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父母可以重新檢視教育方式,在良好的雙向互動中,透過適當的規範,讓孩子聽話,並建立自我。

孩子的表現與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方式有直接密切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為了使孩子合作,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專制」,或者為了使事情順利進行而採用放任式。

專制的教育方式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長期下來,會使孩子產生消極、沉默、攻擊、反抗、吵架等不良行為。

放任式的管教又會導致孩子沒有規矩和紀律。

因此,父母如何拿捏管教的方式及尺度,常常是影響孩子是否聽話的重要因素。

建議父母可以嘗試以下比較民主的管教方法。

有效地設立規範

規範能幫助孩子邁向自律之路,就像是方向盤一樣,可以教導孩子自律,而並非以「剎車」來控制他們的行為。

因此,為孩子設立行為規範時,父母要注意的是,規範是為了要引導這件事或這種情況而設立的要求,要控制的是事件的危險性或狀況,而不是孩子。

規範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醒孩子的自律和喚醒他們的責任感。

因此,父母在規範孩子行為的時候,要告訴他們什麼行為在什麼情況下是可以的,在什麼情況下是不可以的。

例如:我在講電話,你不可以吵,會影響我,你可以看書或離開這個房間。

當父母在規範孩子的行為時,如果能夠以民主為基礎,給予孩子尊重,更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也就是說,父母能在設立的規定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當家長在設定的規範內,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便傳達了對孩子的尊重。

同時,這也教導孩子要尊重別人,而尊重別人也是一種聽話。

清楚地說明期望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不聽話或有錯誤的行為,是因為成人沒有把自己的期望表達清楚。

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對很多是非概念並不清楚,不能了解其中的內容。

如果孩子做錯了或是達不到成人所要求的目標,或是所做的行為不被成人允許、認同時,家長就會認為孩子不聽話。

例如:我們常常聽到成人對孩子說:「你怎麼拿別人的東西?」但是如果家長從來都沒有和孩子討論過,或是清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要拿別人的東西時應怎麼處理,那麼孩子也就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另外,如果成人沒有把自己的期望表達清楚,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孩子錯誤行為習慣。

孩子的概念是一點一滴地積累和建構的,孩子的行為也是一點一滴靠成人的引導而形成的。

如果家長在指導時,沒有把自己的期望目標表達得很清楚,那麼孩子得到的信息也是模糊的。

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傳達訊息

孩子行為的對、錯或是願不願意配合,大多與成人的態度有關,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肯定與否,也決定於成人的態度。

如:孩子碰了不該碰的東西,成人如果用表情或語言立刻表示「不可以」,孩子就知道這件事不被允許;如果成人的表情是「愉快」的,孩子則認為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讚美的;如果成人對此不表示任何態度,孩子則是模稜兩可,下一次還會嘗試,如果這是壞行為,就變成一個壞習慣。

成人的態度、反應是一種訊息,這種訊息是孩子的行為引導。

家長可以經常具體地表達出四種訊息:

1

表達和描述對這個行為的看法——對錯好壞、可不可以做。

例如:玩具收得很整齊,這件事做得不夠快。

2

陳述對這個行為產生的後果——我覺得很高興我覺得很失望,我覺得很生氣等。

3

表明這個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東西不放好,以後要用的時候會找不到。

所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傳達訊息,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他自己行為的對錯以及對他人的影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