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撕書、摔玩具、打人……除了說「不行」,你還可以這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孩子搞破壞這件事情,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挺頭疼,曾經有個媽媽就跟我說:我家孩子剛兩歲就開始喜歡搞破壞,不但會拆玩具撕書,不高興了還會摔椅子砸東西,我的口紅就被他弄斷了好幾根,跟他說了好多次要愛惜東西,可是根本沒有用,這是為什麼呢?還有沒有辦法管他了呢?其實大家要理解,孩子搞破壞有時並非是惡意的,而且相比去單純的管束孩子,家長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然後再進行調整,可能會更有效果。

那麼在今天我們來聊聊該怎麼降低孩子的破壞欲。

首先來說一說孩子為什麼會喜歡破壞呢?

1.我認為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家長的不理解

  • 孩子的很多行為雖然看上去毀壞了些東西,但他的本意,卻並不是想搞破壞。

    有可能只是因為好奇、想探索或者是不小心,也有可能是單純的想引起你的注意。

    但是家長並沒有去認真的了解具體情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只是單純的根據自己的判斷就給他的行為貼上了「搞破壞」這樣的標籤兒。

    比如說孩子把新買的小汽車拆了,或許他只是想把它組裝另外的模樣,而他砸汽車可能只是因為搞不明白為什麼汽車上了發條後自己就可以往前走。

  • 這時候,如果家長不去仔細的了解孩子的目的,而是簡單粗暴的認定,孩子是故意不愛惜新玩具,就是想搞破壞那麼孩子可能會覺得很委屈,而因為語言能力的限制,他沒有辦法很好地為自己辯解。

    就很可能會繼續用一些破壞行為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於是家長看了會覺得這孩子太不乖了,說他也不聽還繼續故意搞破壞。

    慢慢的家長就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而孩子,因為得不到理解就會越來越需要發泄,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2.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孩子喜歡模仿。

  • 我們發現孩子容易出現破壞性的年齡通常會在三歲之前,是孩子行為養成的時期,他會特別熱衷的去模仿學習成人的一些行為動作,所以說這也是家長對孩子進行行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

    在這個階段內的孩子,對於對錯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只會下意識地去模仿大人的行為。

    而大人一旦發現孩子有破壞行為的時候,除了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的動機,一定要仔細的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時不經意的一些行為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又或者是電視、書本上的一些內容對孩子起了誤導的作用,也許經過排查就會發現孩子的一些破壞行為,其實只是在模仿。

都說發現問題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那麼在了解了會使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原因之後,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1.首先大家要記得做到冷靜對待,嘗試理解孩子,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指,而是要先冷靜下來好好想想還是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是不是有什麼想法,但是沒有合適的方法表達出來呢。

如果孩子已經可以用語言進行表達,那麼一定要嘗試著和他溝通,儘量去了解他內心真實想法。

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作主張,認定他是在破壞。

即便孩子還不太能說明自己的想法,家長也要儘量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總是以自己的立場和邏輯去評判孩子的行為和對錯。

大家要知道孩子砸玩具、扔杯子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透過事情本身去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盡力的去理解他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簡單粗暴地去批評教育,甚至懲罰孩子。

等家長自己冷靜下來,又了解了孩子搞怪的真正原因之後就可以再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措施了。

2.如果孩子的破壞行為,是因為家長的不理解造成的。

那麼家長就應該學著慢慢的轉變思想,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多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千萬不要對孩子採取打罵的方式來進行懲罰教育,也不要嘗試去控制或者改變所謂的破壞行為。

因為這樣做無非會造成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被打的害怕了,當著你的面,變得小心翼翼,第二種就是使這種破壞行為變本加厲了。

3.如果孩子的破壞行為來自於模仿,那麼家長就應該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比如說大人隨便破壞公共設施,卻不允許孩子砸東西;在家裡不愛惜自己的物品,卻要求孩子好好對待自己的玩具書籍等等。

如果家長有這樣的雙重標準去教育孩子,一般是收穫甚微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帶來積極正面的榜樣力量。

除此之外,大家要注意到,孩子成長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因為除了身邊的大人的言行,書本里的、電視里的東西,他也會模仿。

這就是為什麼國外電影對觀眾年齡會嚴格限制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電影里的一些不良行為給孩子學會了,從而誤導孩子。

而如果說孩子確實已經出現了一些惡意破壞的行為,那麼這個時候兒家長就應該及時的制止,然後簡單嚴肅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其實說這麼多,我想讓各位家長明白的就是,在孩子出現的破壞行為時,家長要學會透過現象尋找本質的意識,要學會理解孩子,懂得以身作則,而不是單純的指責壓制。

我一直在說我們要陪著孩子長大,這個長大不是指孩子大一歲,家長老一年。

而是要讓你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有一個積極長遠的影響,在這樣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一起長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願意分享?

我們常常看到大人在逗嬰兒玩兒的時候讓孩子把手裡的食物或玩具給大人,絕大多數孩子在做了看似要給的動作後又把手拿了回來,這個動作往往逗得大人哈哈大笑。很多嬰幼兒都是這樣,他們不想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