這件事可大可小,我主要是為讓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
如果他自己的小玩具都不願意收拾,那麼慢慢長大後,他房間裡的床褥、衣物、桌子和書包等,他都懶得收拾,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日後會養成邋遢的性子。
」
所以,這位寶媽堅持的是:在每天睡覺之前,一定要自覺地把玩耍的、被丟棄在四處的玩具收拾完畢,否則,如果有沒有收拾好的玩具,寶媽都會捐給一些慈善機構。
寶媽:「我會跟孩子這麼說,既然你不愛惜你的玩具,那麼就讓愛惜它們的小朋友去擁有了。
慢慢發現,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
小優想說的是:大多數的人會認為,給孩子定了規則/規定,僅僅是為了孩子變乖、聽話、好調教等,其實在這裡面更重要的是,有了規則的孩子,能夠遵守生活的規則,並且保證孩子能夠在秩序中成長,從而讓他們可以去判斷是非善惡,養成好習慣。
寶媽的第二個規定是:看電視不允許超過一個小時,時間到了就必須停止。
寶媽:「這是一個不少家庭都碰到過的難題-兒童看電視導致近視。
時間過長的電視時間不僅是會阻礙孩子的室外活動,還會影響孩子的智力成長。
所以我給孩子們規定的是:每天看電視時間必須是1小時,可以連續看,可以分開看,但是必須不能超過1小時,如果超時了,那麼就要接受懲罰,3天不能看電視。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不適應,經過兩次的懲罰,他們知道我是非常認真對待這個事情- 媽媽是說到做到的
,其實他們也會懂的,因為超時十幾分鐘而導致3天不能看電視,代價太大了。
寶媽說,在她還沒有孩子之前,就見過身邊朋友的一些孩子,時常表現出「不規矩」的樣子,比如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會在沙發上亂蹦跳;或是會翻箱倒櫃之類的.......
沒有規矩的孩子再聰明也彌補不了這個缺陷的。
在3歲之前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所以這時候並不建議給他們定條條框框的規則,他們還沒到可以理解的階段。
到了3-6歲的時候,孩子是在一個能否判斷是非的關鍵期,需要我們給他們制定規則來約束其行為,不可讓他們為所欲為,為了給人際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需要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這位寶媽還分享了其他的幾條規則,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
1. 未經過別人同意之前不可拿別人的東西
經常能看到孩子們玩耍的時候,發生爭搶玩具,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不一樣的玩具,都會搶過來占為己有,而導致吵鬧。
那是因為,6歲之前的寶寶不懂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見到喜歡的就想占有,所以需要我們去引導,去教育,他們需要經過多次的提醒和改正,才會逐漸有了「我的」、「你的」概念。
2. 要知道先到先得的原則
「有一次,帶女兒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店裡有個供孩子玩耍的地方,有滑滑梯,當時好多小朋友都在玩,寶寶二話沒說就沖了過去,人家小朋友都在排隊,只有她衝到了前面,被她推開的小哥哥,一生氣把她用力拉到了一邊,她就哭了起來。
這時候,我就醒悟了是我教育的缺失。
其實我們大人身邊也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往往會引起旁人的公憤和譴責,這種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我才讓我孩子知道,公共物品、公共設施都要遵循『先到先得,後來者等待』的原則。
」
3. 不可以打擾到別人
小優之前就分享過的一段話,重新貼給大家看看:
【我覺得,有些家長管教小孩時候,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
比如我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快上百下。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生氣。
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
」
就像我數次說的,孩子大腦是statistical inference machine。
他只能記住從你教導里推測出來的直接結論。
從你的話里,如果直接推出來結論是「別人不生氣就行」,那麼他就可以繼續做任何事情,沒人抱怨就好了。
今天我在火車上還遇見一個媽媽,也是一個問題。
三個7-9歲孩子在車廂追跑打鬧,聲音特別大的尖叫。
一個孩子媽媽指著同行的嬰兒跟他們說:「寶寶在睡覺」。
她這也算教訓,但是同樣的,教訓的點不對。
不是因為有寶寶在睡覺,你不能在車廂里尖叫,而是在車廂飛機這種狹小公共空間,本來就不能尖叫。
一個睡覺的人都沒有,都不能這麼大喊大叫。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訓的特點是,把所有問題都歸咎在別人身上。
因為別人抱怨了或者別人有可能抱怨,所以我們可以教育孩子收斂一下。
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本來就不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即便沒有任何人指出來。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育方式,配合兒童大腦發育期特徵,孩子很容易就形成以下行為特徵:
1. 不斷試探你的底線: 因為你每次教訓他,都是告訴他是因為誰誰誰生氣了,誰誰誰在睡覺,而不是他自己應該咋樣,他就很容易想試探你的底線。
他只要踩著別惹你發火的線就可以了。
孩子好奇心旺盛,自然就會不斷試探你底線。
2. 他再大一點,就會自己也形成這種歸因方法。
所有和別人的衝突,都會先歸因到對方。
包括對待父母也是一樣: 因為你blah blah,所以我才blah blah的, 你居然還不滿意。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很多親子矛盾都來自於此。
孩子覺得我一生都在取悅父母,但我父母還是不滿意。
父母總說,你blah blah不聽話,幹什麼什麼不成。
其實根源在於,他很小時候,你就沒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客觀的依據和準繩。
你教育了他這樣的人生觀: 一切以別人眼光為是非標準,要不就是取悅別人,要不就是試探別人底線。
他在這種教育下,沒有機會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加上父母的教訓總是把矛頭引向別人。
他自然就學會了,把能賴在別人身上的都賴在別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頭指向教他這樣做的父母。
4. 不可以有粗俗的行為
過於粗野粗俗的行為等同於頑劣,大家不會喜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有一次見過這樣的小朋友,想要搶走別人的玩具,而別的小朋友不給,他打了別的小朋友,還說:「你不給我,我讓我爸爸拿槍打死你!」
相信每個大人聽到小孩子說這樣的話,都會十分驚訝吧。
5. 做錯了事情一定要道歉
這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給自己獲得原諒的機會,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手段,更反映了孩子敢於承擔自己犯下錯誤的勇氣,也會進一步規範著孩子的行為。
6. 不可以傷害自己
孩子因為年紀還小,很容易無意間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比如可能會因為好奇將手伸進火爐里、觸碰熱水、手指伸進電排插的孔洞裡、拿刀劃傷自己、遇見車輛不懂躲避等。
我們就需要告訴孩子哪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不能有,讓孩子懂得保護好自己。
綜上所述,在我們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一些小的懲罰作為輔助,但是懲罰一定要及時,因為孩子還沒有長期的記憶能力,如果是時間太長,再懲罰孩子,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忘記自己是因為什麼而受懲罰了,這樣的話,很可能還會變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這麼教訓孩子原來是錯的,80%的人躺槍(建議轉給家長)
出門在外我們總會碰上一兩個「熊孩子」,在電影院大喊大叫,在列車上跑來跑去,在電梯裡亂按樓層……最近,網友@屠龍的胭脂井就在微博里講述了自己遭遇「熊孩子」的經歷,其中的觀點引來眾多網友跟帖討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