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看電視時可以很專注,一學習就精神渙散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家長開始關注專注力,是因為發現孩子學習、做作業時總是坐不定,心不在焉,剛做一會又去玩下其它東西,由此斷定孩子的「注意力差」。

其實,這不科學,也不公平。

怎麼判斷孩子有沒有注意力問題呢?

事實上,雖然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經常「注意力不集中」,但真正有注意力缺陷的小孩,少之又少。

如果小孩能夠目不轉睛地看自己喜歡的卡通片一集又一集;如果小孩能夠在喜歡的活動,例如下棋、畫畫、看小人書、甚至玩電子遊戲時專心致志,那麼就可以說小孩沒有注意力缺陷的可能比較大。

真正有注意力缺陷的兒童,在注意力分配和集中上的問題是全方位的,覆蓋在其生活的各個層面,表現包括:注意力散渙、易怒、具有攻擊性、活動量過多、自制力弱、語言和畫圖等方面能力都較弱······這在心理學上稱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症)。

需要強調的是,當家長覺得自己孩子注意力缺陷,但又不知道具體問題出現在哪裡時,到專業機構進行科學的測評和尋求幫助仍是最為推薦的做法。

可是,為啥孩子看電視時可以很專注,一學習就精神渙散

上面說到,如果小孩能夠目不轉睛地看自己喜歡的卡通片一集又一集,說明小孩本身沒有注意力缺陷。

但我們還是要控制孩子看電子產品的時間,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裡涉及到主動注意和被動注意的發展。

主動注意是需要付出意志力去控制的注意力;而在生活當中,如果突然有一聲巨響,我們都會轉頭,被這種新異的、強烈的刺激所吸引,這叫做被動注意。

電視、遊戲的聲光感官刺激比較多,孩子不需要付出努力去關注,在被動注意的狀態下,孩子就能夠專注了。

相比之下,課堂學習顯然是低刺激的,甚至是無聊的,這就要求孩子必須有很強的主動注意的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被動注意被過度開發,勢必會在時間和大腦資源上對主動注意能力的發育形成爭奪,從而影響到主動注意能力的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全神貫注,但是學習的時候卻沒精打采。

因此,孩子小的時候,起碼頭兩年里,不要過多接觸電子類產品,以免造成日後學習上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問題。

孩子常常看起來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是哪些原因?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大部分孩子並沒有注意力缺陷的問題,但還是常常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比如上課不專心、不能自己好好吃飯,是什麼原因呢?

1、孩子在不安的環境中,無法集中注意力

當兒童生活在不安的生活環境裡,他就無法集中精神處理當下的任務。

例如,兒童身處在一個需要不停搬家、更換居住環境的狀態;家庭正在面臨重大危機;父母或家人關係不良,時常處於爭吵之中;家人對待兒童的態度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準則等。

其實絕大多數的成年人在面臨這些情景時,也都會受到影響,但奇怪之處就在於,時常有家長天真地認為小孩什麼都不懂,根本不會受到這些問題的干擾。

這樣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會把所有的問題傾向于歸咎在自己的身上——這個世界不好是因為我不夠好。

表現為「我必須當個壞人,我必須足夠麻煩,這樣的話我身處的世界就不再是壞的了」或者「我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所以世界才對我這麼糟,我就該這樣懲罰我自己」

2、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找不到「自己」

有的媽媽覺得鋼琴很好,就讓孩子學鋼琴;媽媽覺得舞蹈不錯,就讓孩子去練舞蹈······但是,孩子專注力的良好發揮,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上的,一件孩子不感興趣的事,很難讓孩子把專注力集中在上面,久而久之還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力。

還有些父母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補習班,孩子放學之後需要各種「趕場子」,學了很多東西但沒有時間好好消化,也沒有可以靜靜地「發獃」的時間。

這些孩子無法建立自主感,在忙碌的行程安排中丟失了學習的興趣——他們有的看上去很疲憊,有的感覺懶懶的,有的直接是隔離的狀態,仿佛他們身上並沒有「自己」。

他們要麼按照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要麼拖延和抵抗。

3、家長插手太多,隨意打斷孩子

這一點在尖叫君推送的上一篇關於注意力的文章里有詳細地展開《專注力:孩子生來都差不多,為什麼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孩子專心玩耍的時候,跟在屁股後面不停地問「喝口水吧」「吃口香蕉吧」「歇會兒吧」「給你把把尿吧」…這樣做,孩子既沒有專心致志地去玩耍,也不可能養成按時吃東西的好習慣,沒有一點好處。

以上養育習慣延續到上小學之後,父母會發現自己常常進退兩難:一方面覺得老是督促和監管小孩做作業並不好,但另一方面被小孩不專心完成功課、各種拖延和分心所激怒,弄得自己心力憔悴。

