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被孩子嫌棄的媽媽,你一定會中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就不斷的優化自己,孩子會因為模仿你而變得同樣優秀!

——陶老師

今天的文章比較長,但值得每一個父母對照文字認真的看一遍,普通的父母,至少會中3條,不信自己數數看~~

NO.1 老問奶奶親,還是媽媽親?

小夫妻工作忙,老人帶孩子的現象在今天的中國家庭已經極其普遍,父母白天工作忙,只有早晚可以見到孩子,而有些家庭甚至將孩子放在老家讓爺爺奶奶養育,一周一個月,甚至半年才能見到孩子一面。

而發現孩子在情感上依賴爺爺奶奶,又不免心生嫉妒。

表現為當著孩子的面挑剔爺爺奶奶的行為,或者要孩子做出選擇:是媽媽親,還是奶奶親?

再優秀的爺爺奶奶,都無法替代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再忙的媽媽都應保證每天與孩子接觸45分鐘到一個小時,此時的媽媽應關掉手機,好好沉浸在孩子為你提供的純真環境裡。

要知道親子互動不僅使孩子得益,媽媽也是受益者它令你體驗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樂。

NO.2 總說我不如隔壁小孩

十個媽媽八個逃不出攀比,從誰的孩子長得白、個兒高,到誰的孩子會背唐詩宋詞;從誰的孩子過了鋼琴8級,到誰的孩子書法已赴日展覽,媽媽們在一起咬完耳朵,回來看到自家怯懦平常的孩子,免不了急火攻心,絮絮叨叨。

可以說,愛攀比的媽媽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痴心,正是因為沉緬在對兒女前程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她才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

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擊孩子的習慣,從根本上說,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自信心。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心理上不斷做出的自我肯定,持續的負面表達,逐漸使孩子向上的動力消失,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疲沓,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他。

缺乏自信的小孩最終會變得底氣皆無,碌碌無為,並且缺乏上進心。

NO.3 總說這也不准,那也危險

生性敏感的媽媽特別容易就孩子的安全問題反覆提醒、嘮叨。

6歲的萌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媽媽沒有下班,她從幼兒園回來只能跟奶奶呆在家中看電視,不能到大院裡去瘋。

媽媽總是以報紙上拐賣兒童或看護不力導致兒童受傷致殘的例子來嚇唬她,久而久之,萌萌就變成徹徹底底的電視兒童,見了陌生的客人連招呼也不打,而是像老鼠一樣躥進小房間裡,半天也不出來。

在為孩子提供過度保護的媽媽眼裡,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護能力,需要父母撐起保護傘亦步亦趨。

但父母不會想到,自己的過渡保護,一會造成孩子的性情封閉內向,怯懦無比,甚至出現交流障礙;二是部分孩子長成後很可能成為膽大妄為的青少年,你越是說那是禁果,他越覺得可能那是美味,這就相當危險。

因此,與其過度保護,不如規定幾條基本的原則,或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的幾點要訣後,大膽放手,讓孩子在儘可能大的活動範圍內盡心體驗自由。

NO.4 希望我的朋友都是優等生

媽媽總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十項全能的優等生,會彈鋼琴、會游泳、會打羽毛球、繪畫比賽也得過優勝獎,功利心較強的媽媽都希望孩子能交到榜樣朋友,認為只有交到的朋友強於孩子,孩子才能從朋友處有所獲得。

孩子時代,最好的朋友是喜歡同一個愛豆,喜歡同一部劇,喜歡同一首歌,甚至僅僅就是因為我們是鄰居而已,不要給孩子太多成人的污穢,有個單純的童年,很重要!

NO.5 從不願意和我一起做「無聊的事情」

「清晨,鳥兒在枝頭鳴叫,清新的空氣使萬物變得生機盎然,充滿朝氣。

這是小學階段常出現的學生作文,但事實上,低年齡的孩子的上下學路上,抬頭看天的次數還沒有看紅綠燈多,孩子更喜歡觀察腳下。

兒童心目中最無趣的媽媽,就是你喚她來看肥皂泡上的彩虹,或者來看搬家的螞蟻軍團,她瞄一眼,就很淡漠地說:你怎麼老關注這種沒用的東西?鋼琴彈了沒?英語背了沒?

NO.6 只看電視不管孩子

《甄嬛傳》、《羋月傳》、《小別離》、《歡樂頌》一大堆的肥皂劇把有些媽媽們迷得是七葷八素,完全忽視了在一旁背冷落的孩子,而這類的媽媽總以為自己在家呆的時間夠長,對孩子的起居照料也夠多,殊不知孩子已經感受到深深的被拋棄的情緒,愛哭、膽小、脾氣大就接踵而至。

一家人每周至少應設置兩天關電視日,一家人共同閱讀、交談或遊戲;平日開電視時,最好只開一台電視機,媽媽應選擇電視節目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帶孩子看馬戲、魔術、 音樂類的電視,與孩子交流對電視節目的看法,從而把看電視的活動演化為親子溝通的機會。

NO.7 爭強好勝不能吃虧

很多媽媽,從小教育孩子要寸土不讓,要得理不饒人,從根本上說,是將敢於競爭與利益上的爭搶相混淆了,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是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的孩子,將來即便有一技之長,因為人的刻薄自私,也很難獲得團隊的認可,最終也難有大的出息。

孩子小的時候,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即便是真的打起來了,老師家長開導一番,第二天很有可能又一起去上廁所了;不要把成人世界的過渡競爭灌輸給孩子,對孩子間的摩擦一笑了之,放手由孩子自己去處理夥伴間的矛盾,對其未來的人際交往能力,將有莫大的益處。

NO.8 講話不算數

父母有的時候為了哄孩子聽話,會答應孩子「回家給你看喜洋洋」、「周末帶你去動物園」、「晚上去吃大閘蟹」等等承諾,但是轉身就全忘了,但是孩子可是記得你們的承諾,如果父母食言了,孩子會在心裡認為,父母是不誠實的,自然自己也不必為答應的事情遵守承諾。

假若媽媽總是為自己的爽約尋找客觀理由,那麼,孩子將來也會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尋找各種藉口,而不從自身尋找原因,從不道歉及反省自我。

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總是可以從身邊人身上找到蛛絲馬跡。

NO.9 對其他小朋友比對我還親熱

很多家長為了表現對別家孩子的熱情,通常會善做主張的將自家寶貝的玩具、零食送給他們,殊不知這種不經當事人同意的「分享」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孩子會把最親的媽媽視為自己的專屬品,不允許媽媽對別人表現出親密(包括爸爸),是幼童的特有心理,這種霸道的心態,事實上是幼童心理上構築安全感的一種方式,媽媽不必為此感到過分憂慮。

到6歲起,兒童的情感發育更成熟,他也會逐漸學會分享媽媽的愛,不會再如此激烈。

NO.10 太胖的媽媽,或者,不修邊幅的媽媽

小學前開始,孩子開始慢慢注重外表和打扮,自己的,還有父母的!

兒童的認知還未成熟到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以貌取人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兒童普遍希望媽媽比別人的媽媽更漂亮,這與兒童對媽媽的感情無關。

所以媽媽平時帶孩子出門前,可以徵詢小公主的意見:你希望媽媽穿什麼顏色的裙子?什麼顏色的鞋子?什麼樣式的口紅?多照顧一下孩子的「虛榮心」,親子之間的氣氛也會更融洽,孩子反過來也可能按照爸媽的意願,來改變自己的習慣,相互尊重,不論孩子大小。

.

如果你完整讀完了整片文字,你的狀態一定是這樣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讓更多的家長明白自己的錯誤,不害怕,我們一起改,賠孩子一起成長!


相關推薦:(關注公眾號:教你如何教育孩子,查看)

1、孩子,如果同學欺負你,一定要打回去!

2、心理學家的10條兒童教育建議,值得反思!

3、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成長的環境決定了未來的方向!

4、孩子16歲以前,父母需要持續培養的7種好習慣!

5、父母一定要記住這21句話,家庭教育的真諦都在其中!

6、孩子跟父母吵架,你該怎麼辦?

7、怎樣培養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

8、征服孩子哭鬧的9條軍規,送給年輕的父母!

9、孩子「脾氣差」?一定要試試這6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出現攀比心理,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媽媽,我同學今天說他家有八套房,海南還有一套,誰聽他的話就可以去他們海南的家玩,我們家為什麼不在海南買房子啊。」近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同學之間互相攀比,這是小孩子之間最常見的現象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