當家長捲入到兒童自身內部的矛盾里時,一方面讓自己變得焦慮不安,一方面也會奪去兒童自我調節和處理的機會。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這個衝突就會變得更為巨大且激烈。

4、 年齡太小,做不到啊

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已經超出了他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能力水平。

兒童心理發展自有其規律,3歲時候做起來非常困難的事情,到了4歲時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輕而易舉的事。

所以等一等,別著急啊。

了解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只要孩子的行為表現是他所在的發展階段的正常表現,家長都可以不必焦慮。

把功利心放一邊,讓孩子依照心理發展規律「按部就班」地成長。

5、 一次給孩子太多選擇,比如玩具

在孩子想玩玩具的時候,一次給他很多個,導致孩子那個都想玩,結果哪個都是玩個幾分鐘就丟一邊了。

所以,一次給孩子的玩具要不超過2個,好讓寶寶能專心地玩。

6、大人一邊帶孩子,一邊玩手機

看孩子並不是一項輕鬆愉悅的事情,媽媽們也總有不耐煩和疲勞的時候,偶爾一邊帶娃一邊玩手機放鬆一下,可以理解,但是需要注意頻率。

媽媽要是經常當著孩子面玩手機,孩子就很容易被手機吸引,他會想「媽媽手裡的東西肯定更有意思」,於是孩子便無法專注於自己的遊戲,每次媽媽一玩手機就湊過來瞧瞧。

7、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這是很多家庭中的不良習慣,這樣做一方面讓孩子不能專心吃飯,往往大人都吃完了孩子還沒吃飽,只能隨後再追著喂,很影響孩子消化;另一方面,就是嚴重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吃飯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其他事情就更難了。

·····

關於孩子專注力保護,有一些小建議,這些方法並不難,只要家長能夠用心,相信可以輕鬆地辦到。

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心的家庭環境。

心安定了,孩子才會安心而享受地去做某些事情。

另外,不隨意打斷孩子,電子產品可以偶爾玩之,但絕對不能當做電子保姆哦!當孩子能力達不到或貌似不專注時,學會等待。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吃飯時不准看電視,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一次只做一件事。

接下來的6個小建議,有助於提高孩子專注力哦!

1、多讓孩子做一些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確的事

只有專注力非常集中的情況下,孩子才能實現你給他布置的任務。

但要注意不要一次給太多任務,先從一個任務開始,指示要清晰。

如媽媽可以這樣安排:「寶寶先把台子上的花幫媽媽拿過來。

」如果孩子做的很好,再增多任務,如媽媽可這樣安排:「寶寶先把台子上的花幫媽媽拿過來,再把桌上的杯子給媽媽拿過來。

經常這樣訓練,循序漸進,孩子的專注力就會一天比一天提高。

2、鼓勵孩子擅長一門才藝。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以後當個藝術家,更不是為了參加選秀節目。

學習才藝可以集中性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例如學琴、學芭蕾舞或者學下棋,好處自不用提。

還有一種韻律舞,也可以在訓練四肢協調能力之餘,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3、鼓勵孩子進行體育鍛鍊,並積極參加一些競技比賽。

適當的體育鍛鍊構建起孩子健康的身心。

專注於某項運動,可以使孩子獲得集中注意力所帶來的成就感。

例如我們的「國球」——桌球,恰恰是培養專注力的利器。

據說打桌球還能促進眼球活動,預防近視。

桌球打得好的孩子,專注力強,反應敏捷,學習也不會很差。

4、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

孩子拿了什麼東西一定要物歸原處,這可以培養孩子生活獨立能力以及負責任的態度。

每次孩子拿玩具的時候,帶著孩子看看玩具是從哪裡來的,讓孩子專心地看並且記起來,之後等到孩子玩完玩具後,再讓孩子想想玩具應該放回哪裡。

這樣的過程不僅培養孩子專心觀察,同時也訓練了孩子的記憶能力。

5、陪孩子一起看書、做拼圖遊戲

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

因為可以把注意力共同放在同一件事情上。

經常讓孩子做拼圖遊戲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觀察能力和專注能力。

如果孩子年齡很小,可以先用大塊圖片給孩子訓練,之後再逐漸增多。

6、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到了合適的年齡,孩子自己的事情還要家長代勞,那孩子就根本不需要專注力了,譬如吃飯,如果孩子專注力不集中的話,吃飯速度就會變慢,而且飯粒會掉得滿地都是。

這是需要孩子專注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

穿衣服、穿褲子、扣紐扣同樣如此,這些事情讓孩子自己來做可以使他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專注力培養的小妙招

良好的專注力是孩子今後學習的有力保障,但是專注力可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我們後天對孩子進行培養的,孩子的注意力總是被破壞,得不到有效的方法進行改善時,注意力就會渙散,所以,如何讓孩子從容的完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